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来源:智榕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姜恒.杨绍安 (西华师范大学,四JI1南充637002) 【摘 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吃饭f.-j题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 国.有13亿人口.粮食f.-j题始终是我国政府3--作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来,尽管粮食供求相对较为安全,但粮食生产又出现 了波动.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未来对粮食的需求,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并提出了 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粮食安全;土地管理;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6)07—0173—03 我国进入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不 仅要有基本的粮食供应保证.还要有粮食质量和供给效率的保 障 而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性威胁是存在的。因此,根据我国国 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粮食安全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员莱斯特.布朗博士曾经写了一篇耸人听闻的文章“下个世纪 谁来养活中国人?”。他断言.2o3O年。中国人口达到峰值时,要 进口的粮食大大超过世界粮食出口的总量.中国将使世界挨 饿 莱斯特・布朗的断言未免有些过分悲观。但是我们如果理性 地分析他的话也不无道理.至少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无疑是一 个忠告。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 和人民的安危.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对于确保我国新时期的经 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顺利实现我国的第三步战 二、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未来对粮食生产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在总体上经历了2O年的 增长后.1999年以来。开始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趋势,已由1998 年的5.12亿吨跌至20o3年的4.31亿吨.年人均占有量从414 公斤下降到20o3年的333公斤。由于粮食产量锐减.每年形成 O.25亿吨的缺E1。即使在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上 少有的大幅度增长,但基本上属于恢复性质的.粮食总产水平 也仅大体上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其中小麦和稻谷还不到2O 略发展目标.实现我国的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具有重大意义。 从新中国的历史上看.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7 次粮食波动。前3O年有2次。改革2O多年来有5次,其中3次 发生在2O世纪9o年代.最近一次发生在20o2年前后。7次粮 食供求波动中.1959年~1961年那次供给短缺被称为“三年自 然灾害”.发生了饿死人的现象.致使入们对粮食的供求波动十 分敏感。 从我国现实的国情看.我国人121多.主食粮食品种不能依 赖国际市场:我国可用于粮食生产所必备的耕地和水资源有 限.只能立足于有限的条件下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我国是经济 快速发展的大国.人民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消费要求是不断提 高的。 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来看.一方面.虽然由于我国工业结 世纪8O年代中期的水平 我国未来粮食消费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口 数量的增长.2004年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根据有关方面测 算。我国人口2010年接近14亿时,粮食总需求量为5.5亿吨; 2030年人口将达到16亿峰值时.粮食总需求为6.4亿吨左右。 另一方面是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居民的食物结构明显改善.消费粮食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 增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我国粮 食直接消费增长的同时.用于转化的饲料粮的数量越来越多。 另外。工业用粮,包括酿造、制药、米粉、味精和副食品加工等, 也将会增加粮食的消费量 构的调整、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以及城市化大量剩余劳动力的 出现.农村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的问题已成为过去。但 是.有世界人121近六分之一的我国农村人121的生活以及生产的 需要.无疑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巨大市场。然而,这一市场的形 三、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我国粮食生产近几年来渐呈波动趋势.究其主要原因在于 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种面积的减少 成与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有着内在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要走 的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工农业协调发展是必然的.而粮食的安 全.是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是造成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的主要 因素.占到粮食减产总量的71%。在我国播种面积有限的情况 下.有些地区缩减了粮食种植面积。甚至出现了一批“无粮乡”、 “无粮县”等.致使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呈逐年递减之势。1990 从当代国际关系来看.我国的粮食供求安全容易引起国际 上的关注.国外一些人也总喜欢利用我国粮食问题做文章。施 加各种政治压力。如: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高级研究 【收稿El期】2005—06—13 【作者简介】姜恒(1973-),男,山东临沂人,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杨绍安(1950一),男,四川巴中人,西华 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年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是1.13466亿公顷.而20o3年下降到9941 万公顷.短短l3年萎缩l2.4%,平均每年减少播种面积108万 公顷。尤其是1999年~20o3年之间的短短4年内,粮食播种面 积锐减了l 375万公顷 (二)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从1980 年~l995年的l5年中.我国的城市数量由223个增至640个. 此外,农业生产内部的一些因素.比如:农业内部结构调 整.耕种规模狭小,单产及复种指数低,自然灾害,退耕还林等, 也是造成我国近年来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 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切实采取措施,确保我国的 粮食安全,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非常重要 的。 (一)减少耕地流失。为粮食生产提供基本的前提 其中l0o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由l5个增至32个.50万~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由30个增至43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 等城市由70个增至192个.人口20万以下的小城市由108个 增至373个.建制镇从2 870个增至17 282个。从1980年~ 1996年我国市镇人口由20 171万人增加到35 950万人.