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语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18分)
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
【3】
【1】
得,剖刑而莫邪
【2】
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
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刑已。然而不教诲,不
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错则不时,爱利则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也审,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非劫之以形势,非振之以诛杀,则无以有其下,夫是之谓暴察之威。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也。
子发
【5】
【4】
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夫是之谓
狂妄之威。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
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属二三子而治其地。”
既,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徙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
荀子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无僇
【6】
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案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
矣哉! 故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
(取材于《荀子·强国》)
注释:【1】火齐:火候。【2】莫邪:古代宝剑名。【3】劙:割。【4】讙敖:喧嚣。【5】子发:楚国令尹。【6】僇:羞辱。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范正 刑范:铸剑的模子 B.举错则时 错:错误
C.不可不孰察也 孰:仔细 D.耻受赏之属 耻:使……感到羞耻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剖刑而莫邪已 发诫布令而敌退 B.其诛不服也审 楚发其赏
C.则无以有其下 是以百事成 D.古者明主之举大事 子发之致命也恭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国不敢婴也 敌国不敢侵犯 B.礼乐则修 礼乐制度美好
C.非劫之以形势 (如果)不是用权势去威逼他们 D.为善者劝 做好事的受到劝阻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百姓都是需要礼义法度来磨砺的。 B.国家安危与国君治国理念形成的威势相关。 C.荀子认为子发不居功自傲是符合礼法的。 D.古代圣明君主依靠奖赏激励臣民建功立业。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
11.简要概述本文是如何论证礼义法度的重要性的。(4分)
6.B(3分) 7.C(3分) 8.D(3分) 9.C(3分) 10.参考答案:
这是古代君王的办法,是统一百姓的根本原则,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 11. 答案要点:
首先作者把礼义法度比作磨刀石,以此强调它会让国家更加强大。然后作者通过三种威势的对比,强调遵循法度就会国泰民安,摒弃法度就会导致国家灭亡。最后通过分析子发拒绝奖赏的行为,说明子发的行为破坏了基本的法令制度,使有功之人受到影响。 文言文参考译文:
模子端正,铜锡质量好,冶炼技术高,火候得当,打开模子而莫邪宝剑铸成了。然而不去除它粗糙的表面,不磨光,就不能割断绳子;除去粗糙的表面,磨光它,那么削割盘盂、宰杀牛马就可一挥而就。那国家,如同刚打开模子的宝剑一样,也是强国的雏形。然而不实行教诲,不协调统一,那对内就不能防守,对外就不能战斗;实行教诲,协调统一,就会兵力强大、城防坚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国家也需要磨砺,这就是礼义法度。所以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天,国家的命运则取决于礼义。崇尚礼义、尊重贤能的君主就称王,重视法度、爱护人民的君主就称霸,喜欢利益、常搞欺诈的君主就危险,玩弄权术阴谋、倾轧陷害、阴暗险恶的君主就灭亡。
礼乐制度美好,名分等级分明,行为措施适宜,爱民利民有法,像这样,百姓就会像对待上帝一样尊重他,把他看得像天一样高,像亲近父母一样亲近他,像对待神明一样敬畏他,所以不用奖赏而人民就努力,不用刑罚而威势就遍行天下,这就叫做合乎道德的威势。礼乐制度不美好,名分等级不清楚,行为措施不适宜,爱民利民无法度,然而他禁止强暴很明察,诛杀不服从的人很审慎,刑罚严酷而有信,诛杀严厉而坚决,如果不是用权势去威逼他们,不是用诛杀去震慑他们,就无法统治他们,这就叫做暴戾严察的威势。没有爱人的心,不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每天干着扰乱人民的勾当,百姓有怨声就跟着逮捕起来,严刑拷打,不调和民心,像这样,人民就成群结队地逃散而背离君主,覆灭就会立刻到来。这就叫做狂妄放肆的威势。这三种威势,不能不仔细详察。合乎道德的威势导致国家安定强大,暴戾严察的威势导致国家危险衰弱,狂妄放肆的威势导致国家灭亡。
