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目标教学模式”备课表
课题 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 认识整时是一上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后系统学习时间知识的起始课,也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包括两部分内容:认识钟面结构和认识整时。为后续学习认识半时、分、秒等知识打基础。学生虽对钟表有一些认识,但是是原生态的、比较肤浅的、不够系统、全面,本节课促进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完善与重新建构。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学会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建立整时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构造,正确认识整时。 教学难点: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材 简析 教学 目标 课时 安排 预习 诊断 达标 教学 无 目标分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教学操作内容、程序(实施)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猜一猜 有个好朋友,没有腿却会跑,没有嘴却会响, 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 请你猜猜看,好朋友会是谁? 2、欣赏各种钟表(出示各种钟表) 3、揭示课题 师:漂亮吗?它们不光漂亮,还有许多小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钟表吧。(板书课题:认识) 二、观察钟面 面结构,包括:师:观察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①有两根针,又学生可能有: 1、钟面上有12个数。 细又长是分针、读一读12个数。指出其中有几个数所在的位置比较特殊,比如又短又粗是时12在最上面,6在最下面,3在最右边,9在最左边,其他的数针。两根针走的字依次排列。 顺序和速度。②2、有12大格。 有12个数,它师:像12-1之间为一大格,1-2之间为一大格,数一数钟面上们所在位置。③共有几大格?(一共有12格。) 有12大格。 3、钟面上有两根针。 ①认识针的名称和形状:又长又细叫分针,又短又粗叫时针。 使学生认识钟
1、进一步巩固认识整时的方法以及两种记法。 学会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②认识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指出:针走动的顺序与数字排列顺序是一样的。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师:两根针谁跑得快一些呢? 3、教师小结:又粗又短的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1到12共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钟表的作用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要用到它。 三、认识整时 1、初步感知整时 (1)(课件出示:7时) 问:这是什么时候? 强调:数学中,我们一般把7点说成7时。(板书:7时)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完整: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7时,) 指名说,同桌互说,集体说。 小结:像这样,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7时。 (2)认识: 3时 6时 说说:分针指向( ),时针指向( ),是( )时。 2、认识整时的钟面特征 (1)发现整时特征 指出:7时、3时、6时,这样的时间我们把它称为“整时”。(板书课题:整时)仔细观察这些整时的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师:分针都指向12(课件),时针的位置一样吗?7时指着?3时指着?6时指着?如果分针还是指向12,时针指着1,那是几时?(1时)时针指着2呢?(2时)(依次下去,一直到12时。)说说为什么是12时? 师:12时这个钟面很有趣,它的分针、时针都叠在一起了,都指向数字12。 (2)总结认识整时的方法 师生归纳:认整时的方法是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是几时。 3、学习整时的电子表写法 师:电子表怎么表示?比如7时,还可以怎么写? 师在黑板上的钟面下范写“7时 7:00”。 学生在准备本上写出其它3个时间的电子表形式的记时写法。 反馈:指名一学生拿上来展示,教师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师小结:我们知道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是几时。记录时间有这样两种方法,第二种写法是两个小圆点写中间,两点前面是几时,后面是写两个0。 四、巩固练习 1、第一关:认一认 (1)学生独立完成数学课堂作业本第50页,要求用两种方法记录时间。 (2)反馈校对:指名一学生拿上来展示,说:什么时间小东干什么?想一想那时你一般在干什么?
目标达成练习 2、感知一天有24小时,每个时刻一天都会出现两次。 认识大约是几时。 (3)补充:(没有数字的钟面) ①说说是什么时间? ②这两个钟面上时间都是7时,仔细观察图,它们是相同的时间吗? 小结:每一时刻,一天都会出现两次,所以,我们看时间时还要考虑是上午,中午,下午,还是晚上。 2、第二关:猜一猜 (1)(出示钟面3时、9:00、5:00、11时)猜一猜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 (2)过1小时是几时?(做完数学书第86页第3题) 3、第三关:想一想(认识大约几时) 提问:两个钟面上是整时吗?为什么不是?现在分针是怎么指的呢? 引导学生:这个时候,分针到了12没有?差得还多吗?分针离12还差那么一点点,也就是(出示课件:快7时了) 问:这边呢?分针过了12没有?过了一点点还是过了很多?分针刚过12一点点也就是(出示课件:7时过一点儿) 师:像这样快7时了和7时过一点儿,都接近7时,但又不是7时整,应该怎么说呢?(课件:接近7时,可以说大约7时) 小结:生活中会碰到很多不是整时的时间,当分针离12还差那么一点点或者是分针过了12一点点,就称为“大约几时”。(用教师的实物钟演示。) 了解古代的计五、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古代的计时方法 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其实钟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古时方法,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时候,人们没有钟表,只能靠太阳的高度来大致判断时间。后来,人们发现每天阳光移动的位置会变化,于是在大石头上立激发热爱数学了一根棍子,并在棍子周围刻了些线,阳光走到哪条线上,就的美好情感。 知道做工或吃饭的时间到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钟,叫日晷。可是,有时候,是雨天或阴天,没有阳光,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们又发明了使用沙子的流动来记录时间的沙漏,还有利用滴水计时的滴漏,直到后来发明了钟表。 简单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要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无 六、课堂小结 师小结: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节课很快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先认识了钟面,接着学会了看整时的方法,以及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还知道了大约几时等等。时间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课外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一定认识,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1、充分利用课件展开教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创设了听谜语猜猜看的情景,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让学生欣赏,学生兴趣浓厚。还利用课件中的几个整时钟面,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最后在练习阶段说说小东快乐的一天是怎样合理安排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培养语言表达完整方面,例如在学习看整时时,出示句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加深知识理解。也比较注重书写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做到一拳、一尺、一寸。
4、对于一年级学生,我在课堂上激励性评价还不够,今后应注重这方面的加强。
5、学生做作业时间花费太多,以致后面的加深练习没时间完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