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老子》四章 练习题

《老子》四章 练习题

来源:智榕旅游
《老子》四章 练习题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1.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器(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2.企(踮起脚)者不立(不能久立),跨(阔步行走)者不行,自见(偏执己见)者不明,自是(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 ..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强劲奋进)者有志(意志)。...不失其所(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者久,死而不亡(不朽)者寿(长寿)。(第三十三章) ....4.其(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易持(持守),其未兆(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脆弱)易泮(同“判”,分离),其微(细微)易散(散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萌芽);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以……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以……为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二、语言理解与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以,有了它们(车子、器皿、房屋)给人带来便利,但恰恰依靠“无”才使它们发挥了作用。(要点:准确译出“有”与“无”的关系,不能译为无内容硬联系的并列句子)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要点:未有、未乱) 三、重点理解

1.选文第十一章是如何说明“有”和“无”的关系的?你如何看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文第十一章很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车”“器”“室”都有

空的那一面,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它们的作用。如果是实的,还有什么功用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认为“车”“器”“室”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车”“器”“室”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车”“器”“室”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2.《老子》一书,专讲“对待”之理,第二十四章与第三十三章谈到了如何“对待”别人与自己的问题。请概括作者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对待“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的关系上,作者更看重“自知”“自胜”,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胜之胜。

②在如何对待“自己”上,作者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坚持“自知”“自胜”,也就是说,人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不可急躁冒进、自我炫耀。 3.第六十四章中,“为”字出现频率较高。这些“为”包含着哪两种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种:做,做好。如“为之未有”。

第二种:强力地去做,即不顺应自然规律而硬做。如“为者败之”“是以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第六十四章中有“合抱之木……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海”,这两段话包含着怎样共同的自然之理?从同一自然之理出发,老子和荀子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人生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共同之理:任何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

(2)不同认识: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要对在这个过程中凡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同时,要尊重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过于人为干预,以强力为之。荀子则认为人们应该积极进取,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附:助读资源

1.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存世。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作者延读

易中天谈老子(节选)

《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记载在《老子》中,但确实能代表老子的思想。因为《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老子一再说,不要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所以,最弱小的,其实是最强大的;最坚强的,其实是最脆弱的。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软,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硬,死了以后。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因此,那些争先恐后的,没有一个不失败;那些巧取豪夺的,没有一个不输光;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才最安全,也才最丰富,简直就应有尽有。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他们不争,所以没人争得过他们,这就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一再说:弱一点好,软一点好,柔一点好,凡事往后靠一点好。韩非写过许多故事来说明老子的观点。其中有一个,讲的是楚庄王与孙叔敖的事。孙叔敖是帮助庄王成就霸业的功臣。但是这个功臣,为人处世却十分低调。孙叔敖临终时,把儿子叫到跟前说:老爸生前,多次谢绝了大王的封赏。我死之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加封,而你是谢绝不了的。这样吧,你就挑一块最差的。儿子果真按照他爸的嘱咐去做,结果怎么样呢?按照楚国的政策,功臣的封地,两代以后就要收回,只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延续了好几代。为什么?就因为他那块地太差了,鬼都不要。于是韩非说,这就是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啊!

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绝不是要你下死力,建得牢牢的,抱得死死的。事实上,你建得再牢,也能拔起;抱得再紧,也能挣脱。美国的世贸大楼建得牢不牢?牢。怎么样了呢?防不胜防嘛!所以,不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你真正要做的,是打消别人动摇、挣脱的念头,甚至根本就不会有这念头。没人想动摇,才叫“善建者不拔”;没人想挣脱,才叫“善抱者不脱”。

这就不折不扣地是“弱者生存”。有趣的是,老子的这一套,并非只有弱势群体才听得进,权势人物也受用的。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或一定就是强势。就算强势,他也是孤家寡人,哪里敌得上众人觊觎?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怎么用?装。《老子》书中,有一个词用得很频繁,这就是“若”。比方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个“若”,可以翻译为“就像”,也可以理解为“好像”,张舜徽先生则说“不外一个装字”。

除了“装”,还有“忍”。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冲上去的就死,

不敢冲上去的就活。注意,他在讲不要冲锋的时候,用的词是“敢”(勇)。显然,在他看来,不做也是需要勇气的,恐怕还更需要勇气。敢不,是很难的。

看来,《老子》这本书,真可谓“最抽象也最实用”。

附:积累卡片

1.通假字

词语 行 例句 曰余食赘行 解析 同“形”,东西 同“判”,分离 同“蔂”,土筐 泮 其脆易泮 累

2.古今异义

词语 不行 例句 跨者不行 ..起于累土 解析(古今义) 古义:走不远。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古义:做事。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古义:不能明察。 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 古义:接近(差不多)成功。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从事 民之从事 ..不明 自见者不明 ..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成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三十辐,共一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释义项(或用法) 动词,聚集 副词,共同、一道 副词,总共 动词,同“拱”,拱手 动词,环绕 共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子路共之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自见者不明 .明 自知者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4.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当其无,有车之用 .之 物或恶之 .民之从事 .复众人之所过 .

