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来源:智榕旅游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强调“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这种文学观念被称为( )

A.再现说 B.体验说C.实用说 D.表现说

2.德国19世纪著名作家歌德曾把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为(A.艺术家必然是自然的主宰

B.艺术家只能是自然的奴隶

C.艺术家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

D.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3.文学语言节奏的三种类型是( )

A.低音型、中音型、高音型 B.声调、语调、情调

C.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 D.单音型、双音型、和声型

4.伊格尔顿听说的“语言学革命”主要发生在( )

1

A.文艺复兴时期 B.17世纪C.启蒙运动时期 D.20世纪

5.下列选项中,对“意境”论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 B.意境是华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C.意境是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D.意境是一切文学类型的最高追求

6.“意象”的古义指( )

A.内心意象 B.表意之象C.艺术形象 D.心理意象

7.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由此形成的关系是( )

A.次序 B.视角C.时距 D.频率

8.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守株者”属于( )

A.表情性人物 B.表意性人物C.“性格”人物 D.“圆形”人物

9.“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大类,即( )

A.诗歌、小说、散文 B.史诗、悲剧、喜剧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D.再现作品、表现作品、戏剧作品

2

10.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诗歌( )

A.以叙事为主流 B.以抒情为主流C.以议论为主流 D.以讽刺为主流

二、名词解释题

1.文采与韵味

2.叙述时间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借喻?试举例说明。

2.如何理解“叙述语言”?

3.抒情的途径有哪些?

4.对话语体有何特征?

四、论述题

1.试以苏轼《海棠》为例,谈谈文学意境中何谓虚境,何谓实境,二者关系怎样。

原诗如下:

3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试析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

3.为什么说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基础?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略 3.C 4.D 5。D

6.略7.A 8.B 9.略 10。B

二、名词解释题

1.(1)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

(2)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由于它是含而不露的,所以特别需要读者去品味。

2.略

三、简答题

4

1.略

2.(1)叙述语言是使故事内容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从对叙事的接受角度来看叙事活动,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叙述语言。因此,叙述语言也就成了叙事的第一个层面。

(2)叙述语言中,对叙事有重要影响的性质包括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等方面。

3.(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指声律,“情”指情感。在抒情作品中,字音有序结合变化,可以构成和谐的音调,人们常把这种和谐的音调称为“韵律”。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失去韵律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而且还会失去生命。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要表现情感,就必须借助某种媒介,因为,主观、情感、心性永远是“虚”的和难以直接表述的,只有借助“实”的和易于表述的外景物、场景、主观、情感、心性才能真切表达出来,才能为人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构成文学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说情不可太露”,“以景结情最好”。

4.(1)对话语体用于戏剧文学,戏剧文学为舞台演出而作,通过人物的直接言说来向观众展示一切,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采用对话语体。

(2)对话语体的特征:第一、动作性。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内心或外部的动作,并推动剧情发展。第二、性格化,人物性格主要是由对话来完成的。第三、口语化。舞台上的对话,要求深入浅出,朗朗上口。

四、论述题

1.实境是指意境中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物境”等,是梅尧臣所说

5

的“如在目前”的部分;虚境是指由实境透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实境)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梅尧臣所说的“不尽之意”,又称“神境”、“灵境”等。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体现着意境的晶位和审美效果,在意境中处于灵魂核心的地位;但核心并非艺术表现的重心,间境创造还必须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2.(1)文学和科学都涉及到人。但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是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对于科学来说,人主要是作为一种自然而进入其视野。

(2)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但文学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而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

(3)文学和科学都追求真与美。但文学追求的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追求的是客观世界的规律的真。科学可能为“真”而牺牲美,文学则要求真、善、美统一。

3.(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与性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一方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内容的源泉;另一方面,集体神话、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都是文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的不同社会属性。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并反映着社会的现状和变化。事实证明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和性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二者呈现为同步关系。

(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了动力。文学形式要适应内容表现的需要,新的内容是新的形式产生的重要推动力;所以,虽然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有自身的原因,但从外部关系看,

6

则是由社会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有些文学体裁的兴起与演变还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手段和客观条件直接相关,如电影、电视文学与现代科技及传播工具。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