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人说傅雷“ ① ”,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 ② ”——是否因为莫罗阿曾把伏尔泰比做“ ③ ”呢?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梅馥称傅雷为“老傅”:我回家常和钟书研究:那是“老傅”还是“老虎”,因为据他们的乡音,“傅”和“虎”没有分别,而我觉得傅雷在家里有点儿像老虎似的。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但难免夹杂些不够朋友的人。众多的朋友里,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误会、偏见、忌刻、骄矜。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就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也许遵循《刚第特》的教训吧,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选自杨绛《傅雷》)
1. 依次填入文中①—③处的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 墙洞里的小老鼠 孤傲如云间鹤 B. 孤傲如云间鹤 C. 墙洞里的小老鼠 D. 孤傲如云间鹤
墙洞里的小老鼠 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 孤傲如云间鹤
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
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 孤傲如云间鹤
2.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骄矜.qín 倾轧.yà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 讥诮测póu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qiào 人心叵.C. 泥淖.nào
棱角léng .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D. 滑稽情jiáo .jī 矫.
3. 修改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语病、与文意契合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着些不够朋友的人。由于误会、偏见、忌刻、骄矜,会造
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
B. 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着些不够朋友的人。误会、偏见、忌刻、骄矜,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
C. 由于误会、偏见、忌刻、骄矜,众多朋友里难免夹着些不够朋友的人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
D. 众多朋友里那些不够朋友的人,由于误会、偏见、忌刻、骄矜,造成了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
4. 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所用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A. 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 B.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D.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5. 下列有关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作家,《刚第特》是他创作的一部哲理小说,也译作《老实人》。
B. 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作品有《洗澡》《我们仨》,译著《堂吉诃德》等。
C. “挂弓扶桑,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这副对联与律诗名作《琵琶行》有关。元和十年,白居易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而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年秋天,他在浔阳江头写下了这首长诗。
D.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中的“贾生”指的是西汉文学家贾谊。他的政论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6. 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聒噪(guō) 自力更生(gēng) ..B. 劲旅(jìng) 畏葸不前(sī) ..C. 寒喧(xuān)连篇累牍(dú) ..
妍媸毕露(chī) 撒手人寰(huán) ..杀一儆百(jǐng) 晕眩战栗(lì) ..耳鬓厮磨(sī) 翻云复雨(fù) ..
D. 嘻闹(xī) 雍荣华贵(yōng) 切中肯綮(qìng) 好高骜远(wù) ....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B.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
C. 潜入毒犯内部抓毒枭,其危险性不亚于火中取栗,但李队长却主动请缨,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D. “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秦、晋两个国家,两国之间几代都有婚姻关系,可谓是间不容发。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B.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C. 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 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徒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和《论语》《礼记》《中庸》并称“四书”。
C.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是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都是他创作的著名诗句。
D.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对其诗歌的极高评价。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1题。
血液助思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日前在《神经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血液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因为它能够积极地调整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方式。
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血栓就会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
研究小组主要成员克里斯托弗·穆尔指出,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很多迹象表明,血液对大脑的作用比单纯的营养供给者要复杂得多,因为它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
穆尔认为,血液不仅仅是大脑的维持系统,实际上还有助于控制大脑的活动。具体来说,血液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它们相互之间传递信号的方
式,因此,也调整了信息在整个大脑的传递过程。
这项理论对人类更好地认识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穆尔说,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可能与血液系统的变化有关。
穆尔指出,大部分人认为,这些疾病的症状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但他认为,血液系统遭到破坏是致病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有必要研究全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癫痫患者导致疾病发作的大脑区域内的血管通常是不正常的,如果血管的这种异常状态造成了癫痫症状的产生,那么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就可能成为取代现有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这一假设对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是用来了解大脑血流变化的常用扫描手段。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知道了血液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来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指尖的血流量大的时候,人就更容易感受到手指受到的击打。这就证明了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关于该区域血液流动的信息将有助于预测大脑未来的活动。
但血液为什么会对大脑产生这种影响呢?血液含有能够穿透血管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溶解因子,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此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也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最后,脑组织的温度会在血液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因此穆尔认为,应该用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的大脑,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
10. “血液流动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的影响”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 血液在复杂的神经元中流动,人们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神经元未来的趋势,从而预测到大脑未来的活动。
B.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这是血液流动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原因之一。
C. 血液中含有一种溶解因子,而且血液能够穿透血管影响到神经元活动,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
D. 脑组织的温度会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使血液发生变化。 11. 下列各项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血液不仅仅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还有助于调整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 B. 血液流动能够改变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调整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过程。 C. 研究表明,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血液系统遭到破坏可能就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D. 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了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流动信息将有助于改变大脑未来的活动。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7题。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
若高阳齐生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归于家。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韩愈《送高阳齐皥下第序》)
[注]①举仇、举子之事:指《吕氏春秋》记载的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仇人解狐做南阳县令、推荐儿子午做国家廷尉的事。 ②世:三十年 ③齐生:指齐皥,其兄齐映为当朝宰相。④起:启发。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植之也固久 .B. 有怫志之言 .
