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循证医学名解与大题@医学生联盟

循证医学名解与大题@医学生联盟

来源:智榕旅游
医学生联盟:515921249

循证医学名解与大题

名词解释

1、循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广义来说,就是遵循现有最好的证据进行医学实践的学问,包括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针对个体病人的循证临床实践,一个是针对群体的循证医疗卫生决策,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整体质量和效率。

2、原始研究证据(primary researchevidence):直接在受试者中进行单个有关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等试验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论。

3、二次研究证据(secondary researchevidence):尽可能全面收集某一问题的全部原始研究证据,进行严格评价、整合、分析、总结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是对多个原始研究证据再加工后得到的证据。包括系统评价、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分析、临床证据手册、卫生技术评估、实践参数。

4、置信区间:是按照预先给定的概率(1-α,常取95%或99%)去估计未知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总体RR或总体OR等)的可能范围,这个范围被称为所估计参数值的置信区间。

5、置信区间的用途:用于估计总体参数[从获取的样本数据资料估计某个指标的总体值(参数)];用于假设检验(95%的CI与α为0.05的假设检验等价)。

6、Meta分析:是将系统评价中的多个不同结果的同类研究合并为一个量化指标的统计学方法,是运用定量方法汇总多个研究结果的系统评价方法。

7、漏斗图(funnel polts):最初是用每个研究的处理效应估计值为x轴,样本含量大小为y轴的简单散点图。对处理效应的估计,其准确性随样本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小样本研究的效应估计值呈散在、宽广地分布于图的底部,其分布范围较宽 大样本研究的效应估计值分布范围较窄,随样本量增大而逐渐变宽

漏斗图不对称的原因:选择性偏倚、发表偏倚、语言偏倚、引用偏倚、重复发表偏倚、小标本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差(设计方法差、分析不当、弄虚作假)、真实的异质性、机遇、抄袭

1

8、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analysis):比较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对相同试验进行的系统评价是否会得出不同结果的过程,称敏感性分析。

9、森林图(forest plot):是由多个原始文献的效应量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绘制而成,纵坐标为原始文献编号,横坐标为效应量尺度,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各个研究的效应量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绘制到图上。意义:描述每个原始研究的效应量分布及其特征展示研究间结果的差异情况。

10、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针对具体临床问题,运用系统、明确的方法检索、筛选相关研究,对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并收集、分析纳入研究的数据的研究方法。

11、治疗性研究:考察防治性措施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称为治疗性研究/防治性研究

12、机遇(chance):随机误差,指由于抽样造成的试验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异。大小用统计法进行估计,无方向性,不可避免。

13、偏倚(bias):系统误差,指由于研究人员、设备或研究方法等因素导致研究结果系统偏离真实值。有方向性,可以避免。包括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测量偏倚、混杂偏倚

14、依从性(compliance):指研究对象按研究要求执行医嘱的客观应答程度。

提高依从性的措施:⑴加强患者依从性的教育;⑵尽量选择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案;⑶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医疗技术水平;⑷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等

15、向均数回归现象(regression to themean):指某些具有异常测量指标的患者即使不接受治疗,在其后连续测量中这些指标也有向正常值接近的趋势。

16、沾染(contamination):指对照组研究对象有意或无意接受了试验组的治疗。

17、干扰(co-intervention):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对象接受了试验措施以外的其他处理,从而

医学生联盟:515921249

人为地影响试验措施的疗效。

18、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指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能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给予更多关注,导致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治疗效果。

19、分配方案隐藏(allocationconcealment):指研究者按随机方法产生的分配序列分配患者,研究对象和参与分组的研究人员均不能预先知道分配方案,以防止研究人员在纳入患者时产生的选择性偏倚。

20、基线可比性:是指除干预因素外,其他已知影响预后的因素在试验组和对照组是否一致。

21、最差效应分析:即试验组失访的研究对象全部当作无效处理,对照组失访的研究对象全部当做有效处理,这样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将人为地缩小,再进行统计分析。

