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探究类题型剖析
探究类就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分析研究,有所发现、创新的题型。
1.探究类试题的特点
(1)宏观层面设题,微观层面作答。
从文本宏观层面设计探究类题目,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类题目客观上要求从文本微观层面作答,要求我们立足文本,吃透文本,从文本中找寻证明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和依据。
(2)紧扣文本特点设题,吃透文本写作技巧作答。
关注不同类型文本的写作特点,由形式层面切入文本内容层面,深刻挖掘文本的内蕴,是探究类题目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
(3)多角度评议中设题,立足文本原点作答。
一般是开放型的题目,只要根据文本结合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探究类试题的规范答案——小论文的构思与设计
组织探究类试题规范答案的关键是依据题目的意图,构思、设计、创作出一篇“小论文”。“小论文”的构思思路:提出观点 论据采集 精要分析
其中“论据采集”中的“论据”应该主要来自文本中与探究类试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精要分析时,应该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文本主旨与意图、自我对多元解读的评判等连缀起来,形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小文章。
答题策略
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的技巧和思路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文本。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
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
2.顺藤摸瓜,由外到内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涵的心理的“瓜”。
一般来说,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如果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往往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
另外,我们还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3.深入慎出,融入自我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进行适当的个人解读。这是从文本中得出的个人的理解,但也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运用自己的知识积淀进行论证便可以了。解答时,要特别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的解答技巧
1.整体感知文本信息,从解读文章主旨中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通读全文,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含有作者感情倾向的
语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去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2.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创作意图
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文后注释(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辅助自己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时代背景等都是探讨创作意图需要考虑的。
三、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解答技巧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例如,就一篇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可以赏析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的炼字、选句、修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赏析结构方面的特色,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伏笔铺垫等方面的匠心;可以赏析表现技法,体会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的作用。好的切入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3.紧扣文本,创新有度
“紧扣文本”是指根据不同文本,进行不同的创意解读。如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
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
“创新有度”一是指创意解读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创意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精巧、完整。
另外还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具体可尝试按“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步骤进行。
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拓展延伸】
如何分析、评价散文探究题
1.评价要紧扣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笔墨集中,主旨明确。如果有问到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一般情况下应同意作者的看法,不要偏激,不要唱反调,不要“剑走偏锋”。
2.评价要结合所举的例子。举例是为评价服务的,把例子与原文作者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评价联系起来,用这个例子说明自己有着与原文作者相类似的体验,因此赞同原文作者的观点。
3.评价要有自己的看法。当试题问到“你的评价”“你的理解”“对你的启发”等等时,需要阐发属于自己的看法,不能仅仅是抄袭拼凑原文的语句。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联系例子阐发与原文作者相类似的体验,或者是指出原文观点的意义(好处)所在,或者是分析原文的观点包含了哪几个方面并对此表示肯定,等等。
