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程地下水位较浅,设计基础底标高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基坑需采用大开挖形式,为避免开挖时出现大量涌水、冒泥、翻浆现象,因此在基坑开挖前,需进行人工降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基坑底0.5~1m以下,且水位稳定后,再进行基坑开挖,以便在无水干燥的条件下开挖土方和进行基础施工。
本工程人工降水采用井点排水方法,即在基坑开挖前,沿开挖基坑的四周埋设一定数量深于坑底的井点滤水管或管井,以总管连接或直接与抽水设备连接从中抽水,以使水位降至坑底以下。可避免开挖时大量涌水、冒泥、翻浆,而且在粉细砂、粉土地层中,采用井点降水可防止流砂现象的产生。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降水深度,人工降水选用单层轻型井点降水方法。
1)施工准备
轻型井点系统主要进行机具设备的准备,由井点管、连接管、集水总管及抽水设备等组成。
井点管使用直径38~55mm的钢管,长度5~7m,管下端配有滤管和管尖,滤管直径常与井点管相同,长度不小于含水层厚度的三分之二,一般为0.9~1.7m。井点管的上端用弯管与总管相连。
连接管用塑料透明管、胶皮管或钢管制成,直径为38~55mm,每个连接管均装设阀门,以便检修井点。集水总管一般用直径为75~100mm的钢管分节连接,每节长4m,一般每隔0.8~1.6m设一个连
接井点管的接头。
抽水设备由离心水泵、射流器及水箱等组成。 2)井点布置
井点布置根据基坑平面形状、大小、工程性质及降水深度等确定。本工程井点布置选用环形井点布置,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
井点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0~1.5m,距离太小,易漏气,大大增加了井点数量。井点间距一般为0.8~1.6m。埋设井点管时必须将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底深0.9~1.2m。
3)施工工艺
放线定位→铺设总管→冲孔→装井点管、填砂砾滤料、上部填粘土密封→用弯联管将井点管与总管接通→安装抽水设备与总管连通→安装集水箱和排水管→抽水→测量观测井中地下水位变化。
4)井点管埋设
井点管埋设方法采用高压水冲刷土体,用冲管扰动土体助冲,将土层冲成圆孔后埋设井点管。
所有井点管在地面以下0.5~1m的深度内,用粘土填实,以防止漏气。井点管埋设完毕,应接通总管与抽水设备,接头要严密,并进行试抽水,检查有无漏气、淤塞情况,出水是否正常,如有异常情况,应检修好方可使用。
5)井点管使用
井点使用时,应保证连续不断地抽水,并备有双电源,以防断电。
一般在抽水3~5天后水位降落漏斗基本趋于稳定。正常出水规律是“先大后小,先混后清”。如不上水,或水一直较混,或出现清后又混等情况,应立即检查修正。
井点管淤塞,可通过听管内水流声;手扶管壁感到震动;夏冬季时期手摸管子冷热、燥干等简便方法进行检查。如井点管淤塞太多,严重影响降水效果时,应逐个用高压水反冲洗井点或拔出重新埋设。
基础土方回填后,方可拆除井点系统,拔出可借助于倒链或杠杆式起重机,所留孔洞用沙或土堵塞。对地基有防渗要求时,地面下2M应用粘土填实。
井点降水时,应对水位降低区域内的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发现沉陷或水平位移过大时,应及时采取防护技术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