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学校策划和组织了“我身边最美的人”系列采访宣传。
B.这个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由于它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场景让人思考。 C.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方法。 D.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多做贡献。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书店对于城市的意义不言而喻,有人曾说:“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 ....B.社会在飞速发展,为生活忙碌奔波的芸芸众生应停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 ....
C.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明的网络空间。 ....D.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好。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祈祷 文绉绉 一气呵成 中流砥柱 B.真谛 里程碑 通霄达旦 无与伦比 C.馈赠 发详地 相得益彰 姹紫嫣红 D.辐射 一瞬间 砰然心动 珠丝马迹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爱》讲述了贫苦孤女夏洛蒂·勃朗特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
B.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C.《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赫留金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D.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时辰,如辰时、午时等,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时。
5.古诗文背诵默写。青青子衿,____。《诗经·子衿》感时花溅泪,____。(杜甫《春望》)____,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____?”(《论语·先进》)春日游温州洞头景区,但见瓯江口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如此浩渺景象可与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____,____。”的意境相媲美。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高房价、关注民生,其中有代表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诗“____,____”,表达了“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有人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就需要有“____,____”古仁人的豁达胸襟。(填写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6.阅读名著,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我们会被生动的各色人物形象所吸引,如 的
虎妞;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我们除了感叹凡尔纳小说的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外,更对作者的社会正义感和 精神肃然起敬。 二、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君山记袁中道
万历辛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①至。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以风逆,泊舟南津港。
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初日甫出,与王子方舟进发。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 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两掖之山,如垂长袖。寺内鸭脚②四株,唐宋以来物也。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色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③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耳④。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芬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江南佳丽名园。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阁封之。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
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色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步至湘妃庙,穿林中, 忽得旷野平田,极有野趣。入庙中,了无一人。
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予谓王子曰:“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穷雕镂之巧。昔米老⑤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水气清泠,不成寐。
晨起,猛风乍作,趣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①王子:指王章甫。中郎:袁中道之兄袁宏道。②鸭脚:银杏。③螺: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④污隆:高低不平。⑤米老:米芾,米芾(1051-1107年)北宋书法家、画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巢白鹤数百 巢:筑巢 .B.极有野趣 极:非常 .C.穷雕镂之巧 穷:穷尽 .D.趣别山灵 趣:疾走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此山寻常受用 乃不知有汉 ..
B.远视之如玉兰花 能以径寸之木 ..C.都为老树寿藤所遮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以风逆 以其境过清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因感激王章甫的情谊,所以陪他游览。 B.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 C.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等。 D.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
4.文言翻译。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昔米老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____) .⑵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_____)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_____) .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_____) .
⑸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_____) .9.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选自《鱼我所欲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n)有鱼 (mí.B.抟n) 扶摇而上者(tuá.
C.故患有所不辟(pì)也 .D.死亦我所恶(è)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___________) .(2)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 .(3)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 .(4)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各抒己见。甲乙两篇选文都是诸子百家的作品,它们各自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请简要回答。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信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性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
的检点。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1.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信口开河 C.通风报信
B.愿陛下亲之信之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了什么内容? 3.文章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4.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
11.阅读《一只温暖的烤红薯》,回答小题
一只温暖的烤红薯 鲍海英
①正是数九天,冷气逼人。晚上十点半,我急急忙忙从家里骑着电动自行车去接高三下晚课的儿子。快到学校门口时,在拐角处,就着昏黄的路灯远远望去,隐约约还有一个摊子守在寒风里。
②我把车子停在学校门口的路旁。突然,从学校门口的长廊里闪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突然走到我面前,神态忸怩,似乎想要和我说话。对于老人的突然而至,我心中有些不快,准备躲开。谁知他却伸手拦住我的车子,吞吞吐吐地说:“不好意思,朋友,我想请你帮个小忙,行吗?”一听这话,我马上警惕地用审视的眼光把老人从头到脚重新扫一了遍。
③见我停下脚步,老人赶紧把手里拿着的一张五元纸币在我面前晃了晃,对我小声说:“你看,学校对面的拐角里有一个老太婆在卖烤红薯,你可不可以帮我去买一只烤红薯?”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才看清那个摊子在卖烤红薯。
④“帮你去买一只烤红薯?你自己为什么不去呢?”我感到十分意外。
⑤“是的,请你帮我去那儿买一只烤红薯。我自己去买不方便,我怕卖烤红薯的老太婆认出我。”说完,老人似乎看出了我有顾虑,就要将手里的五元钞票塞进我手里。
⑥儿子放学还有一会儿,对我来说帮老人去买一只烤红薯并不难,可我心里仍十分疑惑见我仍不答应,老人便说:
“那个老太婆是我的老伴,困为家里困难,我这身骨也不行,她才非要在这大晚上的出来卖烤红薯,想赚点钱贴补家用。我刚才给地送饭,看见还有一只烤红薯没有卖掉,这个犟老太婆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这大冬夜的多冷呀,再冻一会非犯病不可,可烤红薯不卖完,我怎么劝她也不肯回家。”
⑦想不到,两位老人原来是夫妻。难能可贵的是,因为心疼老伴,在这寒夜,老人竟然想了这样一个办法。领时,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推开老人递过来的钱,就赶紧过去买走了那后一只烤红薯。
⑧晚自习下课铃声终于响了,儿子出来了。冻得浑身瑟缩的他见到我手中拿着的烤红薯,欢呼一声,一把抢了过来,狠很地咬了一口,说:“哇,真热乎!”借着街上的路灯,我望去,收摊的阿婆已经走远了,可那位请我买红薯的老人还在不远处,向我挥手致意。
⑨这一只烤红薯,就这样温暖了一个冬夜。
——摘自《意林》2019年第2期,选文有改动
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忸怩”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老人为什么要请别人帮忙去买一只烤红薯?
