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卷(word版)

2019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卷(word版)

来源:智榕旅游
天一大联考

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B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c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D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 2西汉时,粮食产量普遍有所增加。《淮南子》记载汉代一般亩产在四石左右。西汉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推广 B重农抑商的实施 C耕作技术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兴修

3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一变化 A使中央权力削弱 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瓦解了宰相制度 D强化了土族的统治 4

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唐初市场中货币混乱 B唐代钱币私铸之风盛行 C唐初开始铸造新钱币 D唐代设钱监防止盗铸者

5末初的学者对佛教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力倡排佛。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6明代大商人不仅居止豪华,交通官宦,且与文人学士互相往来。不仅商人人仕,也出现不少士人经商的事例。商人列入史籍,纂为族谱、传记、墓志铭者,远非前代可比。这说明明代

A商人易染奢靡风气 B社会经商氛围浓厚 C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D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7洪仁矸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俄罗斯因能向西方学习,接受西方政教,所以成为“北方冠冕之邦”;日本因能与西洋各国通商,学习西方技艺,所以“将来亦必出于巧焉”。其意在

A改革国家内政 B加强与西方的交往 C引进西方科技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8图1为1904年《大公报》上的一则报道。这说明

A传统饮食走向衰落 B商业广告较为流行 C西式饮料受到关注 D报纸注重民众生活

9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这说明 A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D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

10据统计,1927-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对有确实担保之外债(如以关税、盐税、铁路等为担保的),即清偿本息达24.900余万银元;对于没有确实担保的外债,截止至1934年6月,已承认并归人整理的达109. 600万银元。国民政府清偿整理外债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政府债务信用 B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C树立对外自主形象 D争取列强承认支持 11毛泽东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其意在 A发动广大民众争取革命的胜利 B宣扬新民主主义革命困难重重 C加强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D建立以中共为中心的多党合作

12“一五”时期,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际施工建设的150个工业项目中,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个。这说明当时我国

A对外推行“一边倒”政策 B工业布局畸形局面得到改善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实行 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13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英国、荷兰、西德、希腊、日本纷纷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是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中国恢复联合同合法席位 D加人世贸的推动 14

表2为1978-1990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需要 C对外开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15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 首要位置”;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反映了

A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落实 B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落后 C党对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视 D高校改革促进教育的进步

16有学者指出,在陶片放逐法推行的70年内,雅典“领导人物的生涯足相当脆弱的,许多人最终落得不是流亡就是破产”。据此可知,当叫雅典 A政治精英深受排斥 B形成完整政治运作体系 C公民掌握国家大权 D注重民主政治体制维护 17 15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富有的商人和贫穷的艺术家在长老会议上平起平坐”,共同探讨古典文化的问题,社会各阶层人士参加的文化座谈会、沙龙使许多人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表明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古典文化实现复兴 C平等理念已初步形成 D人文主义逐渐流行

18据17世纪的一份报告记载,除开不能远航的小船之外,该国船只总数达6 000条。凭借这种毋庸置疑的优势,使其在17世纪执世界航运业之牛耳。这个国家是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1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白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一规定体现了

A人民主权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联邦共和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20 1871年4月1日,巴黎公社宣布,无论是公社最高领导机构公社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公社所属的每个工厂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选举产生。这一举措 A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 B说明政府注重良好形象的维护 C保证了公社的革命性 D赋予民众加强监督公社的权利 21

表3为1870年和1913年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表(单位:%)。由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世界各国间依赖程度有所加强 C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D世界各地的贸易差距明显缩小 22 1954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许多州、边疆区和共和国的集体农庄在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这表明当时苏联 A对农民征收赋税较重 B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弊端凸显 D农村存在着粮食短缺

23不结盟运动发起国的共同思想是在两大阵营和军事集团间保持和平中立;但在第一、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矛头主要指向法、英、葡等老殖民主义。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B两大阵营关系缓和 C殖民主义势力抬头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4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在于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拥有更为杰出的法则。”巴尔扎克遵循的“法则”是 A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B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C对客观现实的尊重 D悖离传统语言风格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一27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

必须作答。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秦朝,作为丞相副贰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吏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吏、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摘编自首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采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5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的启蒙运动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三部曲,启蒙的思想内涵也不断深化,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在这个不断深入的启蒙过程中,“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学传统则危殆日深。

事实上,在近世中国的启蒙三部曲中,由于受被动窘迫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所影响,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这三者的关系上出现了与西方启蒙历程完全相反的“时序倒置”现象,即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精神变革,而不是像西方启蒙历程那样由精神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器物变革。由于未能将精神文化的自我更新确立为制度变革和器物变革的前提与根基,因此一百多年来启蒙的结果只是导致了器物层面的片面发展。 ——摘编自赵林《近世中国文化启蒙历程之反思》 (1)根据材料,概括近世中国文化启蒙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世中国文化启蒙。(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崛起”不是指一国力量“绝对值”的不断提高,而是指较弱小国家之国力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相对值”的急剧上升。就此而言,英国从1688年之前的一个欧洲二流国家壮大为1763年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英国崛起的原因,并加以说明(要求:所补充的原因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请考生从28、29、30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雍正皇帝铸币改革的中心之一是降低钱文铸重。雍正即位后,把改革铜钱铸重作为稳定铜钱价格和杜绝铜钱流弊的重要手段。他指出:“顺治元年每文重一钱,二年重一钱二分,十四年加之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销毁弊多,改重一钱,嗣因私铸竞起,于四十一年又仍复一钱四分之制,后铜价逐渐加增,以致工本愈重。”他认识到,钱文铸重一钱太轻,一钱四分过重,若照“顺治二年例,每文铸重一钱二分,在销毁者无利,而在私铸者亦难,似

属权衡得中,可以行之久远”。力图做到钱文铸重适中,不偏不倚,使销毁者无利,私铸者亦难。这是对顺治、康熙两朝铸钱制度的总结,注意到了币制改革既要有利于货币的长期稳定,便捷流通;又要杜绝私毁、私铸铜钱。于是,规定各钱局按铜钱每文重一钱二分铸造。 此后,钱文铸重一钱二分成为定制。

——摘编自王德泰、强文学《雍正朝货币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意义。(9分) 29.[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表4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l)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主要活动。(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活动。(8分)

30.[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沈括(1035-1095年),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在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舞台上,沈括均有所建树。晚年撰写了《梦溪笔谈》,基本上反映了沈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沈括是我国提倡阴历最早的一人。他主张改革过去以月圆定月的陈法,改以二十四节气分月。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昼夜一天的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一天的刺度“不及百刻”的重要结论。改进“浑仪”“浮漏”“景表”这三种观测天文的仪器。创造了“隙积木”即二级等差级数求总和的算法,发明了“会圆术”。沈括对指南针的装置进行了比较、改进,还发现了地磁偏角。通过对凸凹镜的观察和实验,得出了光线通过小孔,与焦点形成“光束”的光学原理。此外在地理学、地质学、医学和药物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梦溪笔谈》是沈括一生研究的结晶,更是我国古代人民科学经验的总结。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沈括自然科学成就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特点出现的原因。(8分)

1-5DABCD 6-10CACAD 11-15CBBAC 16-20DDBCA 21-24 BDAC

25.

26.

27.

28.

29.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