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复习试题: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

复习试题: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

来源:智榕旅游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24.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

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 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D.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

25.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

居住。这表明当时

A.刺史监察促使郡国的力量逐步削弱 B.监察制度是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 C.豪富家族成为维系政权的政治支柱 D.强干弱枝是巩固专制集权的重要措施 26.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

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27.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

谚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

B.湖广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28.1883年,《英国驻华各口领事报告》中说:“棉纱线消费的巨大增长是一个值得注意的

现象,不仅上海邻近地区如此,全中国也都如此,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英国棉线出售,每一个商店的货架上都可看到英国棉线。”这一报告表明

A.传统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B.全国传统纺织业受打击的程度相同 C.民族纺纱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 D.全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的范围扩大 29.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论争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

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虽有诸多差异,但“互有长短”。据此可知,二者 A.注重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 C.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B.仍未超脱“中体西用”的范畴 D.主张西方文明更适合时代要求

30.表1 1941—1944年国民政府税收政策(部分)

时间 1941年起 1941年后期 1943年10月 1944年3月 国民政府上述税收政策的实施 A.试图阻止持续通货膨胀局面 C.削弱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根基

B.迫于国土失守后税收锐减压力 D.竭力恢复战时正常的生产活动 新的税源和税收比例 国民政府对企业开征大量新税目 直接税变为从价计征,增加战时消费税 国民政府开征盐税以外的战时附加税 国民政府对盐税加征到盐价的90% 31.1956年,中国国民收入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占32.2%,集体所有制经济占53.4%,公

私合营经济占7.3%,个体经济占7.1%。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初步具备 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

32.图7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严厉惩罚报复侵权行为 C.维护私权鼓励正当防卫

B.利用同态复仇打击侵权行为 D,运用习惯旧俗保护私有财产

33.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继承法》,德意志汉诺威的王公乔治一世继任英国国

王并在英国统治了1 3年。他不会说英语也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便放手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得到尊重 B.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出现良机 C.对王权的限制获得了重大进展 D.“责任内阁制’’政府已经建立

34.1933年1 0月,罗斯福政府将长期以来法定的每盎司黄金等于20.67美元改为31.26

美元。1934年1月又定为每盎司等于35美元,并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通货。这表明罗斯福政府急需

A.提高商品价格 B.缓解债务危机 C.恢复银行信用 D.促进工业复兴

3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具特色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图8所示国际组织的共同特征是

A.主要成员国鼎力支持 C.成员国经济均衡发展

B.倡导建立政治合作机制 D.区域市场一度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清廷称“向闻西洋人用布扎腿”,对其“跪拜不便”表示理解,但仍劝说“叩见时暂时松解,俟行礼后再行扎缚”,最终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藩属”朝贡事务,

或遇有外交往来和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咸丰九年(1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五口通商大臣仍是钦差大臣的身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并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和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而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在礼仪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外交发生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全球通史》指出:18世纪初叶,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制定构成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全球文明史》阐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称:理性法则不但可以解释物理运动,也可以解释社会运动,知识可以用来完善政策。因此,犯罪学家们认为,残酷的刑罚并不能制止人们犯罪,而一个正当的社会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改造罪犯。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启蒙运动理论与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

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隋中央政府必须处理的一个问题:在有关政策事务和行政表现方面,它如何与派往各地方政府任职三年的官员保持密切的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建立了朝集使制。各州派代表出席御前的专门集会。在京师时,他们住在城东南的专区。集会在每年阴历二月、七月和十月的十五日举行。隋代的朝集使一般是刺史和其他高级官员,他们除了带贡品以外,还应带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来到京师。每个地方单位的官员的表现要经过考察,然后被召见。

一次,隋帝对集会的地方代表讲话,并向他们推举某县令为模范,因为他的施政被评为京师附近地区的佼佼者。隋帝的讲话内容如下:“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民,此乃上天宗庙之所祐。朕若置之不赏,上天宗庙必当责我。卿等宜师范之。”据记载,隋帝于是提升他为州刺史。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设立朝集使制的目的及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朝集使制的作用。(6分)

