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乱世人生,苍凉之爱——浅谈张爱玲的爱情观

乱世人生,苍凉之爱——浅谈张爱玲的爱情观

来源:智榕旅游
乱世人生,苍凉之爱——浅谈张爱玲的爱情观

林绯璠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爱情是人世间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张爱苏和范柳原这对自私的男女虚实相探,步步为营,最后,玲笔下的人物均因其所处的病态社会环境使得人类美好一场战争的轰炸、一座城市的倾覆令他们动了一点真心,的爱情可望而遥不可及。她在爱情观上持悲观的态度,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他们的婚姻。有了名正言顺的婚姻就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还是消极无奈,他们幸福圆满了吗?并不尽然,小说末尾这一段话意味深长:都很难有美满的结局。不过,联系张爱玲本人的情感经“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历,这一切似乎又显得不难理解了。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

关键词:张爱玲;爱情;原因把她当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

[4]

点怅惘。”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混血的王娇蕊是张爱玲小说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

追求爱情者难得的唯 一的胜利。他爱振保,但不失尊严,女作家,在群星璀璨的作家群中,凸显出其独特的人格

面对振保的背弃,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样决绝的魅力。夏志清先生说:“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

[1]

“假定说20世纪中国文与为她提供了生活依靠的王士洪离了婚,她是个敢做敢的作家之一。”陈子善先生说:

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只有一个的话,那当然是鲁迅,但当的女人:“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爱

[2]

第二位优秀的作家定是张爱玲。”张爱玲用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给了她磨砺,她仍然“往前闯”。最后终于也

[4]

人生书写着女性意识的文章,以非主流的笔触深刻剖析让她得尝所愿。

张爱玲残忍,却又慈悲。她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了女性的悲剧人生。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大多是通过对

用所谓的三观去批判或指责她笔下的这些男男女女。她爱情、婚姻的描写,揭露了虚伪、利益、冷漠的情感世

曾在小说集自序里说:“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我希望界,体现了“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爱情观,将其内

读者看这本书的时候,说不定会联想到他自己认识的人,心的苍凉孤寂投射到小说中,展现了繁华世界中的苍凉

或是见到听到的事情。我们明白了一件事的内情,与一之爱。

个人内心的曲折,我们也都哀矜而勿喜吧。”[5]一、张爱玲笔下的悲观爱情

二、张爱玲爱情观的成因中国式的爱情最简捷的回答应该是“两情相悦”、

张爱玲所持的悲观爱情观有多方面的成因。这既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尘世间

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又与她的家庭有关,还受她自身似乎并没有什么真爱,纵然有,也都是“奇迹”。张爱玲

失败的爱情婚姻经历的影响。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

(一)父母婚姻不幸的创伤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封建遗少,整日寻欢作乐,性。”“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

[3]

而张瑛的母亲虽身为大户闺秀,却也是个新派女性,对有战争,也没有革命。”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尽是些在

红尘中挣扎的男男女女,苍凉构成了他们情感和人生的于丈夫的不思进取深恶痛绝,在强大的传统婚姻观念的基调。时代,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父母婚姻的不幸,让张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葛薇龙原本是一个漂亮、纯爱玲从一开始就对婚姻没有了期盼。洁、上进的女学生,在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的连番冲击家庭的残缺使得张爱玲从小失去了正常家庭的温暖,下,她的心理防线渐渐瓦解,从内心摇摆不定、深陷泥失去了父爱母爱,给她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沼到自甘堕落,一步步成为勾引男人的香饵,姑妈手里伤。而后,父亲和后母的软禁,出逃试图寻找母亲温暖的摇钱树。到最后,她笑着说:“她们是不得已的,我是怀抱而不得的孤独和彷徨,更是致命一击。父母对她心

[4]

自愿的!”然后躲进黑沉沉的街衢里,无声地哭泣。灵的创伤使她敏感、早熟,过早地否定了爱情和婚姻,

《金锁记》中,曹七巧为了金钱嫁给残疾人,多年造成了她悲观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自身苍凉爱情的影响来正常情欲的缺失使她变得心理畸形,她的青春和爱情

尽管张爱玲早已看尽了人世间的苍凉与虚伪,对于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从阳光灿烂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骘、

爱情持悲观态度,把悲凉的爱情写入自己的小说中,但辣毒的姜老太太。她甚至嫉妒儿女的幸福,将自己的不

“见了幸疯狂报复在子女身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当爱情来临时,却又不顾一切,低入尘埃。她说:

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

[4]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6]命。”

《倾城之恋》通常被认为是团圆的结局,小说中白流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时,胡已有妻室。但他长期

