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

来源:智榕旅游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 张国程 (平川区黄峤学区 甘肃 白银 73091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想追求有效的 课堂教育教学,就必须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建立适应学 生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关注学生, 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 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及健康的身心 品质等方面给予积极的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给予学生全面 的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多元化评价 为了真正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评价理念.我们主 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所谓多元化评价.首先是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过去由教 师在课堂中独揽评价大权的做法。在新课程学生评价中要 彻底改变。教师无疑是课堂学生评价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 但绝不是唯一的主体。学生本人、同伴,甚至家长都应该参 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新课程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使学生对自己及同伴都有一 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通过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 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 自信心,了解自己的进步,并使学生能自我反省,自我监控。 教育专家曾多次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 会多一批好学生。”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的每一 次tJ ̄d,的进步都要及时发现,及时地给予肯定,及时反馈并 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应重视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的全过程,通过“协商”形成评价结 论,使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反思与进步的过程。 二、注重激励性评价 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势、闪 光点,多用“大拇指”赞许,不用“食指”指责:多用肯定的目 光,不用无所谓的眼神。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 吝啬自己的语言,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轻描淡写地说声“不 错”,评价并没有给学生带来触动,也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 习动力;在课改后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 励作用,如:对调皮的学生守纪律了可以说:“你今天的表现 让大家刮目相看了,继续努力,大家期待你带来更多的惊 喜!”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有了进步可以说:“你的进步令老 师高兴,别放弃,加油啊!”课堂练习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可以适时进行鼓励;对于错题,则可以在旁边说“再想一想” “检查一下”等语句。当然,激励性评价也不能过多过滥.对 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 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 差古 g-2010年第12期 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 习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要与学生实际相 符合,以能促进学生进步为目标。 三、倡导个性化评价 学生的差异不仅指学习的差异,还包括生理、心理、兴 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个学生接受知识 的能力、速度和过程都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个体性。教师 在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观察学生 的课堂表现,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有的学生在朗读 课文方面较出色.有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等方面有特长.还有 的学生书写工整。教师应因人而宜的设置不同的奖项。如 “善答少年”“朗读之星”“小能手”“书写之星”等。根据学生 的不同特点。采用弹性的标准,用发展、辨证的观点看待学 生,从内心接受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 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四、应重视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课堂评价只关注学生获得的结果,而对于学生 是如何获得结果的过程却是漠不关心。将学生获得结果的 思考摒弃在课堂评价的范围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 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态度。不利于学生良好 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的形成。新课改下。课堂中 评价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关注 学生在各个学习过程时期的进步情况。教师应通过观察和 分析学生在各阶段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 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 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及表达技能进行合理评价,力求对学生 在“课标”要求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评价的结果应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的基础 上,给学生恰当的反馈予以激励。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欣 赏“优秀”的学生,更要关注“学困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展 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能期待他们都得到平等发展。教师作为 参评者.需及时对每位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表现作出恰当 评价,赞赏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赞赏每个学生的点滴进 步,赞赏每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投入的热情.让学生体验 成功的喜悦。 —— 萼夏丽 [1]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 [2]余林.《课堂教学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 [3]何振星.《学生评价方式初探》《教育革新》,2009.5. (责任编辑:杨树新) 一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