考场锦囊
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解答探究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地联想,选择那些与文本关系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查视点。
2.答案简明而规范
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或分条作答。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
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典型例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位老者和他的歌
(西班牙)巴罗哈·内西
清晨,当公鸡雄赳赳地引颈长鸣,当云雀从播了种的大地上凌空飞去时,我,从他家出来,外衣搭在肩上,毫无目的地,沿着大路向前走去。
日日夜夜,顶着如火的骄阳,冒着凛冽的寒风,我漫无目的地继续走我的路。有些时候,一些主观臆想出来的危险使我心惊胆战,而另外一些时候,我却又能冷静地面对眼前现实存在的危险。
为了排遣寂寞,我边走边唱。随着映入眼帘的景致,我一会儿唱起欢快的歌,一会儿又唱起忧郁的歌,或者吹起口哨,或者轻声低吟。
有时候,走到一扇窗门前,我便故意扬扬自得地高声唱起来,或者故意喊起来,希望别人能听见我的声音。
“会有一些窗户打开,并且还将会露出一张张欢悦洋溢的笑脸。”我这样想着。
然而,没有。没有一扇窗户打开,没有一个人走出来。我天真地继续唱着歌。可是,
这儿,那儿,都露出了一张张凶恶的面孔,一双双敌视的眼睛,瘦骨似柴的手中握着棍棒,他们戒备着。
“也许我冒犯了他们。”我想,“这些人并不想对我怎么样。”外衣搭在肩上,我继续毫无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漫步向前走去……
许久以来,猫头鹰凄凉的叫声,狼的嗥叫声,还有这种孤独感,使我痛苦,使我不安。
因此,我想到都市去。但是当我正要进城门时,他们把我拦住了。他们同我讲条件,说是只要我把比生活本身更美丽的梦留在门口,他们就放我进去。
“不,不。”我低声咕哝道,“我情愿回到我原来的路上去。”外衣搭在肩上,我毫无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信步继续走我的路。田野里的聒噪声,溪水中的哗哗声,还有乌鸦那不祥的叫声,不禁使我瑟瑟发抖。
后来,他们终于无条件放我进去了。然而当我置身于城市中,我却感到气闷、窒息,我透不过气来。我重又回到原野上……
今天,一位同事对我说:
“你就在这儿休息吧。你为什么不生活在人们中间呢?在现实中,有风平浪静的沙渚,你可以找到一些地方,那里人与人之间不会是这般凶恶,这般充满威胁。”
“朋友,”我回答说,“我是一个行者,一个到处漂泊、从不在哪儿扎下根来的人。我是风中的一分子,海中的一滴水。”
如今,我就像一个攀登者,攀上顶峰后,往身后一看,才发现原来自己走了这么多冤枉路。可是,最终还是到达了目的地。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变化无穷,它一直在寻找人生永恒的答案。我已经在生活中找到了我的位置。
如今,孤独不再使我悲伤,田野里悲凉的瑟瑟声,乌鸦凄苦的叫声也不再使我心惊胆战。如今,我认识了树木,夜莺在它的枝头上唱歌;我认识了星星,夜色中,它神秘地眯着眼睛。我发现了无情时光的温柔,我赞美静谧的黄昏。晚霞中,一缕轻烟升起在地平线上。
就这样,外衣搭在肩上,我继续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沿着这条我从未选择过的路,向前走去。
如果命运之神想切断这条路,那就随它去好了。至于我,即使能够抗议,我也不会抗议……
1.本文四处使用“毫(漫)无目的地”,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强调生活没有方向的茫然、孤独和痛苦;
②点出心惊胆战的原因;
③与“我”重回原野后的感受形成对照。
2.联系上下文,指出“我重又回到原野上”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带着比生活更美好的梦进入城市;
②城市使人感到气闷与窒息;
③对比中重新认识了原野。
3.你认为“我”在生活中找到的“位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不断追寻人生方向的群体中的一员。
4.针对画线部分的内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景物的人格化描写(或拟人手法),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②象征“我”对人生的另一种认识;
③与上文形成对照,突出“我”内心世界的变化。
5.联系全文,探究文末“即使能够抗议,我也不会抗议”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生活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已经有了前进的方向;
②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和波折后走向成熟;
③认识到真正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你的对应树
刘心武
一位白手起家的实业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亲近一株板根如墙气根蓊翳的巨榕。我看过他从各种角度拍回来的巨榕照片,问过他:你是否以它励志,或展望自己的企业?他坦言有那样的心思,但不是全部,他说观望抚摩那株巨榕时,意识的核心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我告诉他,那是因为他和那株巨榕之间,有一种生命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中国姑娘棠棠在法国巴黎留学,那里丰富的艺术宝藏令她陶醉,而孤独感却不时旋生。有一天她在巴黎左岸卢森堡公园里发现了一株中国海棠树,并且确证那里面只有那么一株海棠树。于是她觉得自己和那株海棠树之间有一种互相慰藉的对应关系。她画了很多幅那株海棠树的写生画,把它一年四季阴晴雨雪的表情都记录下来,她将其中一幅雪中枯枝的
油画送给我时说:这是我去年冬天在卢森堡公园的留影。
人与树的对应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我20多年前写过一篇《第八棵馒头柳》。写一位妇女常常会朝楼窗下人行道的第八棵馒头柳下凝望,因为她知道离家或归家的亲人,一定会经过那第八棵馒头柳,她在离别后或等归时期待从那棵馒头柳下的亲人身影里,默默咀嚼浓酽的心灵之蜜。馒头柳并非她的自喻、代码、激励物或图腾,只是一个隐秘的标记,但她与那馒头柳之间,在宏阔的宇宙中却有着牢固的对应性。
一位少年时代从南国迁移到北京的人士,他的名字里有一个“蕉”字,现在垂垂老矣,行动要靠轮椅。近年来每到夏天,他总要年轻人推着他到恭王府花园去“望蕉”。那是因为北京的冬天露天地生芭蕉是绝对无法耐受严寒的,每年冬天要定时连根移进温室,再择时回栽到庭院中。这位“蕉兄”围着地生蕉欣赏时,还不时随口吟出古人咏蕉的一些词句,还提出一些有关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的问题跟我讨论:为什么怡红院要设计成蕉棠两植呀?贾元春为什么见不得“红香绿玉”的措辞呀?……这位老先生与芭蕉的对应关系里,除了“同名相怜”,还蕴涵着许多的文化因素呢!
