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奢摩他”、“三摩地”、“毗婆舍那”是什么意思?
在梵语中有七个名词皆被汉译为“定”,他们之间有细微的不同,但传统汉传佛教世界较不重视。这七个名词分别为三摩地(samadhia)、三摩鉢底(Samapati)、三摩呬多(Sanmanita)、驮那演那(Dhyāna,⼜译为禅那)、奢摩他(Samatha)、现法安乐(Dadharma-sukhavihra)、质多医迦阿羯罗多(Citta-eka-agrat)等。
印度佛教认为,只要⼼不散乱,制⼼⼀处,都可以称为三昧。在⼀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别重视智慧与定⼒同等重要的⾊界四种禅定境界,⼜称禅那。三昧
主条⽬:三昧
三昧(samadhi),或称三摩地,意为等持,只要⼼不散乱,专注于所缘境,皆可称为三摩地。
三摩鉢底(Samapati),意为等⾄,指⼼⾄平和之境,范围较三摩地为⼴,包含⼀切有⼼定、⽆⼼定、甚⾄⽚刻的定⼼。三摩半那(samapduua)则指已⼊定中。
三摩呬多(Sanmanita),意为等引,指摄⼼⾄于安定平和之境。禅那
主条⽬:禅那
禅那(Dhyāna),与三昧(samadhia,⼜译为定)基本上可视为同义词。两者的分别在于,禅那的范围窄⽽定的范围宽。禅那专指⾊界以上的四种禅境界,⽽欲界诸定因智慧狭⼩,不能称为禅。因为佛陀与其弟⼦多以第四禅定⼒证⼊涅盘,所以第四禅⼜称根本定〈dhyana-maula〉。
奢摩他(samatha,⼜译为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意思是⽌、寂静、能灭等。⽌息⼀切杂念、⽌息诸根恶不善法,所以能够熄灭⼀切散乱烦恼。
质多医迦阿羯罗多〈citta-eka-agrat〉,意为善⼼⼀境性。
以四禅为基础,远离妄想,⾝⼼寂灭,安住在现前的法乐之中,就是现法安乐〈dadharma-sukhavihra〉,或称现法乐住(drsta-dharma-sukha-vihara)。禅定的层次
主条⽬:四禅⼋定
欲界禅定:凡夫、外道和⼩乘共修之禅粗⼼住细⼼住欲界定
未到地定(未来禅)⾊界禅定:
初禅(⼜名:离⽣喜乐定)第⼆禅第三禅第四禅
⽆⾊界禅定空⽆边处定识⽆边处定⽆所有处定⾮想⾮⾮想处定
灭尽定(⼜名灭受想定,需先断三?结,不共外道、凡夫)舍第七识的受、想⼼所(末那识)舍第六识(意识)
可证得阿罗汉果(已证初果,且⾄少证初禅)禅定的种类
法华⽞义卷四上记载禅可以分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世间禅:凡夫禅、外道禅。
根本味禅:⼗⼆门禅,合四禅、四⽆量⼼、四⽆⾊定为⼗⼆门禅。根本净禅:三品、六妙法门、⼗六特胜、通明禅。
出世间禅:⼩乘禅、⼤乘禅、⾦刚乘禅、最上乘禅(祖师禅)(如来清净禅)、如来禅。观禅:有五停⼼观、九想观(不净观)、四念处、⼋背舍、⼗遍处等观修的禅法。
炼禅:依“九次第定”的顺序练习,由⼊初禅开始,次第⼊⼆、三、四禅、四⽆⾊定,乃⾄灭尽定。
薰禅:即“狮⼦奋迅三昧”。从初禅⾄灭尽定后,再从最后起,回⼊四空、四禅、初禅,犹如狮⼦不但能奋迅⽽去,也能奋迅⽽归,进退⾃在。
修禅:即“超越三昧”。从初禅⾄灭尽定,由灭尽定还⼊初禅,再⼊灭尽定,再还⼊⼆禅、三禅等等。⼊这⼀三昧,定⼒、观⼒更为明利,能随意超越远近,出⼊⾃在。
出世间上上禅:即九种⼤禅。
⼀切禅:能得⾃化化他⼀切之功德,故名为⼀切。
⾃性禅:所修之禅,观⼼之实相,于外不求,故名为⾃性。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故名为难。
⼀切门禅:⼀切之禅定,皆由此门出,故名为⼀切门。善⼈禅:⼤善根之众⽣所共修,故名为善⼈。
⼀切⾏禅:⼤乘⼀切之⾏法⽆不含摄,故名为⼀切⾏。除烦恼禅:除灭众⽣之苦恼,故名为除烦。
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悉得⼆世之乐,故名为此世他世乐禅。
