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来源:智榕旅游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作文教案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学会观察生活,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写作题目: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篇文章。 参考题:(1)花圃 (2)月夜 (3)雨中 (4)秋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策略:课前布置学生选择一处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收集写作素材。 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示例分析和引导合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一般方法。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质疑和探究,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互动,使学生形成清晰的作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只要提到百草园,同学们都会想到鲁迅笔下的 “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何首乌”,“碧绿的菜畦”。为什么名家能把看似平常的景物写得如此优美,让人赞不绝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四种 :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 、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 时间顺序 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写了红、粉、白各色花之后,用嗅觉写“花里带着

甜味儿”,“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接着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多富有诗意的春意啊!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季节相同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呢,荷叶纵然还在,绝不会是“无穷碧”了。

我们刚刚读过的第四单元一组课文,分别写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秋天,“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而林斤澜的《春风》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壮美。

[4]描写景物要观察细致,还要用词准确,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写好景物,仅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我们在注意观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注意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要注意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老舍在《济南的冬天》这样来描绘雪后美景:“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生动地绘出了景物的特征。 [5]融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朱自清在《春》中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三峡》表现了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 三、赏析品评

花园秋晨

清晨,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偶尔从园里传来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我不觉向小花园走去。

花园里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像一层薄纱,把花草树木都笼罩住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有点儿清凉,有点湿润,仿佛早晨的一切都融化在这空气里了。初升的太阳在园里洒下了一层金辉,树叶上、花瓣上,晶莹欲滴的露珠闪闪熠熠。我不禁被这动人的景色所吸引,颇有兴致地打量起这个早已熟悉的小花园来。 花园的四周种满了四季常绿的冬青,翠绿翠绿的,给花园镶上了一道绿边,又恰似给花园扎上了一条绿色绸缎的蝴蝶结。绿得嫩,绿得翠,绿得浓„„好似一条绿色的小河,潺潺流淌。

在花园的南面,种着好多黄扬。那是绿色的瓜子黄杨。顾名思义,就是叶子像瓜子的黄扬。也正是因为这个,人们常常把它和冬青混为一体。经过园丁的精心修

剪,这些黄杨显得十分美观、整齐,有球形的,也有圆锥形的。 在花园的东边,放着四盆睡莲。那是几个褐色的大瓷缸,缸壁上雕刻着龙凤呈祥、翩翩浮莲的精美图案。缸里盛着一坛明净如镜的清水,一朵朵嫩绿色的睡莲轻盈而又悠然地漂浮在水面上,很是可爱!瞧,那些莲叶既像小孩张开的手掌,娇滴滴的;又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静静地躺着。这时,一条红色的小金鱼,悠闲地摇摆着尾巴,向水面游来;与此同时,顺着莲叶,一颗晶莹的露珠刚巧落在了水面上,圆一圈一圈地扩展开去,好看极了。这可惊动了小金鱼,它扭转身子,头也不回地向水深处游去了„„

在花园的西边儿,种着数十颗柏树。它苍劲的躯干和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使人肃然起敬。忽然,在一片浓绿之中,一大片常春藤闯入我的眼帘。那枝条细长而柔软,攀附着花架爬得高高的。虽已是秋天了,它的叶子却茂密地遮住了花园的一角,保护着它下面的花和草。 花园的正中是一块小草坪。草坪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花坛,花坛的四周摆着两排月季。月季开得真旺,淡红的花瓣随风微微颤动,好像每片花瓣都各有自己的生命。这时,我看见了一株黄色月季。听爸爸说过,黄色月季是非常名贵的。俗语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今日一见,果然不假,那嫩黄色的花瓣,沐浴着阳光,闪耀着象牙般的光泽,在绿叶花丛中,亭亭玉立,高傲地昂着头,似乎不屑光顾别人一眼。

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你认为有哪些佳词妙句值得学习?

四、亮出你自己

请选择一处你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写景的方法)

参考题目:(1)花圃 (2)月夜 (3)雨中 (4)秋晨

学生结合课前的观察,自主选择以上探讨的方法,构思全文,五分钟后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思路,全班交流。 五、拟稿誊抄

附板书: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 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景物方法 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用词准确,巧用修辞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文训练学案: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学会观察生活,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难点】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学法指导】结合例文讲解写作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 、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 时间顺序 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4]用准确的词语、运用多种修辞来形象地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5]融情于景。

[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把景物拟人化。2.用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3.用色彩来描写景物。4.用比较的方法老描写景物。

(通过网页一展示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的片断)让学生比较思考——) 比较一

秋夜(一)天黑了,景物都消失在黑暗之中,除了远远近近、明明暗暗的灯光,别的似乎都从你周围消失了。

秋夜(二)初秋的夜晚是寂静的,虽然有几只秋虫在“唧唧”地叫,但那也只能衬托出夜的寂静。秋庄稼,那些高粱啦、玉米啦、满身撒满露珠,发散出润湿清新的气息,只听见它们“咯吧咯吧”拔节的声音。

[学生通过思考指出:第一段单纯从“夜”的角度来说,它的描写也抓出了“黑”的特征,“消失”一词也用得巧妙,但他忽略了“秋”的特色,因而显得平常、苍白,使人读了看不出“秋夜”与春夜“夏夜”和“冬夜”有什么不同。而第二段恰恰相反。他抓住了秋夜的“静”和秋夜所独有的“秋虫”的叫声、“秋庄稼”的气息、拔节的声音来进行生动的描写,不但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同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夜独有的气氛。因此,要注意时间与季节的特征]

比较二

冬景(一)“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作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冬景(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太阳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笑着露出点粉色” [学生通过思考指出:冬景(一)描写的浙江的冬天,更主要的原因是显示辛亥革命以后“农村破败和农民的凄苦”这一写作目的。而冬景(二)则是由于济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小山把济南整个围了个圈)让人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好。因此要注意地域与时代的特征] (播放影片片断:《海上日出》与《泰山日出》让同学进一步欣赏与领悟) 比较三

雨景(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茏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雨景(二)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处,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学生通过思考指出: 觉得同样是写雨,选段(一)抓住了最主要的特征春雨多、细、密的特点从而把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选段(二)写出了雨的狂暴、肆虐。要根据情感和写作目的的需要] 一、抓住景物的特点。

山之高,水之清,草之绿,这些都是景物的特点。只有仔细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写具体,才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偷偷”“嫩嫩”“绿绿”“软绵绵”等词语,细腻贴切而形象生动地写出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和它“小”“嫩”“绿”“软”等特征。又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连用三个比喻描绘了江南初春春雨的特点:“多”“细”“密”,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方面,充分展开联想、想像,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引用等多种方法,将观察到的景物描绘出来。

二、写出独特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情深深雨蒙蒙”是一种浓情,“一起去看流星雨”是一种纯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伤情。景物是有感情的,景物中融入了作者或人物的喜怒哀乐。如果我们能把自然之景与人物之情结合起来,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特色。如在描写《济南的冬天》时,就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又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春华秋实,潮涨潮落,鸟语花香,电闪雷鸣,这些都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景,需要我们去

心观察去感受它们的美丽和神奇。只要能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然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就能写出景物独特神韵和自己独特的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