我在北京地坛附近住了20年,地坛里有我的对应树,那是16年前一个傍晚,夕阳余晖斜筛过古老的柏树林,我忽然觉得有一株柏树特别地入眼亲切,那不是一株古柏,是古柏林中补种的一株相对细瘦的柏树。一刹那间,我觉得自己和那株补种的柏树之间发生了一种灵魂间的默然互动。晚风徐来,它的枝叶微微摇晃,使它的谦卑更加显著。它那种真诚而质朴的谦卑,感染着我,作为宇宙中的一个生命,感恩之心,谦卑之思,是最不能缺失的啊。那以后,我常常去拜望自己的那棵对应树,我把它称作“补柏”,望着它,我就意识到,自己的生存也只不过是一种“缺位补充”,是幸运,也因此有一种责任,感谢时代,感谢机遇,同时也必须提醒自己保持谦卑,在领受造物主赐予的大欢喜时,还应总充溢着一种由己及人的大悲悯。
现在公园和绿地的某些树都有人认养;有的墓园以树代墓,人们认购某棵树,去世后就把自己的骨灰埋在树下;还有的父母为新生儿栽下一棵树,发愿以后每年带着孩子来看望那棵树。但我以为,人最好还是有一棵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大体属于隐私的对应树。你有没有这样一棵树呢?
1.从全文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参考答案:叙议结合。以叙述为主,议论为辅,本文第一段到第四段主要是叙述,后两段则是夹叙夹议。
2.作者在文中第一段到第四段各选取一个人物讲人与树的对应关系,但我们却感觉不到累赘,说说他们分别代表社会上的哪一类人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四段里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一类人:实业家代表着成功人士;棠棠代表着热爱祖国的海外青年;那位妇女代表着依恋家庭的人们;老先生代表着怀念故土的文化人士。
3.文中说“人与树的对应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请分析文章的第二段到第四段,说说其中的人物从各自的对应树上分别获得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参考答案:公园里仅有的一株中国海棠使身居海外的棠棠的孤独感得到抚慰;第八棵馒头柳寄托着妇女对亲人的爱和期待;老先生与芭蕉的对应关系里,除了“同名相怜”,还蕴涵着许多的文化因素。
【方法技巧】
常见的筛选信息的方法
(1)找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安排在语段的开头,起领起作用;或安排在结尾,起概括、总结的作用。
(2)摘出要点句
记叙性文段,要理清记叙的要素和要点;说明性文段,要抓住说明对象的各个特征和说明顺序;议论性文段,要理清逻辑关系,把握论点和论据。
(3)剔除次要信息
有一些语段,为了说明某些必要信息,不得不加上一些说明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予以删除,这样语段的主要信息就会凸现出来。
(4)合并同类信息
有一些语段,其中有较多的相同词语或者内容相近的语句,我们只要把这些相同的词语或相近的内容逐一合并,压缩语段,再进行筛选就方便多了。
4.“人最好还是有一棵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大体属于隐私的对应树。”结合作者的对应树,分析他这样说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参考答案:作者由“补种”的柏树联想到生存也不过是一种“缺位补充”,从而得出人应该保持谦卑和悲悯,对生活充满责任和感恩。由此可见,对应树是人内心情感的寄托和情感升华的产物,无须张扬。
5.试探究人们认养树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心灵寄托的心理缘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树的某种品质值得人们去感知,以树的成长见证人在世间的经历,借树观照自我的心灵。
综合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
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引号的强调作用,需要结合“铁牛”在文中的具体所指,以及作者的情感。“拖拉机”取代“水牛”,作者显然有揶揄和幽默的意味。
【答案】①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②“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
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解析】赏析散文的画线句子,多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②常见表达技巧的运用;③句子多重内涵的探讨;④划线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需要特别注重文中的动作描写。
【答案】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
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黑色幽默”的理解。
【答案】
①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②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答案】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5.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解析】要从作者对水牛的情感出发,由此领悟文章深意。最后一段是重点。
【答案】
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考生感悟: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能迷失了淳朴的本性,应该继承与发扬良好的传统美德,坚持物质与精神的共同进步,共筑社会的和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
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
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
解
毒
,
可
以
抵
御
这
世
间
的
种
种
伤
害
。
(本文有删节)
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解析:题目考查了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动作描写,整个“抓药”的细节只用了几个传神的动作就刻画出三个阿姨抓药的娴熟。
答案示例: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解析:引发的联想或者是引用等等的用意多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上来解答。
答案示例: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
