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美学史笔记(1)-绪论

中国美学史笔记(1)-绪论

来源:智榕旅游


中国美学史(第二版)

绪论 中国美学史:缘起、历程、特点、意义

一、美学史:普遍性中的中国特性

中国美学史是对中国文化的审美现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来的历史。审美现象普遍存在,但对审美现象的理论总结,中国与西方却有所不同。

体现在文字上,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关于美有两个词,名词和形容词,进而分出具体事物之美和抽象之美。这两种美都是客体之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又是另一个词,这表明西方文化对审美现象的把握是用区分-划界型思维方式进行的。而中国文化中,美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还是感叹词,而且美不仅用来指客观之美,还用来指主体的美感。美,只此一字而可多方流动,表明美以中国的关联-交互的整合型思维为基础。

西方的区分-划界型思维进一步把美与真和善区别开来。真,对应主体的知,体现在学科上是逻辑学(包括哲学和科学),善,对应主体的意志,体现在学科上是伦理学(包括伦理和宗教),美,对应主体的是感性情感,体现在学科上是美学(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中国的整合型思维,不把真善美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既看到三者有不同,又看到三者的交汇与互渗,讲究真美相连,美善相乐;也不把主体心理的性、心、情、意、志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性心相关,心意一体,情志相连。

对于审美现象,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明确地用“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形式和论著去进行总结。因此,从现象上看,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和以这两个词命名的论著。实际上,中国文化对自己的审美现象做了很好

的理论总结,它是用另一种理论方式呈现的。比如,西方美学面对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审美的各个方面、艺术的各个领域、自然美的欣赏和理论,遗迹从哲学上对美的言说。中国文化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言说。如,生活审美上,李渔的《闲情偶寄》十一本体系性著作;艺术领域,诗、文、书、画、乐、建筑、园林、戏曲、小说,理论著述蔚为大观;自然美上,姚鼐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堪称经典;哲学文献里,从孔、孟、荀、老、庄等,多有关于美的哲学言说。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于审美现象有很深的感受、体会和理论把握,这种体会和把握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学科形式的特殊方式。中国人对审美现象的独特理论把握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在自身的文化范围中行进和发展着。

二、中国美学史的现代写作演进

中国美学史写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具有美学这一视点;二是用美学视点去看古代的材料,而形成关于中国美学个别方面的理论;但是形成整体性的中国美学史著作。

三、中国美学史著作类型

一)呈现了四种类型:

1、教材型通史,以共和国以来形成的教材模式去呈现中国美学,即有古到今的各个朝代,每一朝代的任务,主要人物的著作,主要著作的主要思想,一一梳理列出。

2、范畴型通史,也讲朝代、人物、著作、思想,但着重突出命题和范畴在其中的作用。

3、把美学理论放到理论所由产生的丰富的文化关联之中,又将之汇成理论,总结出中国美学史的特点。

4、跨越性通史,突破朝代、人物、著作、思想的时空划分,用具有总结性的思想为线,去统帅历时演进,并在历时演进中建立中国美学的整体结构。

二)呈现为两种方向

美学进入中国以后,如何面对中国古代材料建立中国美学,基本上由两种态度。一是从美学

原理的角度看待中国美学。中国人写的美学原理,在讲述美学理论时候,除了运用西方美学

史的资料外,一定要大量运用中国美学史的资料,但其运用是为说明美学原理服务的,因此,

引用中国美学史材料之后的结论,与西方美学原理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二是虽然按照西方

美学的基本框架撰写,但更加重视中国材料的独特性,最后的结论都落实到中国美学自身的

特色上。

三)汇通与细衍。前面讲的四种类型和两种方向,是为了突出其不同的一面,实际上在不同

之中又有共同点。本来,四种类型就有内在的相同性。在两种方向里,前一方向越走

向深入,

就越会通向后一方向,同时,后一方向要走向细化和深入,也必然会走向前一方向。在四种

类型和两种方向的交会中,还可以看到本身就在进行的中间交叉地带。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点上:一是有无学科的差异,二是学科结构的差

异,三是理论形态的差异。

第一,美学在西方是一个学科,有确定的范围,这一学科可以按照四种模式形成自身的资料体,很快进入美学理论的体系建构,并依这一理论建构排列出各类模式在历史上的演进。而在中国古代,没有用一个明显的美学学科去统领各个美学领域,它的材料是散在各个与美学相关的已成学科之中的,因此,写中国美学史,首先需要一个寻找/分析/鉴别材料的过程。

第二,西方文化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区分,再将之统合为一个整体。中国文化在区别学科的同时,既要讲究整体与部分的关联,还要讲究各部分之间的会通。因而中国的美,从主题上讲,既不是一个与知和意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的情,也不是一个与外在感官(关联着生理欲求)区别开来的内在感官(是超越功利的),而既是由同一个性/情/意/志的整体生发出来,又是与日常情感对象交会一体的情感对象;从客体上讲,不是基本集中在(与现实不同的)艺术上,而是对现实和艺术同样看重。正因为中国文化讲究整体关联,因此,中国之美在各个领域流动,从而决定了中国美学史资料的广泛性。