子发率军向西征讨蔡国,攻克了蔡,擒获了蔡侯,回来向楚王回复命令说:“蔡侯把整个国家奉献给了楚国,我已委托几个大臣治理它了。”过后,楚王奖赏他,子发辞谢说:“发布诫令而敌人退却,这是君主的威势;进军攻打而敌人退却,这是将领的威势;众志成城、奋力拼杀而敌人退却,这是士兵的威势。我不能凭借士兵的威势而受赏。”
荀子批评他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崇尚贤人、任用能人,奖赏功臣,处罚罪人,并不是某一个人要这样做的,这是古代君王的办法,是统一百姓的根本原则,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治国必须遵从它,古今是一样的。古时圣明的君王举行大事,建立大功,大事已经完毕,大功已经建立,那么君主享受它的成果,群臣享受它的功劳,士大夫加官进爵,官吏提高级别,士兵增加军饷。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励,为恶的得到制止,上下一条心,三军同努力,因此事事成功而功业显赫。现在子发独独不这样,违反先王的治国法则,扰乱了楚国的法律,打击了有功之臣,使受赏的人感到羞耻,即使没有羞辱亲族也使后代受到压抑,还独自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
2021北京西城高三二模语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与徐贻孙书 【清】方苞
苞白:去年五月中,得吾兄手书,比欲作书相报,违隔久远,所怀蕴积,措笔不知所从。日延月滞,以至于今。
苞尝叹近世人为交,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察其隐私,亦止借为名声形势。其确然以道相刻砥,见有利,止之勿趋,见有害,勉之勿避,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者,无有也。顾念朋好中,独吾子能行此于苞,独苞可行此于吾子耳。
苞与吾子性各僻隘,才用不宜于时,苟逐众人汲汲取名致官,虽幸获之,适足以来时患。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独发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几后世之传。然所争愈大,则其成也愈难。自有载籍以来,志节功业光显耿著之人,累累相望,而文章之传愈久而彰者,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岂其为之者之不众欤?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苞近者自悔向所学,皆登枝而捐其本,背源而涉其流。欲抱经穷山,以求古圣贤人之意,而日为事物凌杂所困。吾兄居远州部,夙少人事,宜聚古圣贤人之书,沉潜翻覆,穷探力索以輛其径途,然后行之不息,以待其久而至焉。人生少壮而老,事境参差百出,其得从容无为、委身于问学者,常无几时,失而不为,则终不可复。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时过而昏,不能复为我用,虽欲不与世愚无知人混混以没世,岂可得哉!
又凡骨肉天属,虽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竭吾心而正其道可也;而悲忧穷蹙以苦其生,则君子亦无取焉。忆在京师,吾子为我叙述平生遭遇,腕欷獻,若无所乐其生。时时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绪日以隳敝,且将不能复发愤于《诗》《书》以自强。吾子勉之!
苞以朝夕不能自赡,仍将北游托所知者,旬日间必发,恐吾兄不晓,故留此以报。贱贫屯塞,各竭蹶以谋其身,非以事故,适然合,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一朝解手,终不知继见之期,惟各淬厉,毋自同于众人,其义乃不相负。苞白。
(有删节)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欲作书相报比:先前 B.顾念朋好中顾:关心 C.皆登枝而捐其本捐:舍弃 D.苞以朝夕不能自赡赡:供给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措笔不知所从而日为事物凌杂所困 B.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适然会合 C.虽幸获之虽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 D.则其成也愈难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
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后也不后悔 B.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也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 C.欲抱经穷山
想到深山中读书
D.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
况且就算是那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也应该时时刻刻指导他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
10.文章三到五段写到了作者对朋友的劝勉,请具体说明这些劝勉的内容是如何逐层展开的。(6分)
9.(3分) 参考答案:不能特地租赁车船前去探望对方【评分参考】“特赁”2分,“存”1分。 10.(6分)答案示例:①首先鼓励朋友立志于创作文章以留传后世。②接着写创作文章的关键是自身积累深厚,因此勉励朋友要深入学习圣贤之书。③最后写如何才能好好读书:要珍惜少壮时光;不要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意志消沉,从而影响发愤读书。 【评分参考】每点2分,没有体现层次性的扣2分。意思对即可。