年均 就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来看.防止耕地流失.保证足够的 耕地面积,强化以下两个方面是必要的,也是根本的。第一,制 定科学的城镇发展战略.节约耕地。我国曾结合国情选择“严格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 增长3.68%.这高于同时期全国人口平均增长1.35%的速度, 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十五”以来。我国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到20o3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2 376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4o.5%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水平一 发展战略.甚至这种观点还在延续 到1998年全国共有建制镇 19 216个,镇区的人口为1.7亿.平均每个小城镇不足l万人, 难以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吸纳更多的人口.出现了农民不愿 进入小城镇的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考虑到土地资 源的短缺,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来看.我国城市化应积极发展 大中城市,注意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改旧城建新城。改变城市 矮、空的现象,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因地 制宜、分门别类、合理有效地发展小城镇,不搞一刀切,该鼓励 的鼓励,该限制的限制。对受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强的.或者是各 种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或者是有产业支撑的等对人口有极 强吸引力的小城镇应鼓励加快发展。否则.应限制发展.以保护 粮田耕种为主。第二.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杜绝乱占耕 地。为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将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到国家 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加强保护、管理和利用.实施世界上最严 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实行耕地资源市场优化配置的基础上. 强化中央政府在耕地资源开发中的管理导向作用:规范地方政 府的行政行为,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依法.审 批,坚决制止乱批、乱占耕地,清理开发区建设用地.杜绝再次 出现“圈地运动”。此外.通过减少全国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来 节约土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占 用土地总量已达2.72亿亩,人均用地153平方米.如果我们按 规划将人均用地标准降到100平方米.可腾出9 500万亩。① (二)充分利用现有耕地。拓宽粮食生产的空间 第一,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的比较 收益,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 投入,在财政上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2004年中央 旦达到30%以上,就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据国家统计 局测算,在201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接近45%,2o20年 前后将超过5O%,2o50年前后将达到70%左右:那么到2010 年时.国内将1.06亿农村人El转移为城镇人口.而到2o50年 时。这一数字将达到5.5l亿人。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将不可避免。就我国城 镇建设用地来看,既有合理占用,也有盲目占用、占而不用、乱 占滥用等浪费现象。我国耕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但可耕地面积 只有1.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l4.2%.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 均水平的一半.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 地0.8亩的警界线。就在人均土地拥有量很少的情况下.城市 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据统计,在1986年~l995 年问,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 963万亩.比韩国的耕地总量 还多,平均每年占地近300万亩.相当于我国3个中等县的耕 地面积;1996年~20o3年,短短的7年时间。全国净减少耕地l 亿亩.平均每年减少l 30o多万亩。 尤其是城镇化建设中占用的优质耕地.其粮食单产是一般 耕地粮食单产的2倍~3倍左右。如:2003年下半年以来进行的 清理开发区工作表明,全国共有开发区6 015个.规划面积 3.5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省的面积.圈占的耕地中有4o% 多闲置。还有的地方政府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建设 大广场、大马路、高标准绿地及标志性建筑等 浪费了许多优质 高产粮田。我国现有近l6亿亩基本农田.是将来解决l6亿人 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2 626亿元.对粮食的恢复性增长起 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05年中央政府又承诺对“三农”的支出不 口吃饭问题的基本保障。这已触及粮食安全生产警界线所需的 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不能再减少了。 (三)比较收益差距的拉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比较收 益的驱使下,农民不愿种地。例如,我国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高产地区。近几年来.粮食总产量却 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耕地季节性抛荒。农民不愿种植双季稻而 改种单季稻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粮食自给有余转 入大量调入,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南粮北调”的局面.如今已演 变成“北粮南调”。第二,一般农区的农民在比较收益的驱使下 顾不上种地,他们或者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其他非农生产等。 如:安徽、四川、江西等民工劳务输出大省。耕地抛荒严重:即使 是耕种的田地,也由于投入不足、劳力匮乏、耕种技术落后等原 因导致产量下降 减少。第二,扩大耕种规模,提高种粮经济效益。我国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一家一户的经营,规模极为狭小人 均只有欧盟的1/40,是美国的1/400。它虽然曾推动了我国农业 的一次巨大飞跃,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改变这种耕作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种粮经济效益.增强 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必要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提高粮食复种指数。据估计,我国目前耕地复种指数在 1.55左右;而据研究,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潜力可达1.6~1.7到2030年我国的农作物复种指数可能提升到1.67。以我国东 部沿海地区为例,若全区的复种指数提高1个百分点就相当 于增加36万公顷的耕地面积。第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从粮 食单产水平变化来看。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平均每5年上一个台 阶,每5年单产增长10%左右。如果未来五年我国粮食平均亩 .. .①蔡建文:《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期,第i6o页。 