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建设郑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郑州市“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等一系列
不断加码、节节攀升的举措,足以表达郑州地区推进区域教育智能化变革的行动方略。
一、理顺体制,健全机制,行政推动,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企业合作、平均每年一个多亿的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等等因素,市政府顶层设计、教育局云端架构、各个学校资源落地等等多部门多层面的高度融合与凝聚,使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走进了优质倍增、繁荣发展的阶段。目前,郑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收集、整合、分析、使用的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广大教育工作者使用数据的能力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二、多元联动,优势互补,“三网”融合,资源共享(1)加强电视、网络业务应用合作,努力推动区域内“三网融合”。(2)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建设教育资源云服
务平台。(3)探索师资培训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师教学信息化素质。(4)合作打造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共建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
三、平台互通,云端共享,名师带动,无界交流郑州教育信息网、教育政务网、教育博客、教育微博的统一认证、互联互通,实现了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的多边无界沟通和交流,为教师专业成长打造了一个优秀平台。
四、均衡发展,深化融合,立足课改,助力课堂
1.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空间,增加了“互动”、“互助”、“行为评价和诱导”等等技术,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视频、智能软件,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供持续性的诱导、评价和支持。学习,将变成一项可以自我主导并完成的任务。
2.变革教学模式,让教师“动”起来班班通的实施,
为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郑州六中、九中、四十七中等学校提出了“e课堂”概念,创建“e校园”文化,并且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使用e课堂教学系统平台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
(根据现场录音及PPT整理)
依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山东省临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真
近年来,临沭县依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在全国率先打造第一家县级基础教育“云平台”,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应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把握主动性,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一是先行先试,信息化基础建设初见成效。基本实现“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和“宽带网络校校通”。二是多层次培训,提升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全
县已举办各类培训讲座160余次,培训师生6万人次。三是强化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迈上新台阶。县财政每年投入资金150万元在临沂市推出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政策;组建18个城乡教学共同体,形成校际间合作共享机制,推进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三、注重应用性,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
应用驱动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临沭县紧紧围绕课堂这一主阵地,采取“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措施,让空间应用与空间建设相结合、空间应用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空间应用与主题活动开展相结合、空间应用与典型引路相结合、空间应用与督导评估相结合的“五个结合”工作思路,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实效性。
(根据现场录音及PPT整理)
TheChineseJournalofICTinEducation
2012年以来,临沭县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全县重点民生工程,明确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教育强县的突破口。一是及早谋划。明确“四个一”即:一位牵头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份实施方案、一抓到底,让教育信息化工作在闭环式机制下推进。二是筹措资金。2011年、2012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4.48%、28.4%。学校每年的教育公用经费,专门列支5%-10%的资金,用于“三通工程”建设,确保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三是着眼长效。加强工作目标考核,构建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
二、增强针对性,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提高师资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是当前加快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有效解决制约我县县域教育发展多年的“瓶颈”问题。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