6.(3分)B 7.(3分)C 8.(3分)D
参考译文:
方苞告白于足下:去年五月中,收到您的手书,先前就想写信回复您,分别太久,心中有很多话要说,提笔却不知如何下笔。一天天一月月地拖延,直到今天。
我曾经感叹近年来人们的交往,虽然号称用道义性命相互承诺,但如果察其私心,也不过利用对方获取声名势力罢了。那些真正以道义来相互鼓励,朋友遇到(有违道义的)可图之利,阻止他、让他不要追求,朋友遇到(有利于追求道义却)不利于自身之事,则鼓励他不要逃避,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后也不后悔的朋友,世间少有。但想想我的朋友中,只有您能这样对待我,也只有我可以这样对待您。
我和您的个性都比较少见,才能也都不适合这个时代,如果要和其他人一样急切地获取名望和官位,即使侥幸得到了,恰恰是以后的祸患。我认为我们能够做到且不用与人相争的,唯有致力于古人所说的立言之道(著书立说),这样也许可以传之后世。但所要争取的目标越大,越是难以成功。自有典籍以来,(所记载的)凭志向、节操和功业闻名于世的人,一个接着一
个,但凭文章流传越久越有声名的,每过几十上百年往往就断绝了。难道是致力于写文章的人不多吗?只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
我近来后悔以前所学,都是舍本逐末。想到深山中读书,来探求古代圣贤的意旨,但每天为生活琐事所困扰。您居住在僻远的地方,向来少有烦心的人事,应该汇集古代圣贤的著作,深入钻研反复阅读,努力探索以找到理解的途径,然后坚持不懈,终能到达目标。人生从少壮到衰老,各种人事相互纠缠层出不穷,能够从容不迫用来致力于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大好时光被错过,就不可能重来。况且聪明智慧,要适时发掘、引导,时机错过就会变得昏乱,不能再为我所用,即使不想和世上愚昧无知的人一样浑浑噩噩地死去,又怎能实现呢?
再有,人的身体属于上天,(非人力可为,难免遭遇困苦,)即使是古代的圣人、贤人也无可奈何,只要用心尽力追求正道就可以(忽略这些困苦)了。(为这些困苦)悲伤忧虑而让自己痛苦,君子们不会这么做。想起在京城时,您对我倾诉平生的遭遇,扼腕叹息,好像人生没有乐趣可言。经常这样,恐怕会生病或有其他的问题,精神日渐萎靡,就不能致力于钻研《诗》《书》来提高自己。您要振作啊!
我因为不能养家糊口,仍要到北方去投靠朋友,十天左右一定会出发,担心您不知道此事,所以写这封信告诉您。我们俩生活艰难,都需要竭力谋求生计,如果不是因为有特别的事情,恰好相遇,则不可能特地租赁车船前去探望对方。一旦分手,就不知道何时再见,只能各自磨砺自己,不要让自己与众人一样,这样才可以不违背道义。方苞敬上。
2021北京朝阳高三二模语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20分)
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有劳有勤,报恤追崇。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为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贷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觇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
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徙知陈州。 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 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具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曰武恭。 (取材于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亦不贷其过 贷:宽恕 B.契丹使人觇其军 觇:参观 C.徙知陈州 徙:迁任 D.足以具死事 具:准备 7.下列对各句中“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中句子 (甲)为先锋 (乙)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 (丙)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为”字的几种解释 ①充当,担任。②对,向。③成为,变成。④行为。⑤替,给。⑥因为。 A.(甲)③ (乙)⑤ (丙)④ B.(甲)① (乙)⑥ (丙)④ C.(甲)① (乙)② (丙)⑤ D.(甲)⑥ (乙)② (丙)③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 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都像平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 B.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 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 C.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 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挥舞旗子指挥大家返回故乡 D.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 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康公侍上治军都颇有功劳,被怜恤推崇。