3.帮助老人买一只烤红薯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是在老人提出请我帮忙的时候,我为什么迟迟不肯答应老人?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1)突然,从学校门口的长廊里闪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 .
(2)老人似乎看出了我有顾虑,就要将手里的五元钞票塞进我手里。 .5.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一只烤红薯温暖了一个冬夜? 三、应用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 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材料三: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35%的森林草原火灾集中在4月份。其中,很大一部分灾情与清明祭扫时的烧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等有直接联系。因此,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提倡“无火祭扫”,鼓励和推广网上祭奠、植树祭奠等安全的祭扫方式来祭奠已逝亲友,有效减少“火”的隐患,让清明更加安全。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三则材料内容,以“文明祭扫”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题目:我身边的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
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C 【解析】
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采访宣传”后加上“……的活动”;选项错误; B.句式杂糅,“……的原因”和“是由于……”杂糅,删去任意一个;选项错误; D.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删去“能否”;选项错误; 故选C。 2、C 【解析】
C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属用错对象,是错误的。 3、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字形的识记。A.正确;B.通霄达旦-通宵达旦;C.发详地-发祥地;D. 砰然心动-怦然心动、珠丝马迹-蛛丝马迹。据此,答案为A。 4、B 【解析】
A错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C错误,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D错误,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5、悠悠我心 恨别鸟惊心 少年不识愁滋味 化作春泥更护花 谈笑有鸿儒 焉能事鬼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悠”“鸿”“儒”“焉”“厦”“庇”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多音字的辨析。
6、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崇高的)人道主义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中的重要人物的了解,并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识记其相关的故事情节。虎妞是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祥子的妻子,是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长的虎头虎脑,性格大胆泼辣,因此吓住了男人,成了没人敢娶的老姑娘。她是个办事的好手,有类似男人的爽快和利落。在和祥子的爱情纠葛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是个敢于追求个人自由爱情的人。身上有很多阶级剥削的色彩,既有许多旧社会恶俗,也是社会的牺牲品。《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小说不但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而且赞扬了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阅读 7、1.A 2.D 3.B
4.(1)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
(2)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
(3)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解释。 【解析】
1.A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巢”是动词,栖息。
2.A 项前者副词“就是”,后者介词“竟然”;B 项前者代词“他们”,后者助词“的”;C 项前者是介词“被”,后者动词“雕刻”。D 项两个都是连词“因为”。所以选D。
3.B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道路崎岖”并非“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螺的路”的原因,“登上酒香亭”和“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螺的路”没有因果关系。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1)“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判断句式的翻译。(2)“盖”:大概。“异”:奇特。(3)“或”:有时。“至”:周到。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万历辛亥年晚春,汉阳王章甫因为悼念中郎到我家。我感激他的情意,送他到岳阳,一起游览君山。因为被风阻遏,泊船在南津港。
天刚亮,东风细微,水波平如掌面。初升的太阳才出来,我和王章甫并舟前进。不久,我们到达君山脚下,看见高大的树木茂盛繁密,遮天蔽日,天色阴沉含着雪气。两旁的山 如同低垂着的长长的衣袖。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上面栖息着好几百只白鹤,远远看去就像是玉兰花。寺庙的正殿也很雄伟,后面是藏经楼。向西在高大的树林中穿行,新生的竹子翠绿得可以照出人影,从远处看这座山,相当像一抹长长的眉黛,进入山中,寻找世人所说的如同螺髻的十二座山峰,也找不到,都被年岁久远的树木和藤蔓遮蔽,隐隐约约只看见高低不平的山势罢了。然而曲折迂回的小路中竹子苍翠名茶芳香,杂花散发出香气,很曲折,有幽静雅致的特点,好像是江南美丽的著名园林。过了轩辕台,这个地方可以观赏湖中的美景,可惜的是被文昌阁遮蔽了。再次行走在竹林山石的中间,登临酒香亭。