下转(第40页)

作者简介:林绯璠,女,汉族,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38

西文化的主要象征,因此白塔的倒塌意味着一个世外桃源时代的结束,表现了一个象征着善与美的民族精神和风土人情逐渐离人们远去,并且一去不复返,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篇小说之中,每个人物的遭遇也都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际遇,让读者在感受人性与自然美的同时,感受到些许的悲凉,同时这也是象征着善与美的人性的悲歌。

在小说之中,翠翠的爱情故事成为小说的主要线索,通过对翠翠爱情故事的描写,体现出翠翠虽然没有经历过巨大的情感波折,但是由于翠翠涉世未深,对于感情还不能很好的处理,所以导致翠翠一直在忧郁和孤独的等待,最终带来了悲情的结局。《边城》的结尾之处作者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虽然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是翠翠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悲情的结局也是在所难免。

小说中的人物处处展现着人性的善与美,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小说中也充满着悲情的故事,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能够真实的感受到人性的善与美,以及

上接(第26页)

背后的悲歌。在自然淳朴的民风以及尚未被社会侵蚀的人性之中,表达着令人惋惜的悲伤,这也正是作家沈从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几个平凡人的故事,将人性善与美的悲歌表达的淋漓尽致,湘西人民的淳朴,自然环境的优美以及人性最初的美好,逐渐被社会发展的巨轮所腐蚀。因此这是一部善与美的悲歌,同时也是近现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参考文献:[1]陈姿旭.善与美的悲歌——《边城》赏析[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6 (10):159.

[2]封一帆.美丽与忧伤的交织——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学赏析[J].青春岁月,2017 (35):16-17.

[3]孙丽丹.秀美的风光,淳朴的风情--沈从文小说《边城》赏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6 (6):101-101.

[4]桑丹丹.一曲唯美与凄凉的命运悲歌--沈从文《边城》赏析[J].金田,2015 (6):52-52.

《边城》[5]赵敏蝉.现代文明带给真善美世界的冲击——

浅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5 (3):66,85.

蒂-洛伊的《微物之神》[A]//James Phelan J Rabinowitz.当代叙事理论指南[C].申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5.

[3]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三联书店,2015:29.[5][10]严歌苓.我们被“平凡即伟大”的价值观误导了[N].中华读书报,2017-07-26.

[6][8]严歌苓.床畔[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266,266.

[7]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旅美作家[N].南方日报,

上接(第38页)

2002-11-30.

《家》与‘家’与‘家里[9]黄子平.“命运三重奏”人’.读书[J].转引自贺艳.关于“家”的想象与叙述:20 世纪 90年代以来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叙事文化研究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3.

[11]李欧梵.李欧梵、季进对话录[M].江苏:苏州大学

出版社,2003:226.[12](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4.

舞文弄墨性情别致,第一次去拜访张爱玲就双双坠入情

网。两人坐谈文学艺术,相处和洽。张爱玲视他为知音,写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1944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没有举行公开仪式,与胡兰成签订终身,结为夫妇。婚后一段时间生活浪漫而平实,是张爱玲一生最美而走得最匆忙的时光。次年,胡兰成成为政府通缉要犯,离开上海,先后在武汉娶了护士小周,在温州又与范某同居。张爱玲去温州看望胡,要求他在两人之间作选择,胡不肯,张爱玲叹道:“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一年后,张爱玲给胡写信,曰:“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的。”从此便了结了一段奇世姻缘。

可见,这一场绝望的纷扰的之爱,最终伤了她的心,她的情,还有她的灵性。这之后,她勤奋的笔耕得慢了,生花的笔开的淡了,全身心品位的感觉钝化了,对意态情致的体悟淡泊了。这来自心灵的创伤和剧痛,使她再也没能写出象先前那样富有灵性和才情的作品,正如她

自己所说,我将只是萎谢了。她以失败与破灭证明了人生的爱与残酷。这段失败的爱情和婚姻,也导致的她笔下男女爱情的悲惨结局。

三、小结

如果说张爱玲小说中体现的爱情观是人性矛盾与时代畸形交错的剪影,那么悲观与无缘则是这种爱情观最突出的一幕。张爱玲以其亲身的生活体验,悲怆的笔调,在她的作品里上演着无可奈何的苍凉故事:乱世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悲剧的人生,无疾而终的爱情,追溯了的苍凉之美。

参考文献:[1]金宏达.回望张爱玲•华丽影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陈子善.作别张爱玲[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3]张爱玲,傅光明.自己的文章[M].京华出版社,2006.3.[4]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哈尔滨出版社,2003.10.[5]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全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6]张爱玲.小团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