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意图,多从上下文的联系以及作品的主题来考虑答案。
答案示例: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②“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③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解析:赏析散文的画线句子,多从一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②常见表达技巧的运用;③句子多重内涵的探讨;④划线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
答案示例: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的技巧以及句子的多重内涵。
答案示例: 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哲学草
谢文合
①我是怀着十分钦敬的心情观谒这一带灌木的。
②它生长在我上班的路上,环绕着电视台大楼,蓬蓬勃勃地绿在蓝天下。云来共烟霭朦胧,日出与曙色交辉。涤风濯雨,承浴着星光与月光。
③刚见到它的时候是初夏。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像一位大师,昭示着广博的意蕴,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便名之为“哲学草”。
④哲学草的叶子是对生的,每个叶柄托起三片小叶构成一个“品”字。平滑的叶面没
有叶绒,不沾污一粒尘垢;圆润的叶边没有芒刺,不染指丝缕外来之物。清廉的叶子沐浴和风蕙露,汲纳天地之正气,酿成养分输给自己的母体。纤嫩的方枝棱角铮铮,不随狂风伏偃,不受暴雨拨弄。圆融的主茎向四方分披枝桠,接受八面来风;天光云影,兼收并蓄,养育得枝叶葱葱茏茏,烈日下不萎黄,晨露里不残褪,和和谐谐的一个整体。是造物通于古人之心欤,抑先哲有启于大自然之点化?儒学矢向于社会和谐,主张立身以品,智圆行方。哲学草懿范彬彬,集品、圆、方于一身,通体文章,圣意备焉。
⑤百草丰茂季节,哲学草顺承天时,自由地生长着,嫩枝渐渐伸展到楼窗护栏的半腰。面对着钢铁寄托,它毫无攀附之意。长到一定高度,便曲俯下纤腰向地面披拂,画出美丽的枝叶绿弧,在大楼四周形成一围绿瀑,葳蕤着劲力不竭的灵动,拱天揖地,谦和地自立于大自然之中。既没有因护栏毁折而累及的零落之虞,亦无木秀风摧之忧。实乃“谦受益”者也。哲学草无所恃,所以无所失;无所怙,所以无所惧。盈虚相济,忧乐不牵,俨然道家风范。
⑥草木摇落之秋,哲学草不拒天取,把一片片叶子交给西风。遒劲的枝茎方圆交会。曲直相酬,款款地走进冬天,怡畅地掬霜揽雪,又是一派风度。它根部的土实实的、平平的。几处微浅的凹痕,是雨水潴留的记录。可知它的根是往土壤深处扎的,这也是它凌冬不死的原因。根本乃草木之心,草木失其根本便失其心。哲学草本一平凡草木,只缘心许大地,所以能
固守一方热土。《华严经》里有一个偈子:“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个中寻到无细处,始信凡心是佛心。”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
⑦哲学草给我昭示了弥足珍贵的儒心、道心、佛心。然而,我仍有所憾,其犹如我心......仪已久的女郎,我更急于一睹她俏丽的面庞。立春刚过,冰雪洁白的裙裾还翩拂着料峭的
寒风,一串串细小的黄蕊已经初点春光,皴染上枝头,没几天便绽放成灿灿的金斓。梅花快要谢了。别的花还没有开,哲学草的花就开放在这个时候,像女娲补上了天的罅隙,使大自然变得完美无缺。它的花期不长,引得众芳踏上春畴,便功成身退,又变成一带绿围。堪合天地之德、四时之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分明一方中国文化的玉版。
⑧情之所之,赋得《相见欢》一首:落梅倦了冬风,细云轻。初捻霞光谁倩,绘芳畴。川也静,树也静,陌园清。忽得晨曦边上,绽春情。
⑨有一天,学生问我:“老师,知道它的名字吗?”“哲学草。”“不对,迎春花。”“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原来,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
1.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哲学草旺盛的生命力,暗示了它的不俗与高洁。
2.品味第⑦段加点词语的含义,概括它们分别体现了哲学草的什么特质。
(1)儒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佛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参考答案:(1)(儒心:)立身以品,智圆行方;
(2)(道心:)盈虚相济,忧乐不牵;
(3)(佛心:)固守根本,秉持一心。
3.本文第⑤段和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内容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结合具体语境作答。
参考答案:写法: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典雅;叙议结合;景中含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用:以实(哲学草的生长变化情况)衬虚(哲学草的哲学意蕴),虚实结合的两段文字分别为下文揭示“道心”“佛心”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4.联系全文,指出文章为什么在结尾时才点出“哲学草”即“迎春花”?作者为什么以“哲学草”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先写夏秋冬哲学草儒、道、佛的哲学意蕴,再写哲学草春天适时开放、功成身退的高贵品质,结尾交代哲学草即迎春花,意在点明主旨。这样,就将“布道者”的哲学草向“普济天下之苍生者”的迎春花自然升华,提升了哲学草的形象意义,揭示了哲
学草丰富的内涵及深刻的人格力量。以“哲学草”为题,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有利于升华文章主旨。
5.文章开头说:“我是怀着十分钦敬的心情观谒这一带灌木的。”读完文章,写出你从作者这句话中获取的两点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1)可从“哲学草”的精神意蕴中获得感悟:“迎春花”这一平凡的花草,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既是“布道者”,又能“普济天下之苍生”。(2)还可从作者成功的创作实践中受到启迪:作者善于对大自然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行深沉的思索,获得深刻的领悟,这一切均源自作者那颗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奉献生活的不平凡的心。(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