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一九二零年,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立之初就具有工程教育特色和国际化办学传统,以哈雄文、梅季魁、侯幼彬、郭恩章等为代表的老一代建筑教育专家奠定了哈工大建筑教育的基石;今天,在新一代学术团队的带领下,实现了新时期的跨越发展。自2005年起,哈工大建筑学专业着力改革和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培养新世纪全球一体化建筑设计市场需要的高质量、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2011年、2013年先后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一个标准、两个体系、三个平台、四重保障\"四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1)\"一个标准\"——建立体现创新专业培养理念和目标的专业培养标准 通过长期跟踪调查毕业生培养质量,深入剖析建筑学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和国际化趋势下的专业人才需求,提出指向\"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确定与之相对应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着力实现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国际化能力等\"三种核心能力\"全面提升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2)\"两个体系\"——构建体现核心能力培养的国际化核心课程体系和特色化实践训练体系
整合课程、精炼主干,设计课程以问题为先导,与建筑技术类和历史人文类课程紧密结合,形成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轴、技术和历史人文类课程为两条辅线的\"一轴两线、立体交织\"的核心课程体系。与海外高水平学者与机构采取多形式、多层面的合作,建设国际化特色课程群。聘请海外兼职教授、合约教授执教设计课程;国际顶级研究学者或设计大师讲授专题化课程;开展工作坊制的国际联合教学。
在基础能力构建、拓展能力提升、综合能力塑造三个阶段,针对进阶式的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开放教学平台,构建强化工程执业能力培养的\"2+2+l\"
层级式、特色化实践训练体系。从大一年度项目计划和专业导论课,到高年级设立创新研修课程、进阶式建筑师业务实践、项目化的毕业设计等\"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课程,搭建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零起点多层次全过程\"的项目学习链条。
(3)\"三个平台\"——整合体现\"两院一体化\"办学模式特色的教育资源平台 创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和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合一、院企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整合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代表的建筑设计机构为依托,学院博士生导师领衔的研究所和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共同组成的工程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由企业联合指导教师和院内具备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并引进国内外高端工程教育顾问,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设立海外学术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生国际化协会等交流平台,与国际名校互换交流、联合培养并实现学分互认;开展学术讲堂、教学观摩、学生教师出访、举办国际建筑教育与学术会议等多形式、多层面国际交流活动。
(4)\"四重保障\"——实施基于机制改革创新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举措 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实现师生积极性的\"双调动\"。建立以关键业绩指标为依据的教师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突出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绩效导向,将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教师年终绩效发放上,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奖励和倾斜力度,在业绩指标中,突出了对教学成果获奖、教材出版、教学研究立项、学生实践类训练指导等的奖励额度及范围,在年度教育优秀奖评选中优先考虑教学业绩突出的一线教师。
改革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办学条件的\"双投入\"。改革传统校企合作的\"松散型\"模式,与17家机构建设\"核心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长期规划和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合作企业每年以捐赠、专项奖学金和奖教金的形式,支持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投入330余万元,用于各种教学奖励和支持学生实践活动;设立在哈工大设计院的学院教师设计分院每年投入利润的10%用于补贴国际化联合办学支出。
改革学期制度,实现国际化办学的\"双协同\"。将传统二学期的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实现了与国外高校学期安排同步。国际化办学的内外协同,便于将国外专家学者\"请进来\",从制度上保障了与海外高水平学者共建的国际化特色课程的教学周期需要,同时也便于师生\"走出去\",参与海外高校举办的暑期设计工作坊等联合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改革遴选选拔制度,实现教学主体的\"双优化\"。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遴选和聘用制度。专业教师一律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教师引进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对拟聘人员的教育背景、学术经历和教学科研潜质等进行评价。近三年,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海外名校全职引进教授2人、副教授1人;引进合约教授10人,每年来院教学3个月以上;聘用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学校博士毕业生6人。