22、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指在统计分析中包括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研究对象,且不论研究对象最终是否接受研究之初分配给他的治疗,都按原来分组分析结果。

23、符合方案分析(per-protocal,PP分析):只分析的那些实际完成整个治疗的人,即放弃那些失访或脱组的人。

24、盲法(blind):参与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干预措施执行者、结果测量者)、资料分析者或研究对象均不知道研究对象所在的组,也不知道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 单盲:只有研究者知道,而受试对象不知道。

双盲:受试对象和试验执行者(干预措施执行者及结果测量者)双方均不知道分组情况,不知道受试者接受的是哪一种干预措施。

三盲:三者均不知道分组和干预措施的情况。

25、预后(prognosis):指疾病发生后,对疾病未来病程和结局(痊愈、复发、恶化、伤残、并发症和死亡等)的预测或估计。通常用概率表示如治愈率、复发率、死亡率、生存率等.

2

26、预后研究:是关于疾病发生后出现各种结局概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可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和后果,帮助临床医师做出治疗决策,研究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有助于改变疾病的结局,通过预后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

27、预后因素(prognosticfactors):指影响疾病结局的一切因素,预后因素多种多样,可以影响到疾病病程发展过程中出现某种结局的概率。 危险因素:能使疾病发生概率增加的一切因素。

28、统计描述(statisticaldescription):是利用统计指标、统计图和统计表,反映数据资料基本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29、统计推断(statisticalinference):是利用样本提供的信息对总体进行估计或推断,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30、发表偏倚:即使随机对照试验的实施过程减少了偏倚,但是否报道和如何报道试验都可能在结果应用中引入偏倚,当研究结果影响其发表时就会出现发表偏倚。

31、失访(loss to follow-up):为了反映研究的真实情况,在理想状态下,所有研究对象均应完成试验并取得相关数据,但实际上研究对象的迁徙、流动或死亡等因素可能导致部分研究对象不能完成试验或研究者不能获得相关数据,叫失访。

32、截尾值:在随访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未能观察到患者的明确结局,不知道该患者的确切生存时间,所获得自下而上时间信息不完全。 大题:

1、循证医学的特点:

⑴“证据”及其质量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决策依据:(高质量证据特征)科学和真实、系统和量化、动态和更新、共享和实用、分类和分级、肯定、否定和不确定; ⑵临床医学的专业技能与经验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 ⑶充分考虑病人的期望或选择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独特优势。

医学生联盟:515921249

2、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和方法: ⑴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

⑵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 ⑶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 ⑷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⑸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和结果。

3、实践循证医学的基本条件:

⑴政府的需要、支持和宏观指导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前提;

⑵高质量的证据、高素质的医生和病人的参与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 ⑶必要的硬件设备;

⑷明确目的,准确定位,学以致用,持之以恒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原动力。

4、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证据必须分级以指导临床决策、仅有证据不足以做出临床决策

5、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开具处方、制订医疗方案或实践指南、政府机构制定卫生政策或医疗卫生决策等,都应根据现有的、最好的研究结果来进行。

6、循证医学的产生:

⑴疾病谱的改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疗效判定指标和实践模式; ⑵医疗模式转变,供需矛盾突出,要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与管理;

⑶临床流行病学等方法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实用化使循证医学的产生成为可能。

7、问题来源:病史和体格检查;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诊断性试验;预后;治疗;预防

8、临床问题类型:

⑴病因问题:涉及怎样去辨别引起疾病的病因等;

⑵诊断问题:怎样选择一个与诊断有关的检查、检测或检验方法等;

3

⑶治疗问题:怎样为所诊治的患者选择一个利大于弊、价有所值的治疗措施等; ⑷预后问题:怎样去估计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进程和预测可能发生的结局等; ⑸预防问题:怎样通过纠正危险因素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筛查早期诊断疾病。

9、问题的种类:

⑴背景问题:主要由循证医学初学者提出,关于疾病一般知识的问题,可涉及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

⑵前景问题:处理,治疗病人的专门知识问题,也涉及治疗有关的病人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等。

10、问题的构建: ⑴背景问题:

①问题词根(谁,什么,怎样,何处,何时,为什么)+动词; ②一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个方面; ⑵前景问题:PICO原则

①患者或问题:包括病人的诊断及分类;

②干预措施:包括一种暴露因素、一种诊断试验、一种预后因素、一种治疗方法等; ③对比措施:与拟研究的干预措施进行对比的措施; ④结局指标。

11、临床研究证据的分类:

⑴按研究方法分类:原始临床研究证据、二次临床研究证据

⑵按研究问题分类:病因临床研究证据、诊断临床研究证据、预防临床研究证据、治疗临床研究证据、预后临床研究证据;

⑶按用户需要分类:系统评价、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分析、临床证据手册、卫生技术评估、健康教育资料;

⑷按获得渠道分类: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灰色文献、在研的临床研究证据、网上信息

12、原始研究涉及的主要临床问题及其常用的设计方案: 临床问题:

⑴病因:评价某种因素是否与疾病发生有关?

医学生联盟:515921249

⑵诊断:评价某一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或评价某一试验用于人群实践检查临床前期病例的⑴可能降低证据质量的因素:研究局限性、研究结果不一致、间接证据、精确度不够、发表偏倚; 准确性;

⑶治疗:评价某种治疗方法如药物、外科手术、或其他干预措施的效果; ⑷预后:确定疾病的结局; 常用设计方案:

⑴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⑵讲新试验与金标准进行独立盲法比较; ⑶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⑷队列研究。

13、GRADE标准的优势(特点)在于:

⑴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指南制定小组制定; ⑵明确界定了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 ⑶清楚评价了不同治疗方案的重要结局;

⑷对不同级别证据的升级与降级有明确、综合的标准; ⑸从证据到推荐过程透明; ⑹明确承认价值观和意愿;

⑺就推荐意见的强弱,分别从临床医生、患者、政策制定者角度作了明确实用的诠释;⑻适用于制定系统评价、卫生技术评估及指南。

14、GRADE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 ㈠证据水平:

⑴高:未来研究几乎不可能改变现有疗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⑵中:未来研究可能对现有疗效评估有重要影响,可能改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⑶低:未来研究很有可能对现有疗效评估有重要影响,改变评价结果的可能度很大; ㈡推荐强度:

⑴强: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⑵弱: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15、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⑵可能增加证据质量的因素:效应值很大、可能的混杂因素会降低疗效、剂量-效应关系。

16、影响推荐强度的因素:

㈠推荐强度:反映对一项措施是否利大于弊的确定程度:

⑴干预措施的有利方面: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负担、减少资源消耗; ⑵干预措施的不利方面: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负担、增加资源消耗; ㈡影响推荐强度的因素:

⑴证据质量:证据质量越高,越有可能被列为强推荐;

⑵利弊平衡:利弊间的差别越大,越适合强推荐;差别越小,越适合弱推荐; ⑶价值观和意愿:价值观和意愿差别越大,或不确定性越大,越适合弱推荐; ⑷成本:花费越高,即消耗的资源越多,越不适合强推荐。

17、Meta分析的目的:

⑴通过增加样本含量,减少随机误差差异,借以增大检验效能; ⑵探讨多个研究结果间异质性,实现不一致研究结果间的定量综合; ⑶增加效应量的估计值精度。

18、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 ⑴提出问题及主题; ⑵检索所有相关的研究文献;

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相关研究并逐一进行严格评价; ⑷收集与提取必要的数据信息; ⑸制定综合定量分析与内容和框架图; ⑹绘制森林图; ⑺异质性检验;

⑻合并效应量的估计及统计推断; ⑼敏感性分析。

19、Meta分析的基本内容:合计统计量的选择、异质性检验与两种模型、合并统计量的检验、

4

医学生联盟:515921249

漏斗图、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RevMan

20、评价医学文献的一般原则:

⑴文献的内部真实性:内部真实性是评价证据的核心。文献的内部真实性指该文章本身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统计分析是否正确、结论是否可靠、研究结果是否支持作者的结论等;

⑵文献的临床重要性:文献的临床重要性指研究结果本身是否具有临床价值。研究结果的临床价值主要采用一些客观指标评价,不同研究类型其指标不同;

⑶文献的外部真实性:文献的外部真实性是指文章结果和结论在不同人群、不同地点和针对具体病例的推广应用价值。

21、系统评价与文献综述比较: 研究问题 系统评价 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和假设 文献综述 可能有明确的研究问题,但常无研究假设,只针对研究问题进行一般性讨论 检索相关文献 力求找出所有相关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减少发表偏倚等影响 纳入和排除研究的标准 研究质量评价 清楚描述纳入研究类型,减少选择性偏倚 评价原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发现潜在偏倚及异质性的来源 综合研究结果

22、证据分级:

1级:高强度证据来自至少1个根据多个设计完善的随机对照试验作的系统评价; 2级:高强度证据来自至少1个设计合理、样本量适当的随机对照试验;

3级:来自设计合理的非随机对照试验、前后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时间序贯研究或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4级:证据来自设计完善的由多个中心或研究小组实施的非试验性研究; 5级:权威专家意见

5

基于方法学最佳的研究得出结论 未考虑不同研究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质量 通常不区别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未说明纳入或排除相关研究的原因 通常未找出所有相关文献 23、系统评价的基本步骤:

⑴提出研究问题;⑵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⑶检索文献;⑷筛选文献;⑸评估研究质量;⑹提取数据;⑺分析和报告结果;⑻解释结果;⑼完成并发表(1~7要在计划书中描述)

24、治疗性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

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交叉试验、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CT)

RCT特点:随机分配、设立对照

选择设计方案遵循的原则: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25、影响治疗性研究结果真实性的因素和对策:机遇和偏倚、样本大小、依从性、向均数回归现象、沾染和干扰、霍桑效应

26、单项治疗性研究的评价: ㈠真实性评价:

⑴研究对象是否进行随机化分组? ⑵分配方案是否进行了隐藏?

⑶试验开始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可比性如何? ⑷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完整?随访时间是否足够? ⑸统计分析是否按照最初的分组进行?

⑹对研究对象、研究执行者和资料分析者是否采用盲法? ⑺除试验措施外,不同组间接受的其他处理是否一致?

㈡治疗性研究证据的重要性评价:如何评估治疗效果的大小?如何评估疗效的准确度? ㈢治疗性研究证据的适用性评价:

⑴自己患者的情况是否与研究中的患者相似? ⑵治疗性证据的可行性如何? ⑶治疗措施对患者的潜在利弊如何?

⑷对欲采用的治疗措施,患者的价值取向和意愿如何?

27、影响预后的常见因素:疾病本身特征、患者的机体状况、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医疗条件、患

医学生联盟:515921249

者的依从性、社会及家庭因素

28、预后问题包括: 定性:会有什么结局发生?

定量:这些结局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定时:这些结局何时发生? 定因:影响结局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29、预后研究设计:纵向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预后最佳研究方式);随机对照研究

30、预后研究证据评价:

㈠证据(文献结果)是否真实?⑴是否有代表性而且定义明确的患者样本群体,并都在病程相同起点开始随访?⑵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长,随访是否完整?⑶对结果的评定标准是否客观,没有偏倚?⑷是否对重要因素进行校正?

㈡研究的结果是什么?有多好?(重要性)⑴一段特定时间内,所研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⑵对所研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估计是否精确?

㈢研究结果对我们的患者是否有帮助?(实用性)⑴文献中的患者是否与我的患者相似?⑵研究结果是否可直接用于临床,有助于向患者解释?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