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作业布置与评价”子课题实验研究总结
————地理学科
一、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构思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地理教学的特点,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指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教与学的情境,从地理教材和相关学科及现实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多元思维活动和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等实践活动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改革作业的布置与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得到整体发展,已势在必行。鉴此,我们提出了“探究性作业布置与评价”的课题以期实现学生学习、作业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二、探究实验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作业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力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作业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独立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
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教学论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人作为学习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问题性、实践性、合作性和综合性。问题性,强调对地理教材和相关学科及现实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观察。实践性,强调在过程中的动手和主动参与。合作性,强调在过程中和同伴、老师对问题、观点、结果的沟通、交流、分享。综合性,强调在过程中情感、认知、能力的和谐发展。
实践这一作业方式的转变有如下理论依据:
1、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之一。《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以加强学生地理事物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地理事物的认识,增强学生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能力……这就要教师首先改变作业的布置与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依据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两者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结果两者存在密切的关系。有专家学者曾经对某市500名初中生进行过一个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影
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地理探究性作业的目标:
1、终极目标:通过改变传统的形式单一、内容过于机械的作业方式,促进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新颖有趣、富有探究的开放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新型作业方式,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探究,学会学习,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发展;由教师单一的、单方面的评价机制向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多人次共同参与评价机制转变,形成教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的教育合力,便于教师调控、了解学情。
2、工作目标: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的精神,以“自主、合作、探究”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探究相应的作业布置与评价体系、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系统,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四、课题实验中的主要措施:
1、在准备阶段:(1)教研活动小组,定期组织小组,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及常规的教研活动,
课题指导小组成员不定期开展教研小组的活动,开展教学研讨,传递信息,收集个案。(2)组织实验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科研能力。(3)七、八年级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为这一课题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4)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喜爱的作业形式,作业内容,收集素材、精心设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方案,认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重视活动后的反思,形成文字材料
2、在实施阶段:(1)、结合本学科自身特点,依据教材中的实际内容制定出各年级的学期探究性作业计划。(2)对学生的探究性作业及时进行检查、评析,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3)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此类型作业的态度、看法、想法,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做作业的情况,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资料,为下一阶段课题的实施提供素材。每学期期末举行一次作业展示交流会 ,评出作业优秀学生进行表彰,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4)召开实验教师座谈会,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指导性意见。
3、在总结阶段:总结评估探究性作业实施对地理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调研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生成情况;汇总研究成果,形成论文,写出教学心得与体会,完成实验阶段的总结报告。
五、研究方法:
1.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介定。
2.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角色定位。
3.学生在实验中知识、情感、能力三者的和谐发展。
4.地理问题情景设计与科学假设的相关性及思维程序控制确定。
5.开展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
6.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目标和评价。
以上问题的探究,即是我们实验研究的目标,又是我们实验方案制定的依据和评价实验结果的重要尺度。希望通过几年的实验、验证、修改和完善这一理论假设,最终形成较科学的“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模式和评价指标。
六、实验对象
主试:我校的部分骨干地理教师
被试:七、八年级的六个班级
七、探究实验的成效
一年多来,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我们不断更新了观念,提高对课外探究性作业的认识。
设置课外探究性作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孩子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回顾这个课题整个的实验与研究的过程,我们自己何尝不也是“做中学,学中做”。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环境,观察生活中的实际事物,能让学生感觉地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地理知识,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同时把生活中的事物转化成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生动有趣,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地从事各种学习探索活动。例如《感受大自然之美》,我们老师亲自组织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环境,教师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环境与生活的关系。
知识源于实践,更应用于实践,结合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社会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地理自然环境的意义,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我们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感知。
由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大力开展,我们的学生表现出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他们好奇、好问、求知欲强,他们主动参与,深入探索。
2、教师的科研热情不断提高。
为深入有效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定期举办教育科研知识讲座,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水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学习探索,能自觉地探索数学活动的方法途径,在课题研究中增长了才干,取得了成果。现在我校地理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热情不断高涨,自觉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1名教师成为县级地理学科教学能手,2名教师在市县及教学大奖赛中均获二等奖,多篇教育教学、教案设计在有关省市县级获奖或发表。
3、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合作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做法多样化,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机械记忆,而是主动地进行观察、调查、参观、访问、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获取结论。
其次,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内容先完成。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让学生先挑自己最喜欢的作业
内容,自己选择活动形式,不懂的再通过同桌、小组、教师帮助解决。由于都是由学生自己喜欢的开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再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就有兴趣去解决。
4、教给探索学习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地理探究性作业是解决课堂教学改革重点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探究性作业的设置,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探索的主动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切实提高。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已经由传授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转向培养“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自主学习,才能成为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贯彻 “教是为了不教”、“学会转向会学”的原则, 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切实提高,掌握了基本的学习策略。
(2)、由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得到初步培养。
(3)、由机械学习向探究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增强。
通过实施探究式的作业方式,提出适合全体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特点的探索性问题,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能够和学生一起为解决问题而进行探索式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探索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八、探究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课外探究性作业是地理教材中一种新型的作业形式。布置课外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意义众所周知,实践活动开展得好,将强化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自然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地理,用自然知识可以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对地理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等。但由于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滞后及一些现代教学技能、素养的欠缺,影响了活动效果。
从现有的活动形式看,单调、老套的形式无异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在教师“规矩、听话、安静”的要求下,学生的活动兴趣被压抑,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开发。从活动内容看,内容单一,仅局限于教材上每册两次的现成的实践活动内容,学生在如此少得可怜又不能充分自主的实践活动中的收益也是很有限的。如何丰富和开发、利用各类实践活动资源,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另外我们还没有规划好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关的地理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有时出现随
心所欲地决定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导致活动过难或过易、活动交叉重复等状况,影响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真正发挥。从活动形式看,我们有时组织和指导乏力,学生只是兴致勃勃、热热闹闹地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而忽视思考其中蕴含的地理问题。我们能放却不能收,整个活动过程有时如同一盘散沙,在学生盲目的“主动”中,学生只“玩”未“学”,活动目标难以落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另外,由于家长对探究性作业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活动不关心、不过问,督促力度不够,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预期的实际效果,再加上评价形式过于单一,这都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