回到寺庙左边形如发髻的山上,来到朗吟亭,远望长沙、湘潭,远去的帆船如同战斗队列。一起坐在亭上观看洞庭湖水,大致是水光与天色浑一的景象,这就是这座山通常能让人享受到的感觉,然而也不能够在这之外找到一个不寻常的词语,能照原样描绘出它的清新。走到湘妃庙,穿行在树林中,忽然看见空旷平坦的田野,很有山野的情趣。进入庙里,完没有一个人。
傍晚时分再到山口,找了块石头蹲坐,看洞庭湖水上云气的变化。我对王章甫说:“天下只有夏天的云气最奇特,而湖上的夏天的云气尤其奇特。八百里洞庭湖的水气,向上蒸发到空中,湿润空濛,生动有趣,极尽万物的形态,穷尽雕刻的精巧,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我又怎么才能在竹林中得到一间小屋,聆听水声观看云气,用来欢度晚年呢?”这天夜里,王章甫大有在这里择地筑屋而居的心意。水上的雾气清凉寒冷,我怎么也睡不着觉。
第二天早晨起来,猛烈的大风突然大作,我们疾走告别山神,乘一帆船驶过岳阳楼下。 8、 亲:以……为亲; ⑵尝:曾经; ⑶狱:案件; ⑷扳同攀,牵,引; ⑸景:日光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亲”:以……为亲。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9、1.B
2. 奋发 同“陲”,边际 苟且 践踏
3.(1)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2)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甲文庄子通过鲲鹏这个形象告诉人们:一切依赖客观条件的自由,都不是真正的自由、绝对的自由,都需要借助外物的力量,是有所待的。乙文孟子用鱼和熊掌设喻,主张“义”的价值高于生命,贤者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 【解析】
1.A. 北冥ng)有鱼。C. 故患有所不辟(mí(bì)也。D. 死亦我所恶(wù)。 ...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怒:奋发。通假字词,垂:同“陲”,边际。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极:尽。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庄子的作品,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乙文,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点睛】 译文
甲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
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0、1.D
2.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曾子、商鞅诚实守信的事例,论证了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或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3.不能。理由:第⑤段阐明“信”的重要性,第⑥段论述怎样做到人言可信不可畏,先讲原因后讲做法,逐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
4.①多进行“自心”的检点,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②要加强“信”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③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作出相应惩罚。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文章标题中的“信”是诚信之意。A.“信口开河”中的“信”是“随便,随意”之意;B.“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信”是“信任”之意;C.“通风报信”中的“信”是“消息”之意;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信”是“真诚,诚信”之意。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文章第3段列举曾子、商鞅诚实守信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这一观点。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分析具体语段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之间的关系或依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作答。文章第5段的第一句话表明,该段主要讲“信”的重要性。第6段主要讲“信”的丧失以及应对措施。第5段是第6段的基础,第6段是在第5段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内容上层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的。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的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即可。本题作答可围绕着“诚信”,从社会风气的形成既要靠个人的努力,也要靠国家的宣传,要制定相应的诚信机制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11、1.踌躇,犹豫,局促,拘谨
2.老太婆有风湿性关节炎,冻时间长了让老人担心;而且这只烤红薯是剩下的最后只了,卖掉老太婆就可以回家了;可是老人自己去买又怕老太婆认出来,所以便求别人帮忙买。
3.陌生人突然提出让我帮忙让我心生警惕,而且这件事情老人自己不去让我感到疑惑。
4.(1)“闪”是一下子突然显现的意思,说明老人一直躲在暗处观察并等待老太婆,也急于找到可以帮助他的人。 (2)“塞”有硬性放入的意思,表现出老人急于打消我的顾虑、怕我拒绝帮忙的心理。