17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产水平由于科技进步而达到310公斤.以20o3年粮食播种面 积计算.可增产粮食600亿斤,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积极 影响。 平分析,良种繁育、地膜覆盖等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就可以使 粮食单产增加1.5倍~3.5倍。2004年我国启动了小麦、水稻、玉 米、大豆等四大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重 点推广了50个新品种10项主推技术.核心示范区水稻单产提 (三)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 耕地质量对粮食产量起着直接的作用.但在经济的发展过 高10%.冬小麦单产提高15%。从世界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趋 程中。人们为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违背客观规律和可持续 发展 的战略,比如,许多乡镇企业和一些私营企业的“三废”基本上 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附近农田或河流、湖泊,农民在生产过 程中过量使用无机肥料、有机农药及不合理的灌溉等使得土壤 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盐渍化以及耕作方式的粗放型和掠夺 势春,无土栽培应用、生物遗传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太空射线 处理技术在作物种子改良上的实验、植物栽培大造环境技术的 推广、基因工程的发展等等.对粮食单产增加均具有无法估量 的前景。另外,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中低产田,也可以提高单产, 比如我国拥有大量的盐碱地、红壤地、干旱地、涝洼地等,针对 性的开发。由此导致了耕地资源的退化、质量下降,使得高产田 变为中产田。中产田变为低产田。这样.相同面积的耕地所能提 不同类型土地的具体特点.运用相应的科技成果,将可以改造 出一大批中 、高产粮田。 供的粮食产量必然减少。因此。加强对一些乡镇企业和私营企 业的管理,提高治污力度,改变农业耕作方式,植树造林种草, 此外,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的 方针.从国际市场适当进口粮食以保障我国粮食供求平衡。根 据公认的粮食安全指标.粮食进口依存度低于5%表明该国实 现了粮食自给.进口依存度低于10%.表明该国粮食供求处于 安全状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保持粮食95%自给率是底 线.就是说.把粮食进口限制在粮食总需求量的4%~8%,是必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以加固农业自然资源基础.提高 耕地质量.增加粮食生产能力。 (四l保护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生产能力 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 的70%左右。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 改善生产条件和运输条件.加快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步伐,是必 要的。在这方面,国家从1983年开始投资建立商品粮基地县: 2O04年开始启动了两大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南水北 调”工程.这些措施将大大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粮 食主产区也要通过结构调整,向粮食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要的.它可以保障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同时,也是可行的。它不 会导致过分地依赖进口.而从另一方面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造 成威胁 【参考文献】 『l1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口 .中国青年报,2005-03---06. 『21柯柄生.工业反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J1.时事报告,2005,(2). 『31陈晓华.细解“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J1.时事报告,2005,(2). f41韩长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J1.求是,2004,(22). 实现由一般的产品向优质和加工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提供初 级产品向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转变.逐步建立起以粮食为基础 的高效经济体系 『51王春华,唐任伍,赵春学.实施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一种解释m.社 会科学期刊.2004,(3). 『61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课题组.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J1.中国经贸导刊,2004,(2). (五)依靠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还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 的发展。邓小平曾经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 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②按照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水 (责任编辑:×校对:G) (上接第134页)碍和干扰正常的招投标活动,因此,对招投标 门和单位不能强制委托招标 (四l积极发展网上招投标的监督管理 进行行业管理有利于理顺招投标管理体制.对促进招投标工作 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招投标行业协会.把政府的一部分本应属于协会的职 能.归还与协会。积极进行协会的组织建设,合理划分职能,树 网上招投标就是利用网络实现招投标.即招标信息的发布 (跟踪)、对业主和承包方资质的审查、标书的发售以及开标、评 标、签订合同等都在网上进行。这对克服现在招投标中存在的 地方保护主义、信息发布不充分、招投标成本过高将起到明显 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的高效体制。 (三)培育和规范招标代理机构 发达的招标代理组织是招投标市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招标代理机构须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法人组织, 对其应当尽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严格资 质管理,引导和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招标代理事业快速发展。但 同时.为防止招标代理机构过多、过滥,建立竞争有序、运作规 范的招标代理市场机制.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门槛”.坚持必 的作用。同时,利用网络可以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效率。在 网络招标中.实现了政府对招投标管理的自动化、系统化和网 络化.政府可利用严密的系统对招投标进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 理.这无疑有利于政府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和宏观调控的力 度 【参考文献】 【1】刘晓梅.招投标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需的资质标准.防止一哄而起、良莠混杂;另一方面要有重点地 扶植培养一定数量的“优质”招标代理机构.让其起示范和导向 作用 还要注意保护具备法定条件的项目法人的自行招标权 利.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对具备自行招标条件的、任何部 f2】杨宏斌,谭瑞红.招投标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钟复台.企业招投标操作规范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翟鸿祥.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校对:R)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 1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