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世说新语》的资料,布置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读懂课题
1.引入文言文,回顾方法。
(1)学生背《精卫填海》,教师点评。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相机整理板书:借助注释、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三年级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引导他们回顾方法,唤醒他们的学习技能,为后面读懂文言文奠定基础。】
2.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板书课题:25王戎不取道旁李)
(2)识记“戎”字。
指名读生字,全班练习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怎样记住“戎”字,教师相机点拨:右上的“戈”代表兵器,左下的“代表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是武器的总称。
”
学生交流“戎”字的书写要点,教师相机小结:斜钩的书写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
舒展,
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斜撇。
学生练写。
(3)读好课题。
提问:题目比较长,谁来读一读?
抽生读题目,教师相机点拨:注意读好词语之间的停顿。
全班齐读。
(4)理解题意。
提问:你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吗?
师生交流,“道旁”就是“道路旁边”,“李”指的是“李子”一种水果。
小结:把这两个关键词语的意思弄明白,就可知道课题的意思,也能猜到课文大概讲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文言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文言文,提示多音字“折”的字音。
2.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尝、诸、竞、唯,指名读,全班齐读。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全班齐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书写生字
提问:书写“尝、诸、竞、唯”这几个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预设1:“竞”与“竟”容易混淆。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竞”的意思,与“竟”进行区分。
“竟”:终了;表示出乎意料等。根据自己的积累给它组词:竟然。
“竞”:通过注释了解它的意思是“争着”,根据自己的积累给它组词:竞争、竞选、竞相开放。
相机点拨“竞”的书写要点:“立”的第二横要写舒展,“儿”的竖弯钩要向外延伸。学生练写。
预设2:“尝”字容易写成上大下小。
相机点拨:“云”的第二横要写舒展,与“”大致同宽。学生练写。
3.读好停顿。
(1)学生自由练习读文,读给同桌听,相互评价,重点交流怎样读好停顿。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相机指导怎样读好停顿
预设:“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停顿不够恰当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思考:“折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把树枝压弯了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读好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4.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朗读,说说老师的朗读好在哪里。
(2)自由读课文,读给同桌听。
(3)男女生比赛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目的是让学 生的朗读真正做到 正确流利。老师的范读节奏鲜明、音韵优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较好地把握朗读文言文的节奏,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三、读懂文言文,练习讲故事
1.结合注释交流文意。
指名学生交流每一句话的意思,相机点拨。
预设1:三年级学《守株待兔》的时候,我知道古文中“走”表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说的“走”,在古文中用“行”来表示,所以现在常常说“行走”。
预设2:“尝”有三种意思:品尝;曾经;尝试。你觉得在本课中是哪一种意思?为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借助注释和课文内容,可以知道“尝”在文中是“曾经”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要。
预设3:“之”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两次“取之”中的“之”在本文中都是指李子,“人问之”中的“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巩固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句意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要懂得可以把文中省略
的部分补充完整,为后面讲述故事作好铺垫。】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1)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讲了什么。
展开想象:王戎和诸小儿都玩了什么呢?同桌说,指名说。
过渡:正当王戎和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
(2)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提问:这棵李树长在哪里?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引导: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3)出示“诸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提问:在这场景中,王戎与诸小儿有何不同?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诸小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提问:诸小儿去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动作是怎样的?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想到的情景。
预设:小伙伴们看到满树的李子,纷纷大叫起来:“好多李子!”他们一边叫,一边跑向李子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乱成一团。
过渡: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
(4)出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提问:人们会怎么问王戎?
预设:你怎么不摘李子?你为什么不去?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提问:王戎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他去尝了吗?他怎么想的?
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一部分。
过渡:李子究竟苦不苦?
(5)出示:“取之,信然。”引导:结合注释,说说故事的结局。
想一想:诸小儿尝了苦李,会对王戎说什么?
演一演:把诸小儿品尝苦李的情景表演出来,再现当时情景。
(6)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出示要求:在小组内练习讲故事,把故事讲完整。想象故事中人物会有怎样的对话,再把想到的内容加进去。
学生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全班展示交流。
四、交流启示
谈话激趣: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知。如果你们在野外看到这样的果子,会怎样做?
2.引导学生讨论王戎的做法,教师相机点拨:
(1)王戎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也去摘李子呢?故事中是怎样说的?
(2)哪个字足以说明王戎很有自信?
(3)王戎的推断是否正确?结果如何?
3.全班交流“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预设1:路边行人多,如果李子不苦,来往之人看见这样的李子,必定会摘来品尝,常来常往,树上李子就会越来越少。
预设2:如今李子却压弯了树枝,过往行人视而不见,不是苦李,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这说明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冷静分析的人
(板书:善于观察 冷静分析)
4.拓展:读了这个故事,你联想到了谁?学生联系生活或者自己的阅读,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预设: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文彦博树洞取球等故事。
五、积累背诵课文
1.抄写下面的句子,尽量写美观,并保证一定的速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学生练习背诵、组内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了文言文的简练魅力之后,让学生抄写、背诵文言文,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小儿:竞走取之 王戎:不动
善于观察
冷静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