5.老太婆在寒冷的冬夜卖烤红薯来赚钱贴补家用让老头感到温暖;老人因为心疼老伴而自己出钱让我帮忙卖红薯让我觉得温暖;我自己花钱帮助老人卖红薯能让老太婆早点回家让老人觉得温暖;我买来的烤红薯给冻得浑身瑟缩的儿子也带来温暖。 【解析】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有知道词语的语境义。“忸怩”本义指形容羞愧或不大方的样子。这里是因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突然走到我面前,想和我说话,但又犹豫不决的心理。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此题不难回答,从第⑥老人说的话,“我刚才给地送饭,看见还有一只烤红薯没有卖掉,这个犟老太婆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这大冬夜的多冷呀,再冻一会非犯病不可,可烤红薯不卖完,我怎么劝她也不肯回家。”“我自己去买不方便,我怕卖烤红薯的老太婆认出我。”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相关段落,可知因为数九天,冷气逼人,又是晚上十点半,一个陌生人老人突然提出这个要求,而且老人不是不能动,提出貌似不合理的要求,警惕之心人之常情,故而“我”迟迟不肯答应老人。 4.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有知道词语的语境义。①“闪”本义指突然显现。在寒冷的冬天,还是晚上十点多,一个老人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说明老人在暗处观察了很久,才决定让“我”代替他去买红红薯的。②“塞”指有硬性放入的意思,因为老人看出了我有顾虑,怕“我”拒绝他的要求,所以才硬塞给钱,以打消“我”的顾虑,怕“我”拒绝。
5.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因为心疼老伴,在这寒夜,老人竟然想了这样一个办法。小小一只烤红薯,折射出老人对老伴的关心与爱护,让这个寒冷的冬夜不再寒冷,带给“我”温暖;“我”为自己帮到老人而感到温暖;儿子在寒冷的冬夜吃到热乎乎的烤红薯,给儿子带来温暖。
三、应用
12、(1)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观念。) (2)文明祭扫,是一种表达哀思、省时省力、保护环境的好举措。 【解析】
(1)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两个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两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也将两则材料进行比较,找到内容信息的不同点。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个角度来说明问题。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文明祭扫”,也就是以“文明祭扫”为陈述的主体,
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使用自己最熟悉的修辞手法即可。材料的中心话题突出,易于发表感想,且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大。本题拟题很好,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同时,让学生懂得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体现了考试的教育功能。如可从“文明祭扫”的意义角度构思答案,切记用上修辞。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范文:
我身边的一件趣事
生活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它丰富多彩,让我们充实的度过每一天。种种趣事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总会蹦蹦跳跳出现在生活中,给生活插上了欢乐的翅膀。
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小姨家的孩子和小姨来我家玩。这个小孩可是我们大家庭中的开心果。她到了我们家就把我拉到卧室,给我讲幼儿园里的故事,她的开场白让我哭笑不得。小小说:“幼儿园里考试了,小朋友笑笑没考好,很伤心,我安慰她,继续努力,让这回的倒数第六变成下回的倒数第一!相信你可以。”天哪,小小好天真啊!快到中午了,家里没盐了,妈妈让我去买盐,小小也跟着去了。
商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我和笑笑买了两袋盐和几包饼干就高高兴兴回家了。在路上,小小因跑得太快被绊了一下,我及时扶住了她,但是手中提的盐却被抛了出去,没想到都撒在了地上,真可惜。小小上前把盐又捧到购物袋里,我说:“盐不能再吃了,已经脏了。”她嬉笑着说:“我有办法。”说完,没等我就找急忙慌的跑回家。她跑的真快,我都没跟上。等打开门,小小哭着对我跑来:“呜……盐没有了……”我看到她手里拿着盆子,盆子里装满了水,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小小把盐放到水里了,妈妈在家就是这样淘米的呀!为什么盐脏了,放到水里就没有了?旁边的人听了都笑了起来,小姨说道:“傻孩子,盐怎么可以当米来淘呢?它碰水会融化的呀!呵呵……”我拍拍小小的手,忍不住又笑了。这个小开心果给我们无限的欢乐,一件件有趣的事也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趣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丰富,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趣事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解析】
考查半命题作文。根据题目可知,考查学生能不能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富有内涵的思考。“我身边的 ”中“我”可知,作文要以第一人称叙述,写自己对身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或者人;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从身边的事或者人取材。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自己听闻的。本文适合写记叙文。通过以上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方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人。没有限制时间、地点。这样,写作时就可以不去考虑时间、地点因素,选材的范围大多了。必须继续思考几个问题:所谓“事或者人”,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或者人,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或者人。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横线所补充的词,最好能补充一些表示象征性或比喻性的词语,这样行文思路更开阔,写作也更有深度。如,我身边的“蜡烛”(写某人善良的心灵照亮他人);我身边的“永动机”(写某人的勤奋不息);我身边的“彩虹”(写一些美好、温馨的人或事);我身边的“标尺”(写某人道德行为规范高尚),我身边的“镜子”(与“标尺”
类似)诸如此类。在文章结尾进行点题升华,使文章富有深刻内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