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
组是( )
A.角色(jué) 楔子(xiē)本分(fèn)敲诈(zhà) 闷热(mēn) .....B.堤防(dī) 伺候(cì) 惊愕(è) 喘气(chuǎn)凝噎(yē) ......C.脚镣(liào)战栗(lì) 觊觎(jì) 暮霭(ǎi) 处女作(chǔ) .....D.国粹(cuì) 给予(jǐ)自诩(yǔ) 脑髓(suǐ) 叠巘(y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弥补 贤慧 谛听 仓慌 阴险毒辣 B.枯燥 蓑衣 罪孽 天堑 礼尚往来 C.吝啬 窒息 揭露 牙惠 冠缅堂皇 D.神州 精典 诡计 惊滔 残羹冷炙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______,这是不足为奇的。 (2)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__ ____,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
(3)“ , ”,今天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而且还可以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4)大学的人文传承_____在于学问传播,_____在于大学精神的延续,而前辈名师大师的形迹,便是展示大学人文精神传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A需求 包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不仅 更 B渴求 包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不是 而是 C渴求 包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不仅 更 D需求 包含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不是 而是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和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谭惠全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
C、满文军因歌曲《懂你》出名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出了不少唱片。
D、暮春时节是潭拓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苞待放的花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B. 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C.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D.作为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是京津唐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被誉为天津滨海地区既大又美的花园。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代表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B.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历来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C.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生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他的四大悲剧是指《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和《罗密欧·朱丽叶》。 D.关汉卿是金末元初人,元杂剧的奠基人,与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2题(12分,每小题2分)
(一)
周朴圆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
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圆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圆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圆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圆 (苦痛)哦!
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
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圆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圆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圆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
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圆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圆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圆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圆 (惊愕)什么? 鲁侍萍 她没有死。
周朴圆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朴圆 哦,救活啦?
鲁侍萍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圆 那么,她呢? 鲁侍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圆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圆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圆 哦。
鲁侍萍 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周朴圆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圆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 嗯,就在此地。 周朴圆 哦!
鲁侍萍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圆 不,不,谢谢你。
鲁侍萍 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
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
7.周朴园说梅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侍萍却说“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对这两人的对话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揭露了周朴园极力掩饰当年对侍萍始乱终弃的虚伪。 B.反映了周朴园因内心空虚而追忆当年的快乐与幸福的心态。 C.侍萍对周朴园的谎言愤怒万分,强压愤怒驳斥周的虚伪。
D.侍萍嘲讽的语言中含有对过去遭遇的回忆,也有内心痛苦的流露。 8.对下列舞台说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汗涔涔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突出人物心虚的一面。 B.抬起头来:借助行动描写写心理,揭示人物紧张心态。 C.喘出一口气:描写人物情态,写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平静。 D.惊愕:通过人物的神态,揭示人物疑虑不安的心态。
( )
9.依据语境,下列各句逻辑重音标注不当的一项是 ( )
A.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C.她又被人救活了 ..
B.她没有死 ..D.也活着 .
10.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和心灵以创伤的往事。
A.鲁侍萍不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是因为不愿提及那些给她情感
B.周朴园在与侍萍对话中所体现出来的虚情假义的一面,推动了
戏剧冲突向前进一步发展。
C.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源于资本主义所倡导的门当户对的腐朽
思想,特别是大年三十驱逐其出门,更揭示了资产阶级残忍的一面。
D.“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一句话所引起的周朴园的紧张神态,
更加暴露出他性格复杂的特点。
(二)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其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缜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
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沉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1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歌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 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 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12、 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B. 布莱希特体系。 C. 梅兰芳体系。 D. 写意体系。 三.诗歌阅读及默写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 萨 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注:①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1)、上片“中间”“可怜”各是什么意思?(2分)
(2)、下片第一句“青山遮不住”,“遮不住”的是什么?(2分) (3)、末句写“鹧鸪”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分)
14.古诗文默写(8分)
(1)柳永《望海潮》中运用数量词具体描写杭州美景的千古名句:
, 。 (2)柳永《雨霖铃》中描写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细节描写的句子: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从形、声、色三位一体描写赤壁具体景象的名句是: , , 。
(4)《念奴娇•赤壁怀古》使用明喻承上启下的句子: , 。 (5)苏轼《定风波》中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传统意象抒发游子之情的句子: , , 。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阙用典讽刺刘义隆的句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8)李清照《醉花阴》下片化用陶渊明句子暗写菊花的句子: , 。
四.阅读题。(14分)
宋词的忧伤