武恭公因父亲的原因,担任了相关职务。 B.面对元昊的叛乱,朝廷军队久战无功,朝臣意见多被修改,武恭公却赞同这些意见。 C.作者认为武恭公是朝中的著名将领,恩信能抚慰士卒,声望可震动四方。 D.武恭公去世,皇帝十分悲伤,不仅重金厚慰其家人,还下诏为其刻墓碑。 10.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 11.欧阳修的碑志文借鉴了史家笔法,注重用简洁的语言记述人物事件及结果影响。文中用“由是士卒无敢先后”“由是知名”“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三句写出了武恭公言行的结果或影响。其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事件?根据文意,简要概述。(6分) 6.(3分)B 7.(3分)B 8.(3分)C 9.(3分)B
10.(2分)武恭公担任枢密使时,也曾经请求到边境作战,(皇帝)没有允许,凡是有重大的计划决议,一定会询问他。 11.(6分)评分标准:每点2分。 答案示例(意思对即可):
①第一句的“是”指:武恭公在军队可能产生混乱时,果断派兵守住关隘,并以“乱行者斩”的军令震慑军队。
②第二句的“是”指:武恭公用计引诱长期作乱、让朝廷束手无策的张洪霸,一举将其党羽抓获。 ③第三句的“是”指:武恭公面对孔道辅等人进言而使自己被贬,没有感到恐惧。孔道辅死后,有人对武恭公说他的坏话,武恭公却不赞同,还很伤心,认为孔氏是直谏之臣。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氏的祖先是常山真定人。武恭公的父亲武康公侍奉太宗皇帝,秉持操守治理军队,很辛苦很用心,(死后)被皇帝怜恤追封。武恭公年少的时候因为父亲任职的原因担任了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时,(朝廷)派遣五位将领讨伐李继迁,武恭公跟随武康公出兵铁门,担任先锋,杀敌很多。军队到达乌白池的时候,诸位将领耽误了行军的日期,不能继续前进,武恭公对他父亲说:“作战归来的军队经过险境,如果争抢必将产生混乱。”于是就率领军队在前方守住关隘,号令军队说:“胡乱行动的人要被斩首!”因此士兵们都不敢争先恐后胡乱行动,即使是武康公也因此号令扣紧马缰缓行。追兵远望到武恭公的军队很严整,(就)不敢接近了。武康公赞叹说:“王家后继有人了。”之后(武恭公)又在御前忠佐军中担任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在两州之间聚众为盗匪,历经一年,府吏都不能抓到他。武恭公用毛毡篷的车子载着穿上女子衣服的勇士们,(勇士们)打扮华丽地在去往邯郸的道路上引诱贼人,贼人争着上前去劫持,于是都被抓捕了,(武恭公)因此被大家知晓。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人因为一些事情参奏(武恭公),(朝廷)于是就罢免了武恭公枢密使的职务。参奏的人络绎不绝,(朝廷)又任命武恭公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人都替武恭公感到害怕,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却)都像往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不久,孔道辅死了,有门客对武恭公说:“这是害了您的人啊。”武恭公(却)伤心地说:“孔公遵守职责参奏事情,哪是害我呢?可惜朝廷失去了一位直谏之臣。”因此说这话的人终身都以(自己说这种话)感到愧疚,士大夫都佩服武恭公举止很有度量。
庆历二年,契丹在幽、涿两地聚集军队,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要求,从黄河往北的地区都高度警戒,(朝廷)于是封武恭公为保静军节度使,管理澶州。武恭公治理军队,不扰乱士兵个人的事,也不饶恕他们的过错,过了一段时间,兵士就都(服从管理)可以任用了。契丹派人窥探武恭公的军队,(被发现了,)有人劝武恭公抓住窥探的人并且杀了他,武恭公说:“我军整肃和睦,让窥探的人了解我军的实际情况回去,这是不用作战就使敌人的军队屈服的办法。”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号令简单明了,(部队)进退坐起,整肃安静,(武恭公)就下令:“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旗子指挥的方向!”契丹听说这些情况后非常震惊害怕。正好赶上两国再次议和,撤掉了军队,(武恭公)迁任陈州知州。
在宝元、庆历年间,元昊在河西叛乱,军队出动久战无功,士大夫们争相进计献策,(朝廷的作战方针)屡屡更改。武恭公笑着说:“为什么如此众说纷纭呢?兵法不是这样的。要让士兵知道敬畏爱戴,怯懦的人就会勇敢,勇敢的人就不骄纵。凭借(这些)我可以战胜敌人,根据敌人的具体情况而战胜他罢了,哪里用说那么多话!”武恭公担任枢密使时,也曾经自己请求到边境作战,(皇帝)没有允许,凡是有重大的计划决议,一定会询问他。武恭公在京外任职的时候,皇帝就会派遣朝中近臣去问询(他的意见),他的意见多被采纳实施。武恭公在当时,卓然超凡,
是朝中的杰出士人和著名将领,虽然没有亲身拿着武器,攻城破敌,但是(他的)恩威和信义已经足够安抚士卒,声名威望已经足够震慑四方外夷。
武恭公活了七十多岁,因为疾病在家里去世了。他的遗言说:“我有俸禄,足够用来准备丧事,不敢再拖累朝廷,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皇帝很伤心,哀悯他的想法,(就)用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赏赐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第二年,(皇帝)又下诏令让史臣雕刻他的墓碑,(给他)封谥号为武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