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伦理的当代价值
种孙锋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 丽江 674100)
摘要: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弘扬。禅宗作为佛教与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对唐代以降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为禅宗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能够发挥诸如平衡身心,促成诚信意识,加强责任与义务教育以及更高层次的投身于慈善福利事业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禅宗;伦理;道德
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弘扬。禅宗作为佛教与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本身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唐代以降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佛教信徒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创造了基本条件。禅宗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提供积极的资源,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我国佛教转换自身的功能提供了契机。具体的说,本文以为禅宗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能够发挥诸如平衡身心,促成诚信意识,加强责任与义务教育以及更高层次的投身于慈善福利事业等方面的作用。
一、平衡身心。一直以来,人们大概普遍认为保持健康要遵循三大法则,那就是营养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如今,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紧张,我们的健康除了关涉前面提到的三大要素,还要再加上第四个方面——健全心态。心身本来就是一体两面而交相影响的。然而,人们在过去更多的似乎只是关注疾病的防治,疾病会使人内心痛苦,然而不健全的的心理也常常会引发身体的疾病。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当中
的人们,行为机械,交往频繁,竞争激烈,压力较大,很容易积劳成疾。所以,有人说当今社会中人与人的较量是体质与体质的抗衡而非智力与智力之间的对比。这一说法虽不免偏颇,但确实反映了如今社会对人们的心理与体质的要求更高这一事实,只有体质强硬和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这里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因它时常也会反作用于人的身体,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增强我们的心理素质、开拓胸次、提升境界、完善人格,从而使我们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其中,研读与融摄经典是便捷涂辙。禅宗在调节平衡人的身心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所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禅宗热”现象在中国或者中华文化圈经久不衰,人们企图通过古老的中国禅宗智慧化解他们所遭受的精神困扰。那么,禅宗对人的身心究竟有着怎样的效用呢 ?
从某个方面可以说,人生的一般苦难源于人的过多欲望。本来人就只有几尺身躯,拳大胃口,他的生存需求是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几口食量,几方住宅就足以使人颐养千年了。可是,人常常被莫名的盲目的欲望所驱使,过分追求,奢侈享受,既浪费资源,又损伤身心。但人从往往不会想到自己本身就是苦难的一个根源,而是一味责怪社会和他人。禅宗以其简易的教义和修行教导我们,人生的解脱之道在于让自己的意欲自然流动,不必刻意克制也不可故意放纵,要“于念而离念”,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理念所显示出来的积极意义在于:人的理性会得到张扬,意志会得到加强,心理素质也就相应会得到提升,身心因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二、诚信意识。佛教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不妄语”要求人们诚实守信,关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慧能还提出“十善十恶”:“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十善就是信徒应该坚守的十种美德,具体体现在身、口、意三方面:身业有三,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有四,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有三,即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贯穿于五戒或十善之中的“不妄语”一条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要求人们真诚待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进一步,则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切实践行大乘佛教“自觉觉他”的根本教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融洽友善关系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诚信的缺失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冷酷与无情。所以,在这一点上,佛教的诚信意识值得我们借鉴。
三、责任义务。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两千多年以来,儒家竭力倡导的“孝悌也,其为仁之本也”的理念,其实就是告知人们社会和谐始于家庭的和谐。社会成员要担负起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当今社会,物质文化日益繁荣,精神生活则相对滞后,所以,提倡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就显得尤为及时与必要。
佛教五戒及禅宗十善当中的“不邪淫”,即要求人们性行为的纯洁性。“不邪淫”首先是洁身自好,其次是对配偶的尊重,更是对家庭社会负责的体现。
另外,慧能调和了天国与世间的矛盾,主张在家行孝与修佛可以并行不悖。这一理念显示出来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一方面,信徒奉行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可以取妻生子,参与社会活动,过普通凡人的生活,从而在某种角度看似乎是认同了世俗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另一方面,从表面上看,信徒如常人一样,担水砍柴,侍奉君父,但他却可以幻想着自己生活在“极乐世界”,在内心深出得到“佛”给予的安慰。
四、慈善福利。公平正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日渐拉大,这对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近年以来,每当社会出现地震、洪水等重大灾变时,或在资助贫困地区,帮助失学儿童,关心残疾人等方面,总是会出现佛教界高僧大德的身影。慧能开创的禅宗原本并不提倡为社会捐献物资钱财,以为这种做法只是在“积福”,对佛教修行并无多少助益。如今,禅宗发展到积极投身服务于社会建设的程度,这可能超乎慧能当时的预见。但是,这也是禅宗顺应时代要求做出的明智之举,相信以后禅宗以至于佛教或者其他宗教都能朝入世的方向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漫长曲折的过程,社会意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十分重要。禅宗伦理作为一种宗教伦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具有诸如平衡身心,促成诚信意识,加强责任与义务教育以及更高层次的投身于慈善福利事业等等,包涵着一些有利于现代化和谐社会建设的合理因素,对此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
参考文献:
[1]董群.《禅宗的道德关系论》[J]. 载《伦理研究》,1999年12月.
[2]王月清.《作为思想历史文化的南宗禅——<惠能评传)评说》[J].载《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2期.
[3] 单纯.《禅宗的佛性论及其意义》[J].载《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
[4] 姚卫群.《<坛经>与般若思想》[J].载《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4期.
[5] 王宇飞.《佛教伦理道德的形成及中国化演变之路》[J].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