第三,西方文化中的理论,首先要求外在形式上要有严格的逻辑理论,由范畴/概念/术语形成体系结构才算理论,而中国的理论并不讲究严格的外在形式,只要内在具有理论深度即可。因此,中国美学的材料选取范围更为复杂多样。

四、中国美学史的资料范围

必然包括连个方面,一是美学;二是中国。就美学来讲,可以先用西方美学中最具包容的类型,从历史、自然、艺术的宽广范围去组织美学资料并提炼出一种体系;就中国而言,则要从中国文化的特性着眼,一方面要从历史、自然、社会、生活、艺术、身心之美去组织资料,另一方面,从这些资料中提炼和呈现出中国美学的特色。

五、中国美学史的主要特点

第一,中国美学是带有中国宇宙观特点的美学。

中国文化中的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阴阳相成、虚实相生的宇宙。在气的宇宙中,气化流行产生万物,物亡又复归于宇宙之气。中国的气的宇宙观不同于西方的实体宇宙观,实体宇宙观要把事物归到最小的物质实体,而气不是实体,是虚体,不能进行实体性的分割和分析。气是虚的,又是万物的根本,也是审美对象的根本。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宇宙是气的宇宙,从而中国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评价,其最高层次就是虚体性的神、性、气、韵等具有同质性的东西。

在气的宇宙中进一步的把握就是阴阳,宇宙万物万象皆可分为阴和阳,同样,中国之美也可首先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气的宇宙不但分阴阳,而且分为虚实。气是五星的,当它在作品中显出是,就从无到有,化虚为实。但这无、这虚、这气又是最根本的。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在天地之间具有生气的物体都有虚实相生的结构。审美对象也是如此。对虚的一面的重视,形成了中国美学的特点;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宇宙是一个虚实合一的整体,从而中国美学对审美对象也以虚实相生的方式进行把握。这与西方对美进行实体性的把握完全不同。宇宙是一个虚实结构,语言词句和概念范畴也是一个虚实结构。在虚实相生中,虚的一个更根本,体现在美学理论的形态上,中国美学理论更看重语言和概念的虚的一面。这造就了中国美学的理论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从而与西方美学形成差异。中国美学也是有规律的,这规律不仅体现在逻辑性和概念性的表述之中,更体现在具体的审美文化之中。

中和境界。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中国艺术之美自觉追求表现天地之心,拟太虚之体,因为也把“和”作为最高境界。对“和”的追求是艺术家通过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体会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的“和”与“中”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中”,就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来组织多样的或者相反的东西,并把这些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的和谐感和理性精神,都是靠其整体性中的中心,才显得气韵生动。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时空合一的。“和”的时间方面显现为四季循环、历史兴衰、国家分和、王朝兴亡。中国的和谐中包含悲、怨、愤、憾的一面,但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在表现悲、怨、愤、憾时,也是建立在根本的和谐精神之中的。中和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点,中国美学是带着中国天下观的美学。

中国境内自一万年前农业文明出现之时,呈现“满天星斗”的文化多元化景观,在以后的发展中,在冲突与融合中产生了夏商周的中央王朝,形成了地理上以中原为中心,在

文化上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一体的观念。这一观念形成了一个中央和四方具有高度统一的五方世界;在现实中形成了中央王朝的京城为中心,以其直接控制的华夏地区为基础,以之相紧密联系的东西南北周边的四夷地区。天下的中心就是中国,国即城,中国即天下中的城,即京城。京城作为文化核心,不仅代表华夏地区,还象征包括四夷和八荒在内的整个天下。这一天下观具有三大特点:1.中央朝廷的京城代表了文化的最高级,也成为天下的最核心。京城文化代表着天下的雅和正。因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中心性。2.整个华夏地区,一方面以雅正为核心,另一方面也有着地域的多样性,因此,在坚持文化中心性的同时,又具有文化的多样性。3.对于四夷八荒,有着天下胸怀的开放性。中国古代美学正是在中国天下观的语境中,既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中心,又具有地域美学的多样性,还在面向世界各文化美学的开放和互动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带着种鸽天下观美学的特点,具体体现有:第一:华夏核心因其中心的坚实性和地域的多样性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第二:在各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话语;第三:作为核心的华夏美学正因为有边疆民族美学的存在以及与世界的交流,吸收精华,从而更加丰富。因此,华夏美学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核心区的地域文化的美学,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代表中国型的宇宙和天下的美学。正如汉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华夏美学中本就内蕴这四夷美学的内容。它所体现的不仅是华夏,而且是作为整体的天下观的美学。所以,中国美学史不但要呈现作为天下核心的华夏美学,还要体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四夷美学思想,从而使之显示出自己的内蕴深度。

第三点,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形态。

中国和西方对学科的不同态度和方式,产生了中国美学的第三个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形态。西方美学的特点,第一是区分型的美学,即通过知情意的截然划分,让情感作为与(概念性)知识和(伦理性)意志区分开来,作为美的领域,美就是对感性以完善,给情感以形式。第二是以艺术为主的美学,即虽然认为现实、社会、自然中都有美,只有与

