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推荐学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文言文 七上《论语》十则(测)(含解析)

[推荐学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文言文 七上《论语》十则(测)(含解析)

来源:智榕旅游
[k12]

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

《论语》十则

分值:30分 时间:30分钟

一.(2015届广东佛山中考)默写或按要求填空。(8分)

(1)潮平两岸阔, 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4)登斯楼也,则有 , , ,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5)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风正一帆悬 (2)落红不是无情物 (3)醉里挑灯看剑 (4)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

[k12]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2015年中考安徽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百里奚举于市 举:__________ (2)必先苦其心志 其:__________ ..

(3)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__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__________ ..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__________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k12]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7.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答案】

15.(1)被选拔,被任;(2)他,他的(3)通“增”增加。(4)了解,明白(5)在外面,指国外

16.(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一个人常犯错误,才能改正。

17.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

15.

[k12]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不但要把握特殊句式,还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得分点。如第(1)句中的“故”、“是”都是古今异义词,分别解释为“所以”和“这”。翻译第(2)句,要注意“过”属于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翻译为“犯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信息提取。选文共两段,其中论述人才造就的句子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前一句主要从客观因素方面进行论证,分析艰苦环境的重要性;后一句从主观因素方面进行论证论,指明内心经受折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k12]

试题分析:选文是以篇议论文,此题考查中心论点的判断。判断论点,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位置:标题、开头和结尾。其实,本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不难发现,选文第一段列举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道理,第二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有了上面的论述,结尾自然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结论。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2014中考江苏扬州卷】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k12]

(1)周君患之( ) (2)发师救周( ) ..

(3)颜率复诣齐( ) (4)子之数来者( ) ..

【答案】(1)以……为患(担忧)(2)军队(3)到(4)屡次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1分)

A.子之数来者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

B.寡人将寄径于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

C.齐王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D.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

【答案】B

[k12]

【解析】

试题分析:中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用法的考查上。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虚词的用法多进行归类和总结,掌握重要虚词的一般分类,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其准确含义。A:助词/代词;C:于是就/竟然;D:表顺承/表转折;B中二者都是“介词,向、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答案】(1)我究竟从那条路,才能让九鼎到达齐国呢?(2)第一次击鼓,士兵鼓足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竭了。(3)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并不相同。

【解析】

[k12]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2分)

【答案】示例:颜率是聪明的,但他玩的是诡计,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而颜率是建立在诱惑欺骗基础之上,所以,他只能救得一时,并不是长远之计;示例:颜率是睿智的,兵不厌诈,颜率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挽救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国家的利益。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k12]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