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五单元笔记(全)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五单元笔记(全)

来源:智榕旅游
17、 长城

一、【注意字音】 堡垒(bǎolěi pùlěi) 瞭望(liào liáo) 血汗(xuē xuě xiě)智慧(zhìhuì zìhuì) ......凝结(jiã jiē) 打仗(zhàng zàng) 崇(chóng cóng)山峻岭(jùn jǜn) ....互相呼应(yìng yīng) .

二、【重点句段】

1、长城从东头的 到西头的 ,有 里。

2、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1)这段话为我们介绍了长城的 、 、 、 。

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着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在文中起 的作用。“ 、 、 ”这三个动词说明作者已经来到长城;“ ”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第二句话从 、 、 、 四个方面体现了修筑长城的艰难。 (3)“多少”表示 ,饱含着 ;“才”表示 。这句话表达了 。 (4)“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 。

(5)如果“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就在你的脚下,你会怎样表达你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 三、【篇章整体】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 地介绍场成功,突出长城的“ ”,这是 看长城;第二自然段, 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 ”,这是 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 ,歌颂了 ;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 ”。 四、【文化常识】

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 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有 、 、 、 、 、 、 、 、 、 等;自然遗产有 、 、 、 ;自然文化遗产有 、 等。

18、颐和园

一、【注意字音】 横槛(jiàn kǎn) 画舫(fǎng fáng) 堤岸(dī tī) 几乎(jī jǐ) ....

二、【同音字】

园( ) 滑( ) 圆( ) 划( ) 三、【形近字】

栽( ) 杆( ) 载( ) 秆( ) 裁( ) 竿( ) 四、【重点句段】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句话是全文的 ,起统领全文的作用,点明了颐和园 、 的特点。 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这些数据表现了长廊 的特点。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和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和白塔。 (1)表示作者游踪的词句有: 。表现作者观察角度的词句有: 、 、 。

(2)画线的句子,作者把昆明湖比作 ,是因为湖面 ;把昆明湖比作 ,是因为湖水的颜色 。

(3)游船、画舫在湖面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 。作者从 和 两方面写出了昆明湖的美。“滑”字用得很好。一个“滑”字,颇具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映衬,一动一静,更加突出了湖水的 。 五、【篇章整体】

课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写了 、 、 的景色。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 ,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

19、秦兵马俑

一、【注意字音】 鸟瞰(kàn hàn) 统率(shuài lǜ) 魁梧(kuí kuǐ) 匀称(chân chēng) ....享(xiǎng xiāng)誉(yǜ yùn)世界 所向披靡(mǐ mí) 撒开四蹄(sā sàn) ....战车千乘(shâng chãng ) 上身着短甲(zhuó zhe) ..

二、【重点句段】

1、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句话既是对 的概括,又在结构上起到了 的作用。

2、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想象一下兵马俑会有怎样的神态,好像在做什么。仿照文中句子写一句话。

。 3、课文具体介绍了四种俑,它们分别是: 、 、 和 。

语文园地五

【日积月累】

1、一径竹阴云满地 (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2、树红树碧高低影 (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3、四面荷花三面柳 (山东济南大明湖) 4、清风明月本无价 (江苏苏州沧浪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