现实生活、社会事物、自然现象拉开距离,不考虑其功用和概念,而只采用一种纯形式的欣赏,一种审美的静观、现实、社会、自然的美的一面才凸显出来,成为美的对象,而人也在这种距离、静观中画的形式美感而成为审美主体。这一让事物成为美,让人获得美感的过程在文化中具体地落实在艺术上,艺术正是对距离、静观、形式的专门话,是人为了美而创造出来的,情感的完美化体现为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外化体现为艺术。

在中国文化中,在第一点上,不是把主体心理几何式地区分为知、情、意,而是看做一个相互联系的功能整体,性、心、情、意、志是一个整体。中国人不会把性、心、知、意、志区分开来之后讲情,而是将之结合起来讲情。在第二点上,不是把艺术看成与现实不同,而将艺术与现实融合为一体,社会和自然中本身就有美,天地有大美,日月星为天之文,山河动物为地之文,社会、人物、文学等都有各自之美,真个艺术就是要反映天地之心,万物之情,时世风貌,以及人在天地之间,现实之中的真实感受。中国的诗、文、书、画、建筑、音乐,都强调直接反映现实和人在现实中的真实性情。中国美学在主体上的性、心、情、意、志不分和在客体上直面天地和现实,决定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形态在讲究其与现实审美文化形态有区别的同事,更讲究与审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与之相应,其理论言说既有理论型的专论,也有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诗话、词话、话语、书语,还有以诗论诗、以诗论画、以诗论书,更有理论与文艺作品绝不能分开来的理论形态;两汉诗经学、古文点评、古诗点评等,这一类的理论形态,一定要与文艺文本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这一理论的原貌。这一类理论形态的存在,突出了中国理论的一大特色,即理论是与文本结合而存在的。古代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讲的正是现实、理论、美学的同一性。

第四点,中国美学具有历史丰富性。

中国美学首先是一种“史”,中国美学是从史的展开中呈现出来的,从而有了其在史的各阶段的演化、发展、丰富。中国美学史可以分为三大阶段,从远古到先秦为第一阶段,是中国美学的形成期;从秦汉到唐为第二阶段,是中国美学的发展期;从宋到清是第三阶段,既是中国美学的丰富和总结期,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向现代的转型的时期。

六、学习中国美学史的目的、方法、意义

中国美学史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美学遗产是中华民族珍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美感形式,已经成为民族基因,根植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中国文化正是以这些基因为基础,面向现代的挑战,吸收世界各先进文化,走向世界的现代化。正如只有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点和突出优势,才能理解中国何以走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一样,只有理解了中国美学的内在特点和突出优势,才能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审美方式何以在走向世界现代美学的道路上展现独特的方式和丰富创新,从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各领域的优秀艺术家身上,都可体会到中国传统美感因子在其身上的巨大影响。了解中国传统美学,有利于增强中国在走向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信和美学自信,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世界美学在多元互动中的崭新创造。

从这一高度学习中国美学史,其目的之一是认识中国美学史的丰富内容;而是在认识其丰富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中的独特性;三是在理解中国美学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更自觉地投身于对中国和世界之美的欣赏和创造之中。

学习中国美学史,认识其丰富内容和独特性,在方法上,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中国美学史的原貌原样的呈现出来。在理解中国宇宙观特点,天下观特点,关联整合思维的基础上,去理解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和丰富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去理解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和丰富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从过去与今天的互动中突出中国美学史的优秀成果,从今天看过去,让过去在今天发挥作用。毛泽东曾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美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其实也包括这两个方面,“古为今用”就是让中国美学优秀的一面呈现出来,使之为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培育和创新符合时代的美感形式服务;“洋为中用”,这里可以用来指学习中国美学,要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美学,特别是西方美学进行比较,在比较重让中国美学的民族特点得到更鲜明的呈现。

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还要运用学术的规律和美学的规律,即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美学学术研究之中,使之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美学研究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以学术的方式和美学的方式把中国美学史的原有面貌、独有特性和优秀两点呈现出来,成为新时代的审美创造的丰厚滋养。

学习中国美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美学史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中美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于西方美学史,对于美学的学科建设,完善中国的现代学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美学史是中国美感经验的历史呈现,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美学史进行理论总结,有利于认识中国美感经验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

最后,当今时代,在全球文化由西方主导转向各类文化的多元共生之中,需要让中国文化优秀的一面对世界文化的重建产生积极的作用,中国美学史的学科建设有利于中国对世界的文化贡献。

本章小结与拓展

关键词(名词解释)

1、气的宇宙

2、中和境界

思考题答案要点:

1、中国美学史有怎样的存在形态?

教材型通史;范畴型通史;美学理论和文化关联的通史;跨越型通史

2、中国美学史的主要特点?

带着中国宇宙观的特点;带着中国天下观的特点;理论形态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带着历史丰富性

3、学习中国美学史的意义是什么?

美学的学科建设、完善中国的现代学术体系;

认识中国美感经验的特点,从而利于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

学科建设有利于中国对世界的文化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