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传统校园建筑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起源于住宅,后逐渐演变为私塾,最后成熟于书院。书院其名称产生于唐代,昌盛则在宋代。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而建。如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楼阁庭院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岳麓书院地处岳麓山下。书院倚山而瞰湘江,秀丽而壮观。(岳麓书院鸟瞰图)
中国崇尚自然的旨趣,正是书院建筑择址和塑造环境的理想和追求。书院建筑形象端庄、古典、严整。青瓦粉墙、歇山重檐,庭院深深。松青竹翠,桂兰飘香,体现了文人所追求的空间意境。但沉重的书卷气中缺乏几分生气,“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呆板枯燥的建筑压抑了学生的交流情感。
2西方国家大学校园的演变过程
一般认为,西方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和商人行会组织的出现为学者行会给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并且它在地方政府和教会之间取得到一定的自治权。自治权使得
学者可以随生源情况的变动,从一人城市移至另一个城市。随之,学者们也得到了另一种权利——学术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争取到了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力,并对西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世纪大学其校园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是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设计建设的。在布局上,一般采用封闭庭院模式。
19世纪工业革命后,世界的高教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高校的校园开始向开敞式的布局方向发展,以绿地为中心,图书馆为主体,两侧排列着教师住宅、学生宿舍及教堂。这种聚合的布局方式,打破了修道院式四合院的封闭感,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总体而言,西方学校多分散在市街,学生多散在居民家,总体开放与学院封闭式相结合。(哈弗大学)
这就导致西方学术自由、开放独立、不拘小节的教育模式,同时也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应大大超越课堂的范畴。
3. 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比较
教学、科研、管理大楼与市区建筑杂陈相间,只有门上钉的铜牌和盾形校徽标识出是学校的某学院或研究所。几条热闹的马路上,各公司的写字楼、商店和学校建筑比肩而立。从整体看来,大学和社会没有明显的区分。学校与社会的设施都相互使用。这种开放式的布局在美国各大学中是非常普遍的。开放式的布局也使校园生活社会化。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等,整个大学城是与所在的小镇嵌合在一起的,生活区之内有着大量的小酒馆、咖啡吧、书店等,提供学生交流的场所。
中国学校的围墙与大门相对校内心脏部分是边缘或外围,很少与主体建筑相连。而在西方,学校大门两边往往不是围墙,而是学校的实体建筑。更准确的说,学校大门与其他实体建筑融为一体,边缘与中心的传统色彩不如中国文化那么浓。
中国大学一般都建有行政办公大楼,它往往是独立的、突出的建筑。办公楼多地处显眼地带或全校的中心地带,不论在建筑造型或室内装修上都是超出一般教学楼的。而在西方,人们在许多大学校园建筑群中,是不易分辨出校长办公楼的;专门、独立而显赫的办公楼也不普遍。这些行政办公机构常常设在大教学楼内。领导管理层和教学科研在空间不是隔离而是接近,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中亲民性、平民性的一种表现。
“与美国这些著名学府建筑气质的一致相反,中国的大学新建筑就无法让人看出它与旧建筑的关联,而更难看出它与学校本身气质的关联。”耶鲁大学的美丽校园环境甚为著名。而一些现代建筑也常被作为建筑史中的典范出现在教科书中。耶鲁大多数古建筑都为哥特式风格,多建于1917-1931年期间。大量的浮雕都展现了当时的大学生活:有作家、运动员、喝茶的交际花、读书时打磕睡的学生等等。建筑师James Gamble Rogers为了使建筑显得老旧,采用了在石质墙面上泼酸、故意打破玻璃并且使用中世纪的方法补合,并且
还人为的添加了许多空的装饰壁龛,仿佛雕塑已经失落很久。虽然耶鲁大学中心校园的大多建筑都呈现中世纪的建筑风格,使用大型的石材,而事实上大多都采用的是1930年通用的钢结构框架。
(耶鲁大学鸟瞰及校园建筑图)
我国大多采用轴线对称手法与院落式建筑群体组合,以道路作为功能区划分的界线,使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缺乏联系。校园建筑与空间各自为政,零散而不完整。整体风格严肃整齐,空间分离、呆板,缺少学生驻足小憩、谈天说地的人性化的交流空间。这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学习,轻视科学实验;注重对学生共性要求的培养,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无关系。虽然有些教学楼建有宽阔的大草坪、优美的内庭院,但是在这里却很少看见师生们促膝交谈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方正、孤立、均质的空间并不是真正的交往空间。这样的空间毫无指向性和停留性,缺乏变化和安全感,只能沦为一大片通过性的空地,成为一片建筑奢侈的配景。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校园建筑的一大失误。
(北京大学鸟瞰及校园建筑图)
参考文献
1、陈金陵. 论人文环境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5.9
2、马清运. 西方教育思想及校因建筑—新校园建筑溯源. 时代建筑,2002. 2
3、朱晓涓. 21世纪教育建筑的设计方法解析. 安徽建筑. 2002. 1
4、谢小华. 培育校园建筑文化. 创造优美育人环境[J]. 建筑设计管理. 2001.6.
5、龙彬. 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初探. 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