多措并举提升专业生源质量。每年派出院长、系主任、著名教授、教学名师等资深教师组成招生联络组,赴各地协助招生宣传和选拔工作。学院设立优秀生源奖励基金,对进入建筑学专业的优秀新生予以奖励。近五年,我院建筑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始终处于学校前三甲,每年的专业录取平均分要高于当地当年理工类重点分数线140-200分左右,更多优质生源的获取为卓越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成果辐射广泛,产生良好示范作用 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先后来学院学习交流成果经验,在教学中对成果的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设置等借鉴与应用;学院也派出教师指导和支持吉林建筑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学校的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培养等专业建设工作;2009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在哈工大建筑学院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对于教学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在全省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广泛推广。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于2010年在学院召开\"建筑师业务实践与毕业设计教学专题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36所建筑院校的百余名专业教师参加了会议;2011年主办\"传媒时代的建筑设计教学暨专题训练观摩——中英韩建筑设计教学国际论坛\",教改经验与成果得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广泛认同。
(2)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竞争优势明显 近五年,在国际、国内高水平设计竞赛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中,哈工大建筑学专业共获得奖项200余项,其中,在近三年专指委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中,连续在获奖等级和数量上全国位列第一;2012年在EVOLO国际摩天楼设计竞赛中,我院建筑学学生作品在来自95个国家的714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唯一的一等奖,首次突破欧美国家对此项世界顶尖竞赛大奖的垄断。
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外业界的广泛认可,在设计机
构等任职单位受到普遍好评,成为设计机构的中坚力量。
出国深造的毕业生被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录取。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尼达特拉尼、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终身教授康健等知名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培养的学生\"有着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创新能力\"、\"在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中展现了出色的实践能力,具备专业的合作和沟通技能。\"
(3)师资队伍成长迅速,教学资源高效拓展 围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师团队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30项,出版教材32本,发表教研论文80篇。教师队伍中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省优秀教师、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50多人次。聘请海内外合约教授、荣誉教授等17人,工程教育顾问24人,设计机构兼职导师77人,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外学术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教学平台和实践基地20余个。在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中,以同济大学王伯伟教授为组长的评估专家们对于哈工大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做出这样的评价:\"通过国际化的视野与战略,突破并转化地域劣势的制约;采取教研室与研究所双轨制的方式,实施能力互补的\"双师型\"团队平台建设;并将设计院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建立教学——研究互利共生的机制与平台。\"
(4)社会影响显著增强,专业声誉大幅提升 教学改革形成了系列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建筑界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在近几年的\"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院长系主任大会\"上,梅洪元、孙澄、周立军、邵郁教授等主要完成人先后受邀作主题发言,推介成果经验。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资源网络化,实现全社会共享。2013年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以优秀级通过,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学院师生在国内外设计竞赛中获奖、支持地方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校友事迹等多次被电视台、报刊等媒体采访报道,同时也获得了中国建筑设计集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提供的长期合作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哈工大几代建筑学人扎根北国,自强不息,秉承特色,不懈求索。经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必将再创佳绩、永续辉煌!
我们都喜欢把日子过成一首诗,温婉,雅致;也喜欢把生活雕琢成一朵花,灿烂,美丽。可是,前行的道路有时会曲折迂回,让心迷茫无措。生活的上空有时会飘来一场风雨,淋湿了原本热情洋溢的心。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到达想去的远方。可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也许生活会辜负你,但你不可以辜负生活。 匆匆忙忙地奔赴中,不仅要能在阳光下灿烂,也要能在风雨中奔跑!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前行中成就一个优秀的自己! 生命没有输赢,只有值不值得。坚持做对的事情,就是值得。不辜负岁月,不辜负梦想,就是生活最美的样子。 北大才女陈更曾说过:“即使能力有限,也要全力以赴,即使输了,也要比从前更强,我一直都在与自己比,我要把最美好的自己,留在这终于相逢的决赛赛场。” 她用坚韧和执着给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都无法预测未来的日子是阳光明媚,还是风雨如晦,但前行路上点点滴滴的收获和惊喜,都是此生的感动和珍藏。 有些风景,如果不站在高处,你永远欣赏不到它的美丽;脚下有路,如果不启程,你永远无法揭晓远方的神秘。 我们踮起脚尖,是想离太阳更近一点儿;我们努力奔跑,是想到达远方欣赏最美的风景。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没有伞的时候,学会为自己撑伞;没有靠山的时候,学会自己屹立成一座伟岸的山! 远方有多远?多久能达到?勇敢往前冲的人,全世界都会向他微笑。相信,只要启程,哪怕会走许多弯路,也会有到达的那一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