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空性有什么必要?请引用中观五大因来说明,佛教中怎样抉择万法皆空?你对此能生起定解吗?
答: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也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执。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而若要了解空性法门,最好是系统地闻思藏传佛教,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2500多年前佛陀的清净思想。就是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即是三转法轮的内容——第一转四谛法轮、第二转空性法轮、第三转如来藏法轮。
你们若想通达般若空性,最好能先学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这部论典用非常甚深、精细的推理方法,抉择了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1)、金刚屑因:是观察万法产生的“因”无自性,也就是说,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进而抉择诸法是无生空性。具体来讲,倘若万法是自己产生自己,就会有无穷生的过失;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产生光明……这种推理方法,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讲得很细致。既然万法的“产生”无有实体,那么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后的“灭亡”也没有,通过这种金刚屑因,就可以抉择一切为空性。
2)、离一多因:首先观察“一”是否成立,通过详细分析,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一”的实体,这样一来,由“一”组成的“二”等多体法也不存在。那么,“一”怎么不成立呢?就拿一个人——众生最执著的“我”来说,这只不过是虚妄分别念假立的,真正去剖析时,头不是“我”,手不是“我”,脚不是“我”……如此一一观察下来,根本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我”。这时你才明白,原来人们只是把五蕴聚合妄执为“我”,实际上“我”的本体绝不存在。依此类推,万法的本体皆可抉择为空性。这种推理方法,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中有广泛叙述,大家可以去参阅。
3)、破有无生因:是抉择万法的“果”无自性。其观察方法是“有法不应生,无亦不应生”,也就是说,果若在因位时存在,就不必再生,因为已有之故;果若在因位时无有,则永远不能生,犹如石女的儿子。这种推理,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讲得比较多。
4)、破四句生因:是同时观察“因”与“果”,在中观的《二谛论》里运用过。其观察方法归摄起来有四种:一因能否生多果,一因能否生一果,多因能否生多果,多因能否生一果。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可以破除对因能生果的实有执著。
5)、大缘起因:是抉择万法的“本体”为大空性,一丝一毫也不可得。此推理在《中观根本慧论》、《宝积经》、《楞严经》、《华严经》中,都直接或间接提到过。我们平常所执著的身体、生活、感情及山河大地,虽然看似实实在在,但这只是迷乱显现前的假象,倘若用智慧去观察,包罗万象的一切法决定不存在。这种境界相当甚深,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也讲了,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才能通达并宣说。
所以,大家在认识空性时,千万不要把空性等同于“不存在”,否则就会堕入另一个边。要知道,不管是有边、无边,皆为实有的执著,有了这种执著,就会产生痛苦而不得解脱。诚如《六十正理论》所言:“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你只要承许一个法是实有,就会因此而产生贪嗔烦恼,进而依之造业,流转轮回。反之,假如你想获得解脱,息灭自他一切痛苦,就要希求空性法门,开启无我智慧,斩断任何执著,《入行论》中也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末学对此还没能生起定解,主要是串习空性的时间短,相续中的实有执著还不能去掉,发愿以后一定要长期闻思空性及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从而去除人我执和法我执。
2、为什么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比前一代物理学家更接近空性?它又有哪些不足?这种观点与佛教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认识有什么帮助?
答:现代物理学的理念,与小乘观点极为相似,他们也认为,物质的组成必须要有个最小单位。19世纪,人们认为最小的单位是分子;20世纪,发现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随着高科技仪器的发明,依次又有了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等概念;近年来,又发现了夸克、亚夸克等等。关于是否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当前物理学家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夸克以下有亚夸克,亚夸克以下有亚亚夸克……;另一派则认为,物质微粒的分割必有一个极限,到了这个极限,就没有更小的粒子了。 不足之外是:现代科学认为最小的单位必须存在,不然,最终什么都没有的话,就实在太可怕了。主要是没有分开世俗谛和胜义谛。正是因为万法的本体不成立,在空性中才可以显现;反之,倘若诸法本体实有存在,那实有的法是不能现前的。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一切法皆不会呈现,颂云:“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因为诸法连微尘许的成实都不存在,形形色色的法才能了了分明地呈现。
与佛教有何相似之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这句话,跟佛教“万法以分别念而现前”的观点如出一辙,《入中论》亦云:“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3、为什么说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有不共的超胜之处?请从大悲、智慧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从慈悲方面讲,尽管基督教也提倡仁爱,伊斯兰教也提倡平等,但他们所关注的范围,充其量只有人类,而不包括其它众生。对于动物,有些宗教认为可以杀戮,甚至对于异教徒,也号召用武力统统消灭。然而按照佛教的教义,这些众生都要平等关爱,哪怕怨恨的敌人要砍你的头,你也应以无尽的大悲心爱护他。所以,大家不妨想一想: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能够完全舍弃自我,一心一意、无有条件地利益所有众生,这样的宗教是否值得提倡?
在藏地,佛陀亲口宣讲的《大藏经》有108函,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等印度大德所造的论著有200多函,这其中都描述了万法的真相,看后令人大为折服。因此,我们崇拜释迦牟尼佛,并不仅仅是源于信心,毕竟信心分为迷信和正信,有信心不一定都正确。但如果你用智慧去观察,就会发现佛陀把真理揭示得清清楚楚,并且找不到任何过失,既然如此,那这样的佛陀为什么不去恭敬?
4、如果说究竟实相中一切皆空,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佛陀的功德庄严又从何而起?怎样才能通达这种境界?
答:如果说究竟实相中一切皆空,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佛陀的功德庄严又从何而起?是从空性中一种明清的部分产生,这个明清的部分就叫“如来藏”。
如来藏是一切万法的实相,也就是禅宗明心见性时所见的“本来面目”,它与空性无二无别。要想获得这种境界,显宗通过推理或禅宗教言可以证入;密宗则以修气脉明点、观想本尊等途径,很快就能获得这种状态,或者也可依靠最殊胜的大圆满修法,通过上师的加持和窍诀,迅速认识心的本性,现前如来藏光明。假如以窍诀的方式来讲,不管是外在的器世界,还是你内在的心识,本体皆为空性,这是第二转法轮的教义;而在本体空性的同时,实际上它光明不灭,有一个明清部分,这就是第三转法轮的教义。
5、学习这节课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什么变化?
答:1)、培养利他的价值观:爱因斯坦说过:“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的劳动为基础,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到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一点一滴培养利他的菩提心。大乘的教义归根结底,就是“利他”二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甚深的法了。
2)、但作为一个佛教徒,人生观务必要具备两点:第一要相信因果,第二要了知生死轮回。 « 最后编辑时间: 四月 27, 2011, 12:42:29 上午 作者 菩提心*圆慈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