宋词如烟,如雾,如雨,湿漉漉地挂满了宋朝的天空。宋词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 年幼时,便对宋词一见钟情,许多个夜晚将窗帘拉上,挡住了城市的喧嚣,一个人独对宋词。夜,真的静了下来。心,真的空了出来。一颗被尘世磨砺得麻木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热烈。我虔诚地走进宋词的意境之中。宋词以其独特的美感熏陶着我,使我如痴如醉,难以自拨。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难,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词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拟,清雅的文字整理着自己的忧伤,如同受伤的天鹅不忘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一边流泪,一边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最先向我走来的是词皇李煜。李煜称帝时,所作之词格调并不高。后来,成了阶下囚,消极颓废到了极限,词的艺术魅力也达到了极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些隽永的千古名句,在中国人的心里流动了千年。李煜用国家与自身的命运和精神血肉铸造了宋词的辉煌。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想起宋朝那朵卓绝一世的凄凉之花,想起了李清照。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用一支亦秀亦豪的如椽巨笔,勾画出半壁江山。她原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父亲的藏书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蕴如竹。她满载着少女的幸福,涉入爱河,与夫婿赵明诚琴瑟相和。他们在琴棋书画金石诗文中共享爱的甜蜜。可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在战乱中病亡。李清照在国破
家亡的磨难中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她将椎心蚀骨的痛苦和哀愁化为凄凉的文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是真正的伤心人,未到真正的伤心处,是断然写不出这空前绝后的哀婉之词的。李清照是深知自己生命的含金量的。她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将故国之思与家亡之恨,抽丝剥茧般进行纺织,化愁为词,为后人留下了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她的词永远被人们传诵。 捧读辛弃疾饱蘸血泪谱写的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一遍遍地哭诉,感受到他一次次地表白。他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因尽职尽力而遭灾。国有危难时,招他启用,朝有谤言,又弃之一旁。这是他一生的悲剧。他徒然带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心病而流英雄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如果说东坡常用\"安时而处顺\"的态度来排谴所遭受的痛苦,那么辛弃疾多以慷慨悲歌来倾吐抑郁的哀愁。到了\"而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已是愁到深处却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辛弃疾的词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缘此才能燃烧,才能振聋发聩。
手执磨得起了毛边的《宋词》,我被一望无边的哀愁和忧伤包围着。 逸怀浩气的东坡感叹\"江海寄余生\";多愁善感的柳永咏唱\"执手相看泪眼\";深婉含蓄的晏殊于\"小园香径独徘徊\";仕途坎坷的欧阳修\"为伊消得人憔悴\";姜白石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00多年北宋南宋之动荡,产生了宋朝的词人和宋词。宋人写宋词,是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是为一己而写,以浇一己之块垒。孰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宋词竟然从一代代文人手中流传千古。这正应了哲人康德的一句至理名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宋词中所弥漫的无边无际的哀愁与忧伤,是\"小我\"之愁,亦是\"大我\"之愁。在国破家亡的战乱中飘泊天涯,万千愁绪哀思齐赴心头,创造了独特的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宋词情境。缘此,引起百代之后众生的共鸣。\"哀愁\"的内涵各不相同,但它恰恰是人们常常产生,而且永远具有的一种感情。情境相通的那一刻,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跋山涉水而来,叩响我们心的弦索。
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哀愁与忧伤。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而是由爱来理解。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 15.第一段文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表达效果?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16.为什么“忧伤和哀愁”会成为“宋词的永恒主题”? (4分)
17.文中引用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该如何理解?(2分)
18.作者为什么要在文末说“感谢”?试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要求语言要简洁生动,耐人寻味。(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每题4分,共8分)
19、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仿照示例②,在①处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不超过40字。(4分)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①: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一(1)班演出。 串联词②:示例
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离我们远去。遥望十里长亭,崔莺莺与张生正向我们走来。 下面请欣赏高一(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20.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青春痘”文学社决定举办一次宣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活动。
为营造氛围,彰显主题,请你以“端午节”为内容,撰写一副对联,要求突出特征,主题鲜明,每联在5个汉字以上。(4分)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利用漏洞让病毒或木马侵入他人电脑,从而可以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扫描电脑,就是为了修复漏洞,保护电脑,使其不出故障。那么,我们的内心是否也需要扫描呢?
请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答案
一、1.D.自诩(xǔ)
2.B(仓皇 “冠缅堂皇”中的“缅”应为“冕” 牙慧 经典 惊涛)
3、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
眼里。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这句诗,还被用来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崇高精神。 )
4、C(一发不可收拾: 局面向坏的方面发展。与“一发不可收”区别) 5、D(A去掉“努力创造的”中的“的”;B一面对两面;C歧义)
6.C(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指《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 ....
7.B、8.C、9.A、10.C(周朴园身上具有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双重性格,“门当户对”是封建思想的体现) 11D 12A 二、诗歌鉴赏
13答题要点(1)“中间”指江水中;(1分) “可怜”是可惜之意。(1分) (2)“遮不住”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和恢复的强烈愿望。(思念、恢复各1分)
(3)“鹧鸪”叫声对诗人的情感起到烘托的作用,(1分)“正愁余”已是哀伤愁苦不已,鹧鸪声声又仿佛是提醒人莫忘故土,使人愁上加愁,悲凉不已。(1分) 三、默写
14题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一蓑烟雨任平生
6、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7、赢得仓皇北顾
8、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四现代文阅读
15(4分)运用比喻(博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文笔简约却又意味深长。既通过“挂满”“网住”等词语形象可感地写出了“词”在宋朝的文学地位,同时领起下文,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
16(4分)①客观上,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②主观上,是因为宋朝的词人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便将“小我”之愁、“大我”之愁融入到词作之中。
17(2分)宋词都是词人们为倾诉自己心中的哀愁和忧伤而写,并没有想到流传千古,而事实恰恰相反,宋词依然能为今人所接受并被其感染。
18(4分)⑴因为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⑵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的⑶徜徉其中,我们就不会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让人时间只有粗野狂妄和冷漠。⑷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的 五语言运用19、(4分)参考答案:
示例一:①旧中国的雷雨令我们震撼。让我们走出雷雨,穿越时空,去聆听一曲爱情与自由的赞歌。
示例二:①雷雨震荡,埋葬了旧中国一个错乱的时代;爱情悲壮,谱写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赞歌。 20.(4分)示例:
1、拴五色线挂荷包吃棕子度端午 饮雄黄酒去百病赛龙舟过夏节 2、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3、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4、芳草美人屈子赋 冰心洁玉大夫诗
5、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6、清明思故人寄深情情思代代祭古魂 端午赛龙舟忆屈子子孙世世奠英灵7、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剑斩千妖
8、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9、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