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菩提之净报,故名为清净,但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重⽈净,称为清净净禅。其他
⾮世间⾮出世间禅:
中国禅宗所说禅的意义就是在⼼得决定中产⽣⽆上的智慧,以⽆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定。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住⽆染的活⽤是禅,⼼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如。对外,⾯对五欲六尘、世间⽣死诸相能不动⼼,就是禅;对内,⼼⾥⾯了⽆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对上根利智者⽽⾔,禅定并⽆⼀定之形式。所谓:“⾏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 “⼀念清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修修,⾏⽆⾏⾏,修⼀切善⽽不执著所修之善,断⼀切恶且故不为⼀切恶所缚,当下这念⼼便是归于中道。
《⼼经》:“⾏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切苦厄”。所谓“⾏深”,就是禅定、深定。观⾃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我”的时候,⼀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智慧⽽证得⼤⾃在成就。
禅定与禅宗
⼀般调养⾝⼼为主的数息禅坐、安般禅定并不等于禅宗,因为禅宗虽然也⿎励参禅、或修打坐禅定,以先期调适⾝⼼,但是更重视般若智慧的开悟,并且明⽩的说世间禅定并不能让⼈解脱⽣死的烦恼。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者。世间定,亦即四禅⼋定,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畜⽣道众⽣都可能达到的境界。已能进⼊四禅⼋定的众⽣,经由修学可能会得到⼀些神奇的能⼒,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暂时⽌息⾝处欲界的痛苦。但是⼀旦离开定境,定⼒散失,很快⼜会被世间烦恼所侵袭。因此佛教并不专注于世间禅定的修练,⽽是将世间禅定当成追求解脱的辅助⽅法之⼀,⽬的在于追求能究竟解脱⼀切世间烦恼的出世间定:“解脱⽆明与⽆始⽆明烦恼”。
六祖⼤师指导别⼈时曾说:"指授即⽆,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禅宗⽬的不是禅定。如枯⽊⼀般的枯⼼静坐乃⾄灭尽定,禅宗都不给予肯定。古训"死⽔不养蛟龙"者是。
观(巴利语:Vipassanā ,梵语:vipasyanā),⼜译为内观,⾳译为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术语,意为以智慧来观察,是修⾏禅那的两种⽅法之⼀,也是三⽆漏学之中的慧学
毗钵舍那(梵⽂:Vipassanā)被翻译为英语:insight(意为洞识),因为英⽂前缀字 in- 有向内的意思,sight是观看,因此中⽂⼜译作内观,字⾯上的意义是往“内”去“观”察⾝⼼的实相。但是英⽂前缀字 in- 其实是有点误导,因为梵⽂字⾯意思中,并没有向内看的意思。毗钵舍那(梵⽂:Vipassanā)由梵⽂前缀字 vi- 与观看的动词字根 pa?组成。印度-雅利安语⽀的 vi-,类似于拉丁⽂前缀字 dis-,有远离或朝向的意思,也有遍及、各种类,或意图的意思。因此,在字⾯上,毗钵舍那可以译为“⽤如此的⽅式去看”、“由此看”、“专注深⼊的观看”、“周遍观看”等。
