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小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更有效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落实育人目标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更为关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现状,重视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使教师可以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具备的理论与素质以及持续性改进与提升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当前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层面,而是强调多方面因素的融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知识缺乏,知识结构单一
教育理论能够更科学地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熟悉和掌握的专业素质之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信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多基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对教育教学理论关注甚少。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只有30%左右的中国教师在评估和项目研究时只阅读小学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很少有教师经常
阅读。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但在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有正常的人文知识储备,就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此外,部分教师由于日常教学工作量大和自身家庭因素的影响,对人文知识不够重视,认为现有知识可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科普文章和说明文,有些老师会觉得这样的教材很难讲解。这是因为这些文章中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有必要向学生扩展一些课外科学知识。而小学语文老师大多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向学生扩展知识面,只有少数老师会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见,语文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不足,这也反映出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非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二、教学基本能力一般,创新力不足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实施结果的某些能力的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基本能力表现较为一般,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例如在处理运用教材方面,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与课本变化较快,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尽快熟悉教材中的新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前梳理教材知识点时并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调整教材中内容,有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需要进行简化或者调整教学顺序,但部分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情况。解读教材时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规律去挖掘教材中一些“亮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方面,有效的教学设计往往需要进行学情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内容等。但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分析时没有认真的进行学情分析,没有根据学生以往的课堂表现、考核结果等判断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情况,因而所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不能够较好的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研究
方面,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够较好的将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整理成专题,收集课题相关资料的能力不足,难以较好地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文字表述与写作能力有待提高。除了教学基本能力一般以外,小学语文教师还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无心钻研业务,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设计教案时,大部分直接照搬其他教案的内容,没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信息素养不高,缺乏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指出,要建设一支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小学教师队伍,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在信息意识方面,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较为肯定,对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这说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持肯定态度。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需要自己或家长的监督,学生在使用信息软件或网站学习时可能会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这些教师虽然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注意教育和引导,说明教师的信息伦理意识有待提高。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全媒体和互联网时代,一些语文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利用好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课程、整合资源时,大部分教师不能更好地筛选网上的信息,设计的课件也比较简单,不能更好地整合现有资源。在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只有少部分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对
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设计网上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职业倦怠普遍,不善情绪调节
由于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收获不成正比,长此以往,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在同时兼任班主任的小学语文教师身上尤为明显。职业倦怠的一般表现是生理和心理会有一系列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长期焦虑、长期疲劳、无精打采,会对教师的生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引起睡眠障碍、精神头痛、腰酸背痛等健康问题。当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处于这样的身心状态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会大大降低,进而表现出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满,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同时,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也会影响教师的人际关系。当教师处于心理压力过大的状态时,其认知往往会出现偏差,导致对他人意图的负面判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认真备课,疏远学生,消极应对教学活动,放弃对学生的关心。毫无疑问,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然而,职业倦怠现象在内部竞争激烈的小学语文教师中较为普遍。老师的情绪也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但在教学中发现,表演除了常规教学外,还需要承担班级管理事务。面对一些不按时完成作业,影响课堂纪律,坚持教学的学生,难免会和学生产生语言冲突,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不耐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有待提高。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需要充分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教师积极阅读和学习,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实施人性化管理机制,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