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于1 945年9月11日开幕。苏、美、英、法、中五国外长出席。主要争执是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的里雅斯特的处理和对罗马尼亚政府的承认等问题。关于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问题,美国主张由联合国集体托管。苏联认为在南方应有自己的出海口,提出对的黎波里塔尼亚单独托管的要求。

自1945年9月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开始和约的讨论,经过持续一年多的争论,先后召开了三次外长会议,到1946年7月29日才召开了有21个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和会长达79天,经过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最后各方作了一定的妥协,于10月15日和会闭幕时,通过了五国和约草案,作为起草和约最后文本的参考。1946年11月4日至12月12日,纽约四国外长会议根据大国一致的原则审议了巴黎和会的和约草案,最后制定了五国和约的正式文本。1947年2月10日,各有关国家分别在五个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外长会议和巴黎和会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特征及其原因。(9分)

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人。徐霞客家藏书丰富,他自幼特好奇书,喜欢读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他“髫年蓄五岳志”,有强烈的旅游考察愿望。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霞客第一次走出家门。首先从家乡附近游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自此以后,他不断旅游,同时不断地写旅游日记。崇祯九年开始的“万里遐征”,历时四年,行经九省,路程三万余里。

他在地理科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在岩溶地貌学和洞穴学领域领先西方世界达一百五十至二百年。他的日记体《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内容包括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矿藏物产,、生物形态以及工农业生产状况、城市聚落、建筑、历史、地理等民情风俗。他的游记,乾隆四十一年(l776年)以前的一百三十五年间,完全靠读者用笔抄写来流传。乾隆四十一年以后,才有刻本流传。《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名家评论说它“真、大、奇”,“直叙情景,未尝刻画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古今纪游第一”。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霞客完成“万里遐征”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霞客游记》的历史地位。(6分)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答案

40.(25分)

(1)原因:清廷,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儒家礼仪观念

根深蒂固。(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自由、民主、平等等启蒙思想的洗礼;力求与中国实现平等外交。(4

24 B 25 D 26 B 27 C 28 A 29 A 30 C 31 D 32 C 33 B 34 A 35 D

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清廷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英国开拓中国市场的努力归于失败。(4分,言之

成理即可)

(2)变化:由将外交视为临时性质工作到正式设置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由间接交

往到直接交往;由维护等级制的朝贡外交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的近代外交。(6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4分,言之

成理即可)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3分,言之成理即可)

41.(12分)

示例1:

论题:启蒙运动的政治理论及其意义。

阐述: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君主制和议会制约君主的权力;孟德斯鸠主张权

力的制约和平衡,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卢梭提倡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主张民主共和制,即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实行法治的政治。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宪政设计和限制特权的一系列政治理论,如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展望和描绘了未来的社会蓝图,动摇了专制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启蒙运动的经济理论及其意义。

阐述: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提出了一系列经济行为准则,如追求利润具有

正当性、经济自由、竞争机制等。他认为,人们都是基于自我利益决定其活动的,但通过竞争,这些活动都会对经济的普遍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政府应当避免对个人创造性运作和市场力量进行限制。亚当·斯密的学说是对经济政策的重要阐释,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推动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形成。(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4.(15分)

(1)目的: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保证政策事务的推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5分,

言之成理即可)

特点:程序较为严格;朝集使职责多元化;儒家说教色彩明显。(4分,言之成理

即可)

(2)作用:便于考核地方行政和官员的表现;有助于对地方官员进行教育;激励地方官

员履行行政职责;加强了中央集权。(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45.(15分)

(1)背景:二战结束后,盟国对战争遗留问题,特别是对战败国的处置成了当务之急;

盟国之问出现矛盾与争端。(6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征:由激烈争论到僵持,再到最终妥协。(3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美英与苏联由战时合作走向对立;苏联实力增

强。(6分,言之成理即可)

46.(15分)

(1)原因:博览群书奠定知识基础;对旅游考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积累了许多旅

行探险的经验和方法;具有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地位:在地理科学上成就卓越,学术价值高;内容丰富,留下了当时大最的重要文

献记载;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6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