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

来源:智榕旅游
2018集高二语文上学期

班级: 学号: 姓名: 《读<伊索寓言>》导学案

组编:吴艳花 李彤彤 审核:吴艳花 编号:20190016 日期:2019.9.17

预习案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谏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们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以怎样的独特视角来解读这些寓言,并赋予这些寓言以新的意义的。

阅读课文,完成《双成新学案》“语言建构与应用”进行预习。 思

古希腊有专门收集寓言故事的总集——《伊索寓言》,而在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也零散地收录了一些寓言故事,你还能想起是哪些吗? 议

1. 作者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文中所选九则寓言都有它原来的寓意,作者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二者的不同是什么?

3.卢梭和作者对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的态度有何异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案

交流并归纳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寓言故事。 评

1.阅读文章,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并迁移运用。

3.领悟作者的人生感悟,教会自己认识社会和人类。 检

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本文则以九则故事为主体,作者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认识,进行独到、透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颖、深刻的见解,表达幽默、含蓄、风趣,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请运用夸张、讽刺手法写一段文字,以此来针砭某一社会时弊,不少于150字。

检测案

完成《高效导学》P44 1~6题。

2018集高二语文上学期

班级: 学号: 姓名: 《读<伊索寓言>》答案

思·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所收录的寓言故事

《庄子》: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庖丁解牛 《韩非子》:老马识途、守株待兔、滥竽充数 《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鹬蚌相争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引婴投江

1. 作者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作者首先树立了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年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文中所选九则寓言都有它原来的寓意,作者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二者的不同是什么?

“蝙蝠的故事”原意是讽刺善变者,文中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寓意是享乐者挨饿活该,文中讽刺那些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的人。

“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本意是戒贪得无厌,文中讽刺没有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这种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天文家的故事”原指眼睛总朝上必摔跤,文中则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蒋介石及大军阀和官僚在形势不利时,长抛出“主动下野”的伎俩,以退为进,旁观其变。

“乌鸦的故事”原指伪装终显本相,文中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原意是戒狂妄自大。文中讽刺那些有缺点也自视为优点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戒贪,文中指富人往往吝啬。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原意是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文

中指一个人得了好处,总容易引来别人嫉妒,要避免这一点,办法就是诉苦,好让别人心理平衡。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错行仁义反受其害,文中讽刺以伪善的面目去做坏事的人,为了遮人耳目,屠夫有时打着医生的招牌做事。

3.卢梭和作者对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的态度有何异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点:都不满足于当时所处的社会;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

不同点:(理由不同)

卢梭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 作者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处理世事会处处碰壁。

原因:卢梭有复古主义倾向,希望孩子们都能保持古朴与纯真,自然有些担忧。而作者则有着进步的历史观,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绝不可能倒退回去。然而,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要有一个过程。在目前情况下,既然不能使社会一下子好起来,那只有增强应对的能力,不能太简单幼稚。否则,只能处处碰壁。

检·请运用夸张、讽刺手法写一段文字,以此来针砭某一社会时弊,不少于150字。

[例文]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寻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点评]

小说刻画了一位不懂装懂、附庸风雅,而且是一个只会写“同意的典型官僚形象;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趋炎附势、奉承拍马。文字十分简洁,但却很准确传神,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