5.词类活用

词语 欲 寿

6.特殊句式

句式 判断句 例句 死而不亡者寿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状语后置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宾语前置句

自胜者强 自知者明 例句 是以圣人欲不欲 .死而不亡者寿 .动词,明察,看得清楚 形容词,聪明、圣明 前者,动词,彰明;后者,形容词,美好 释义项(或用法) 助词,的 代词,这些东西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 解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 名词作形容词,长寿 解析 无标志的判断句 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 正常语序为“于毫末生” 正常语序为“于累土起” 正常语序为“于足下始” 正常语序为“胜自” 正常语序为“知自” 第5课 五石之瓠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赠送)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种植)之成而实五石(能容得下五石......

的东西)。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把……做成)瓢,则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无所容(容得下它的东西)。非不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击破).....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同“皲”,皮肤冻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漂洗) ..

(同“纩”,丝绵絮) 为事(职业)。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

‘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卖)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带兵)。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割地)而封(封赏)之。能不龟手一.....(相同,一样)也,或(有人)以(凭借)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用绳结缀)以为大樽而浮乎(于,在)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也夫!” 二、语言理解与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生的确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要点:固、拙、大)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宋国有一个擅长配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要点:龟、定语后置句)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样是能够使手不冻裂的药物,有人凭借它得到封地,有人拥有它却摆脱不了漂洗丝絮的苦差,就因为对药方的使用不同。(要点:一、或、以) 三、重点理解

1.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各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说明庄子的理论是不会被众人认可接受的。

(2)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2.《五石之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任何事物都有其用处,要做到因物而用之,用物之大用。②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关键在于思维不要只停留在世俗的层面,必须要超越日常功利的层面。 附:助读资源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2.作者延读

思想美和文字美的结合

闻一多

有大智慧的人们都会认识道的存在,信仰道的实有。却不像庄子那样热忱地爱慕它。在这里,庄子是从哲学又跨进了一步,到了文学的封域。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然而现实究竟不容易抹杀,即使你说现实是幻觉,幻觉的存在也是一种存在。要调解这冲突,起码得承认现实是一种寄寓,或者像李白认定自己是“天上谪仙人”,现实的生活便成为他的流寓了。“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旧国旧都,望之怅然”,是人情之常,纵使故乡是在时间以前、空间以外的一个缥缈极了的“无何有之乡”,谁能不追忆、不怅望?何况羁旅中的生活又是那般龌龊、逼仄、孤凄、烦闷?“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他说“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蔓衍,所以穷年”,一种客中百无聊赖的情绪完全流露了。他这思念故乡的病意,根本是一种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并且因为他钟情之处,“大有径庭,不近人情”,太超忽,太神秘,广大无边,几乎令人捉摸不住,所以浪漫的态度中又充满了不可逼视的庄严。是诗便少不了那一个哀艳的“情”字。三百篇是劳人思妇的情;屈宋是仁人志士的情;庄子的情可难说了,只有超人才载得住他那种神圣的客愁。所以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

或许你要问,庄子的思致诚然是美,可是哪一种精深的思想不美呢?怎见得庄子便是文学?你说他的趣味分明是理智的冷艳多于情感的温馨,他的姿态也是瘦硬多于柔腻,那只算得思想的美,不是情绪的美。不错!不过你能为我指出思想与情绪的分界究竟在哪里吗?唐

子西在惠州给各种酒取名字,温和的叫作“养生主”,劲烈的叫作“齐物论”。他真是善于饮酒,又善于读庄子。《庄子》会使你陶醉,正因为那里边充满了和煦的、郁蒸的、焚灼的各种温度的情绪。向来一切伟大的文学和伟大的哲学是不分彼此的。你若看不出庄子的文学,只因他的神理太高,你骤然体验不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就下界的人们讲的,你若真是隶籍仙灵,何至有不胜寒的苦头?并且文学是要和哲学不分彼此,才庄严,才伟大。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只有浅薄的、庸琐的、渺小的文学,才专门注意花叶的美茂,而忘掉了那最原始、最宝贵的类似哲学的仁子。无论庄子的花叶已经够美茂的了,即令他没有发展到花叶,只他那简单的几颗仁子,给投在文学的园地上,便是莫大的贡献,无量的功德。(有删改)

附:积累卡片

1.通假字

词语 龟

2.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以盛水浆 .以 剖之以为瓢 .或以封 .

3.词类活用

词语 坚

4.特殊句式

句式 省略句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例句 剖之以为瓢 请买其方百金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解析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方”后面省略介词“以”,正常语序为“(以)百金买其方” “有……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 其坚不能自举也 .解析 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释义项(或用法) 介词,用 介词,把 介词,凭借 例句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世世以洴澼为事 解析 同“皲”,皮肤冻裂 同“纩”,丝绵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