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论》期终考试试卷(M)
一、填空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占1分)
1.课程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文本形式和实践形式。其 中,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 、
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2.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
3.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的类型有多种。其中,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得分 来区分,可分为分科课程与 两种类型。
4.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这种发展应该是具有学生自身特征的 ;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其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5.1996年雅克·德洛尔代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一份著名的研究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认为“学习与人的生命具有共同的外延”,并为此将“ 、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作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
6.从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学习不是一个只强调外因条件,而忽略学习者这个内因的被动的刺激——反应过程(S→R),而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同化、 和平衡,学习者把外界的刺激(S)最后同化(A)于自己的认知结构(T)之中,从而对外界的刺激(S)作出反应(R),用公式表示为S→(AT)→R。
7.科学的评价考试质量,主要反映在四项指标(即四个度)上。这四个度分别是信度、效度、难度和 。
8.学习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中的A指教学的对象 ;B指外显的行为;C指产生的条件;D指评价的 。
9.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个维度的课程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目标。
10.“说课”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要想获得好的“说课”效果,说课者在说课中需要合理地使用好三种语言,即陈述性语言(独白语言)、
1
课堂语言和 。
得分 占14分)
1.案例:“惯性”概念的教学
新课程对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求不能像以往那样机械地进行教学。但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却花了很长的时间讲述“惯性”的概念,并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出来,然后再进行理解性的记忆。几分钟后,他开始提问了,什么叫惯性。同学们都很紧张,只有个别学生愿意回答。老师觉得这个很简单,就叫了一位平时颇为头痛的学生,让他来回答。不料这位学生一站起来就问老师:“老师,如果我们居住的地球停止运动了,那么地球上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下,班级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大家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老师见课堂秩序一下了乱了,就大声呵斥:“谁问你这个了,我是让你复述概念。……”
请结合生成性课程资源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评论。
2
二、简述题(本题共30分,第1和第3小题各占8分,第2小题
2.什么是物理规律?举例说明总结物理规律常用的五种基本方法。
3.如图所示,某同学用插针法测定一半圆形玻璃砖(图中实线部分)的折射率。在平铺的白纸上垂直纸面插大头针P1、P2确定入射光线,并让入射光线过圆心O,在玻璃砖另一侧垂直纸面插大头针
P3,使P3挡住P1、P2的像,连接OP3,图中MN为
P1 P2 B M O D A N C P3 分界面。试用图中的字母表示该玻璃砖折射率n的计算式。若该同学在插大头针P3前不小心将玻璃砖以O为圆心顺时针转过一小角度,由此测得玻璃砖的折射率将“偏大”、“偏小”还是“不变”?为什么?
3
得分 占12分)
1.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铅球内有一半径为r2的球形空腔,其表面与球面相切,铅球的质量为M。在铅球和空腔的中心连线上,距离铅球中心L处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可以看成质点),求铅球对小球的引力。
2.如图所示,A、B是两块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相距为2l,分别带有等量的负、正电荷,在两板间形成场强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A板上有一小孔(对匀强电场分布的影响忽略不计),孔的下沿右侧有一条与板垂直的水平光滑绝缘轨道,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 q (q > 0)的小球(视为质点),在外力作用下静止在轨道的中点P处。孔的下沿左侧也有一与板垂直的水平光滑绝缘轨道,轨道上距A板 l 处有一固定挡板,长为 l 的轻弹簧左端固
4
三、解答物理创新题(本题共20分,第1小题占8分,第2小题
定在挡板上,右端固定一块轻小的绝缘材料制成的薄板Q。撤去外力释放带电小球,它将在电场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左运动,穿过小孔后(不与金属板A接触)与薄板Q一起压缩弹簧,由于薄板Q及弹簧的质量都可以忽略不计,可认为小球与Q接触过程中不损失机械能。小球从接触Q开始,经历时间T0第一次把弹簧压缩至最短,然后又被弹簧弹回。由于薄板Q的绝缘性能有所欠缺,使得小球每次离开Q瞬间,小球的电荷量都损失一部分,
1
而变成刚与Q接触时小球电荷量的
k(k > 1)。求:
(1)小球第一次接触Q时的速度大小;
(2)假设小球第 n 次弹回两板间后向右运动的最远处没有到达B板,试导出小球从第 n 次接触Q到本次向右运动至最远处的时间Tn的表达式。
5
五、教学设计题(本题共40分)
请根据所提供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必修1)上的“弹力”一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体现“以学生发展
为本”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写出:(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假想);(3)教学目标(三维);(4)重点难点;(5)教学流程;(6)板书设计。并对“教学流程”的设计作出必要的解析。 得分 6
7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