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天,低头走路
——清华大学【2006级】校友 高靖生 访谈纪实 【编者按】平凡中造就伟大,平淡中铸造传
奇。谈笑风生间,流露出一代清华人的自信与执着,举手投足中,展现出一个父母官的实干和帅才。
【校友简介】高靖生,男,生于1976年,
2006-2007年在清华科技与社会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求学: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比起许多校友在清华本科、研究生的经历而言,高靖生学长的求学经历更富有传奇色彩,而学长本人也与清华有着更深的情结,回首曩昔高学长感慨万千,他说自己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与同龄人相比略有不同。在孩提时代,父母就颇为重视家庭教育,对其进行中国传统式的“私塾”教育。这种熏陶与渐染为学长从小就树立起一种正统思想,形成了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欺己,不欺人,不欺世。这条金科玉律学长一直恪守至现在,未曾扬弃。肩上由此所担负的责任感,使他目睹苦难与不公时会潸然泪下,也许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使学长在为学时寓爱心于故纸,在工作中心系民生,情牵民意。
在中专毕业之后,高学长直踏三尺讲台,当时他并未因怀才不遇,而发出“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的感慨,也未因大材小用,而流露“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的喟叹,而是安贫乐道,为自己的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半工半读,三年之后,考取了原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随后的求学道路上可谓苦尽甘来,捷报频传。先后攻读湖南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浙江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思之再三进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在求学期间,学长笔耕不辍多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每谈及此,学长虽然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其中的挑灯夜战有谁知?
谈及在清华工作与生活的感受时,学长动情地说,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上一直在小圈子里孤独求败(同学们忍俊不禁),到了荟萃半国英才的清华园,方如走出洞天的修士知山外更叠群山、人外更有高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而校方提供的助学金、奖学金有很有限,但贫穷却更激发出他的斗志,如茫茫黑夜中的启明星一样指引他前进。至于浙大与清华,中国这两所顶尖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他说,浙大采用的是公司的经营模式,而清华更像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快节奏的生活虽然紧张,却是“痛并快乐着”。
在访谈过程中,学长多次提及自己在清华攻读博士后时的导师曾国屏教授,曾教授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蔼可亲的待人方式都给高学长后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补充说,曾教授甚至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学术上的问题,这种百分之百投入的奉献精神给高学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直鼓舞着他向前不知疲倦地奔跑。
事业:我自横刀立马
面对有学习到工作,这一人生重要的转捩点,由于青年阶段时时刻刻对人生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刚刚走出象牙塔的高学长早已不再青涩,人的成功离不开机遇,适逢毕业时至,机缘亦巧至,就到了张家界市政府任职,高学长还表示,他从未对自己的选择失望或是后悔过,因为利用也许可以“实实在在地帮助一大群人”。
当谈及在学校内学习和在社会中工作的不同之处是,高学长感慨万千,他坦言,在学校时,很多事情只是按部就班,无需自己做决定,而当走上工作岗位时,情况却大相径庭,经常会面临选择的路口,而这种选择也许会影响别人的生活。高学长称,他所作出的每个决定依据除专业性知识外有二,一是法律法规,因为法律制度是最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依据,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社会正义,以一名人民公仆的良知去量度,从道德的角度去观察判断。这样才能从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利益,维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
寄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肩负社会重担的清华人,高学长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出在大学阶段的我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他说,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很独特,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在学校中不仅能学习到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既有整体性考虑又要兼顾细节。这种能力一旦获得,足以受益终身。他还告诫我们,学习不可太过功利,更不要踏入“唯专业是图”的误区,而是要“养浩然之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心容量扩大”,“让知识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别人的需要”。这样才能成为综合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宽口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他还鼓励我们走出国门,放眼世界,抓住清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契机,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内涵,开拓眼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当下问题,总会涌现出新思路、新见地。
最后,高学长还不忘提醒大家要养成读书的习惯,高学长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但一有空闲时间按就会坐下来读几页书,不求贪多,日积月累下来也会是一笔非常客观的精神财富,广泛阅读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对工作上的问题,还是人生的态度都有不小的帮助。
【同学访谈感悟】
戴远航:学长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的经历。从中专毕业的教书经历,到在不同文化氛围中接受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教育,再到成为一方执政的官员……这样的经历,的确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和拥有的,而这些经历的分享,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太多的启迪和感悟。与学长的交流让我们愈发地体会到了学校与社会的差异。对于与社会接触并不多的我们来说,如何更好地走进社会、适应社会并真正地融入社会,应该说这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所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同时,学长也告诫我们,没有必要完全为了适应社会而隐匿了自己的棱角,年轻人碰碰钉子是有好处的。这样的意思学长在不同的场合表述过多次,这样的鼓励,让我们深有感悟。的确,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经验始终不可能有自己亲身经历过而获得的经验那么真切。自己碰过的钉子,对于自己今后人生的积累与沉淀,必将有着其更加非凡的意义。
雷傲宇:访谈时间虽然不长,但与高学长的一番交流却足以让我受益终生,此刻我才近距离的看到一个清华人是如何在社会中奋斗,如何发扬清华人行胜于
言的精神。高学长通过自身的求学经历、社会工作经历与我们分享他的人生哲学,正是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社会道路上走得顺利,拳拳校友情节,一一传递着,我们也是好生感激。高学长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成功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其间种种无奈在所难免,但一个想要成大事的人必定能够忍受寂寞,能够勤勤恳恳的做好本职工作,不要因为清华人的身份而眼高手低,毕竟机会是留给那些把握现在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