内观是修⾏禅那的两种途径之⼀。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七道品之⼀),从“⾝体”“感受”“⼼”和 “法”(⼼所包含之物)四个⾯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在实际经验(⽽⾮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上,体验到“⾃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成的现象,其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常)、不满⾜的状态(苦)和⽆法⾃主(⽆我)。
以这个对实相的了知,“⼼”将逐渐停⽌造作“贪、瞋、痴”(三毒)的习性反应。三毒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解脱痛苦的根本⽅法,唯有根除内⼼的贪瞋痴。
在佛教的修⾏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前两学分别是戒学(道德⽣活之准则)、和定学(专注⼒的培养)。慧的⾳译为般若,是对实相的正确了解,事实上,内观修习的每个阶段,就是以获得更深湛的智慧做为⾥程碑(见⼗六观智),更深的智慧,能灭除更幽微的烦恼,从这个意义⽽⾔,佛教修⾏可以视为⾃我净化的过程(七清净),其最终⽬标是完全的净化,从所有的痛苦、感官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即所谓的涅槃。内观之修习⽅法
内观是⼀个⾮常单纯、合乎逻辑的修⾏⽅法,借由⽆选择性的“观察”,直接体验⾝⼼之中的实相,其中,没有信仰或想像的成
份。完整内观修⾏必需包含三个部份:五戒(sila),戒除杀、盗、邪淫、妄语和烟酒毒品,以便使“⼼”到基本的平静,进⾏第⼆部份,定训练⼼的专注:使⼼可以稳定持续地专注在某个对象(所缘或业处),经过适当的训练,获得某个程度的专注⼒之后,就可以进⾏慧的开发:以⾼度敏锐的⼼⼒,不带价值判断地(⽆分别),客观地观察⾝⼼,去穿透事物的表相,获得真正的智慧(修慧),这个建构在实际体验的智慧,其威⼒远超过信仰和理智层⾯的理解,能够扭转错误的⾏为模式,化解掉潜藏在内⼼的压⼒、不安、恐惧等等根深蒂固的情结。
换个话说,内观就是透过实际的体验,去了知“⾝”和“⼼”具有“⽆常”、“苦”(不满⾜)和“⽆我” (⽆⾃主性)的真相。要彻底明了⽆常、苦、⽆我的道理,不是经由信仰上的接受、或是理智上的了解,只有从实际的层⾯去观察看看,在这个“⾝”和“⼼”之中,有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三昧,即是“⼼⼀境性”,精神集中,专注⼀境⽽不移动。分类
佛教将禅定分为⼋个层次,包括四种⾊界禅那和四⽆⾊定。这些定境是越往⾼处越寂静殊胜的。在⾼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禅那与三昧
禅那与三昧是极为相近的,⼏乎可视为同义词。但是三昧的范围较⼤,⼀切⼼不散乱的状态都可以统称为三昧,但是禅那专指四禅以上的境界。⾊界禅定初禅第⼆禅第三禅第四禅四⽆⾊定空⽆边处定识⽆边处定⽆所有处定⾮想⾮⾮想处定奢摩它与三昧
奢摩他是修⾏禅那的两种⽅法之⼀,重视⼼的平静与相续不动,以三昧成就为其⽬标。在定义上,它与三昧也⼏乎是相同的,只是三昧可以指任何⼀种⼼境相续不动的状况,⽽奢摩它的定义较为狭义,只能⽤于修⾏禅那之上。
奢摩他(巴利⽂:Samatha,梵⽂:Samatha,shamatha,威利:zhi gnas,shyiné),⼜译为奢摩它、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佛教术语,意译为禅定、定禅、⽌禅、寂⽌禅、⽌、定或是等持,是以专注的⼒量,安定⾝⼼,以求进⼊三昧的修⾏⽅法。
奢摩他是修⾏禅那的两种⽅法之⼀,与内观禅合称为⽌观。《菩提道次第⼴论》有很长的⼀章专门论述“奢摩他”。
奢摩他的意思是⽌、寂静、能灭等。⽌息⼀切杂念、⽌息诸根恶不善法,所以能够熄灭⼀切散乱烦恼,达到⾝与⼼的轻安(⾝⼼轻安)。