植:确立
怫:同“悖”,违反
③
④
②①
C. 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去:离开 .D. 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 .A. 其下之视上也 .
计:考虑
1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崤函之固,自若也 .以弱天下之民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 若亲与迩,不敢举也 .D. 为时名相,出藩于南 .
C. 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 .
14.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②于是乎有违心之行 ..④古之所谓公无私者 ..
⑥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⑧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⑦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A. ③⑤⑥⑧古今意义不相同,①②④⑦古今意义相同。 B. ①③⑤⑧古今意义不相同,②④⑥⑦古今意义相同。 C. ⑤⑥⑧古今意义不相同,①②③④⑦古今意义相同。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古今意义均不相同。
15. 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A. 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 .C. 会盟而谋弱秦 .
B. 序八州而朝同列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16.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
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旋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 B. 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 C. 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
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然后就去指责统治天下的人所犯的过错。 D. 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
(齐生)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
17. 齐生科举落第后说:“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意思是说:我没有达到标准,有司哪里会冤枉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以等待时机。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生说法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10分)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8.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李白在《蜀道难》第一段中,通过对两种动物的描写来侧面衬托出蜀道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商隐《锦瑟》一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读到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时,我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壮阔的境界,并会联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④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琵琶女出场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了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
⑤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1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9.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0. 下列对这首诗和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首诗都是作于重阳节,都表达了作者的悲秋之情。 B. 两首诗都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C. 本诗的“鬓华”和《登高》中的“霜鬓”都表达了作者感慨自己年老,壮志未酬的情感。
D.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本诗和《登高》都体现了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21.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4题。
我的秦腔记忆
①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残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儿弥漫到村巷里。
②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
①
词的古装戏。我在这里接受的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
③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④“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文革”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只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⑤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回来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音带,不仅我把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听了个够,我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在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累了需要歇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⑥我在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台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儿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
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⑦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取材自陈忠实同名散文)
2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写到村里人看戏的场景,说明了不管季节如何变化,秦地百姓看戏的热情都不会减退。
B. 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感觉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C. 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点安静少了点热闹,因此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D. 文中写对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E. 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
23.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文章第三段详尽描述了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有什么作用?(3分) ②如何理解文章第四段中“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的含意?(4分)
24. 文章结尾说“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或感悟。(4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试题答案】
1. B 2. C 3. B 4. D 5. C 6. A 7. B
8. D(A缺少动词,应在群众前加“提高”;B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需要”;C句式杂糅,应将“选配了”改为“选配的”。) 9. B
10. B(B见原文末段“此外”句;A项属主观臆测,文中无此意;C项中应是“溶解因子能够穿透血管影响到神经元活动”;D项因果颠倒,应是“血液影响脑组织温度,进而影响神经元活动”。)
11. D(文本无“改变”意,应是“预测”;A项见第二段和第四段的首句:B项见第四段第二句;C项见第六段和末段末句。) 12. C 13. A 14. B 15. D 16. C
17. (10分)能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实际,4分;认识与思考,4分,其中观点态度1分,分析阐释3分;语言2分。
18. (8分)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⑤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 A(3分) 20. B(3分)
21. (4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3)联系《登高》2分
22. (3分)(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综合理解)AD[评分标准:答对一项,2分;两项都对,4分。超出两项,以前两项为准。B项中“父亲的点拨”于文无据;C项中“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是对原文的曲解;E项中,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并非“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另也并非“评论普遍反映”,而是有“不止一位评家说到”。] 23. ①(3分)(本小题综合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和对文本思路的梳理)[评分标准:本题3分,五个要点答出三个即可得满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要点一:使读者直观感受秦腔的艺术特点;
要点二:形象表达了作者开始能够欣赏秦腔时的感受; 要点三:说明秦腔对作者欣赏倾向的深刻影响;
要点四:紧承上文写出自己对秦腔感受的变化; 要点五:为下文写秦腔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影响作铺垫。
②(本小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①内容与秦人生活相去甚远的秦腔,让人觉得“秦腔不姓秦”;“秦腔到底又姓秦了”形象地传递了人们对秦腔恢复与秦人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的联系而感到的由衷喜悦;②表现出秦腔与秦人生活密不可分,表达了对艺术回归生活的赞美之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两个要点,各2分。]
24. (4分)正确理解“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2分;提出明确合理的观点或认识1分;联系文章内容1分。
这句话是说黄土、秦人孕育了秦腔,以黄土、秦人为源,秦腔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本文写“文革”中“秦腔不姓秦了”,就是针对秦腔脱离了秦人生活而言的;又写道秦腔渗透到文学创作中,诞生了《白鹿原》这样的文化结晶。秦腔与黄土、秦人关系的本质,便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乃民族文化的结晶。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的标准,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属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荐举与罢黜(人员)是否得当,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对上司确信无疑。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劳,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适合的人(擅长此事的人),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适合的人(不擅长此事的人),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
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称之为忠。看见一个适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欢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对),矫正他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
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
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
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我观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像齐生,已经达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