奢摩它能达到⾝与⼼的轻安。它的功能则是将⼼与⼼所聚集在⼀起,⽌息杂念,以进⼊定境,发起智慧。
它跟三摩地的差别在于,三摩地是⼴义的泛指⼀切达到⼼念不动的境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禅那的⼀种修⾏⽅法。
毗婆舍那与奢摩他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法门,汉传佛教中,称呼他们⼆者为⽌观。《瑜伽师地论》以九住⼼来说明奢摩他修⾏的过程。
奢摩他VS毗婆舍那
“⽌”即指精神统⼀⽽达⽆念⽆想的寂静状态,“观”指以智慧思惟观察某⼀特定的理趣或事物。在戒定慧三学之中, “⽌”属于定学的领域,“观”则为慧学所概括。三界的⽌观⽐重各有不同。⾊界四禅定是“观”慧胜,⽆⾊界四⽆⾊定以“⽌”为胜,欲界定则唯有“观”⽽⽆ “⽌”。总⽽⾔之,在欲界、⾊界、⽆⾊界之三界中,层次愈⾼,“观”的⽐重愈少,⽽“⽌”则逐渐加强,⾄⽆⾊界最上的⾮想⾮⾮想处定或灭尽定时,完全没有 “观”(慧)的作⽤,⽽成⽆念⽆想的状态。在各级禅定之中,第四禅⽌观均等。佛即在⽌观均等的状态中,进⼊其成道或⼊灭的境界。三摩地VS三摩钵底
有关三摩地(即等持)与三摩钵底的差别,《⼤毗婆沙论》卷⼀六⼆曾列举数说(⼤正27·821c): “有说等持⼀物为体,等⾄五蕴为体。有说等持⼀刹那,等⾄相续。有说诸等持即等⾄,有等⾄⾮等持,谓⽆想等⾄、灭尽等⾄。有说亦有等持⾮等
⾄,谓不定⼼相应等持。由此应作四句,有等⾄⾮等持,谓⼆⽆⼼定。有等持⾮等⾄,谓不定⼼相应等持。有等⾄亦等持,谓⼀切有⼼定。有⾮等⾄亦⾮等持,谓除前相。”
依《俱舍论光记》所载,三摩地通定散、通三性,唯有⼼平等,持⼼趣向于境;三摩钵底通有⼼定、⽆⼼定,唯在定不通于散。此外,《瑜伽师地论》卷⼗⼀(⼤正30·329a):“等⾄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胜处三摩钵底、⼗遍处三摩钵底、四⽆⾊三摩钵底、⽆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瑜伽论略纂》卷五释云(⼤正43·67a):“三摩钵底通⽬⼀切有⼼⽆⼼,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
三摩钵底的种类,若⼴说⼤乘藏所⽴有五百种,⼩乘所⽴有六⼗七种,⽽在陈译《摄⼤乘论释》卷⼗⼀中则仅略举境、众类、对治、随⽤、随引及由事等六种体类差别。《⼗地经论》卷五所载(⼤正26·158b):“三摩跋提者,五神通。”即约等⾄之⽤⽽释。
奢摩他VS三摩地
此外,⼀般常将“⽌”与“定”(即三摩地)视为同⼀者,然若据《瑜伽论略纂》卷五所说,则两者仍有其相异之处,即三摩地通于定、散,复通于染、净。奢摩他仅于定位中有,⽽于散⼼中则⽆;仅于净位中有,⽽于不净中则⽆;仅于“有⼼位”中有,⽽于“⽆⼼位”中则⽆。⼜通常将⽌、观⼆者并称为⽌观,谓摄持⼼念,归⽌⼀处,以防⽌神识飞扬散动,并遮⽌邪念妄想之⽣起,此称为⽌;若能进⼀步开启正智以观照诸法,则称为观。故知虽将⼆者并举为⼀词,然相形之下,前者(⽌)之意义偏向消极性、防遮性,后者(观)则具积极性、建设性之意义。
定的种类,定在《光记》中举有三名。详细⼀点,即有七种名:
1、三摩地(等持):是持⼼识于平等,⽽转于⼀境之意。(或简写为三昧,或三摩提,普受通⽤)。
2、驮那演那:即(禅那,译为静虑)略称为禅,禅定,坐禅等禅。均基于此⽽来。总于⾊界定⽽名(旧译思惟修)。3、三摩钵底(等⾄),依定⼒将⾝⼼⾄于平安之等,是专注之意很强(下⾯⼋等⾄,乃据此⽽得名)。4、三摩四多(等引)。等,指⾝⼼的平等安静的状态,是引发此状态之谓。5、奢摩他(⽌),指⼼寂⽌于⼀处的状态。
6、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境性),将⼼⽌于⼀境的状态,是定的⾃性。7、现法乐住,对于四禅的根本定⽽名,谓住于现前的法乐,是依果⽽附名者。
(以上内容根据⽹络整理)
2,“观”和“照”的区别?(未完待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