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9卷第2期 2012年4月 JOURNAL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V01.19 No.2 Apr. 2012 对创建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的思考 徐波(东莞理工学院杨少星 523808) 政法学院,广东东莞摘要:创建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围绕教学水平的提高打造具有共同教学目标、拥有 优势互补特性、沟通与协作良好、具有有效激励制度和学术领军者的一流教学师资队伍。紧抓知识、技能互 补型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的建设,营造教学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 关键。 关键词:教学队伍;教学团队;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12(2012)02一Ol18—03 国家教育部以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为目标的 教学改革意见中,其中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就是 需要通过合理调剂教师队伍成员之间的知识、技 能互补和引进优质社会师资力量,形成团队合作 优势,保证教学的高质量。(3)拥有一批教学精 英和学术领军者。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中, 每位教师都是自身擅长领域的精英人物,拥有该 领域的学术权威。与此同时,教师队伍还需要能 力出众的学术领军人物,明确教学发展方向,始 终保持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 的良好势头。(4)形成良好的教学沟通和协作机 制。与以组织管理为中心的事业机构不同,高校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该意见明确提出: “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水平高、 高质量、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研究和改革 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 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培养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可以预见,随着教学 改革的进一步开展,高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将会 日益受到重视,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而被 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紧抓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 同于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 心关键。 的组织层级较少,同知识任务为中心的教学任务 相适应。畅通的沟通渠道、充分的资源利用,能 在教学中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互补优势,进行各 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与交流。(5)有效的激 一、建设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的目标和要求 励与评价机制。高校教师队伍管理体系以教授知 识、学术研究为中心,教师队伍本身具有“松散 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 组织”的基本特征。通过与教学质量相挂钩的利 益导向机制、资源分配机制等激励举措,则可以 激发教师的创新进取精神和互补合作意识,从而 一般来说,要围绕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实 现以下几个目标: (1)凝聚共同的教学奋斗目 标。共同的教学规划和业绩奋斗目标,是凝聚教 师成员的有力工具,能激发教学热情并为教学活 动指明方向。(2)形成知识、技能互补型的教学 推动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和创新。 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高校教师是各自领域的深 入研究者和专家,但无论在科研还是在教学中, 二、创建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的思路 第一,以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程体系为主 要目标,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高水平教学 高校教师都需要一个相互合作、相互探讨的交流 环境同知识技术的综合化发展趋势相匹配。这就 收稿日期:2012—03—12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1年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项目“校地合作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中期 成果。 作者简介:徐波(196l一)男,吉林长春人,教授,主要从事法学和社会学研究。 第2期 徐波,等:对创建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的思考 119 队伍。这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举措:(1)创 建以教授、副教授和优秀教师为中坚力量、青年 多数情形,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团队教师成员之间 的优势互补特性,从而在绩效上产生乘数效应。 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梯队,保证高质量教学的供给。 因此,团队的搭建应当主要从知识结构的互补性 这就要求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 本要求,并以硬性规定和各种激励形式将其稳定 在一个相对高位。(2)教学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 联动,推进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教学与科研是 学术传承的两个面,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要鼓 励教授、副教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学课程 方面人手,辅以个性特征、人际关系氛围等参考 指标,努力打造一支团结奋进、战斗力强劲的品 牌教学团队。(4)构筑资源共享、决策科学的团 队运作模式。教学团队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任 务型组织,本质上属于多中心组织结构。团队每 一个成员的权威及决策权力源自各自的学术能力 的更新淘汰,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 体系;另一方面要研究科研成果配套制度,支持 教师将自身优秀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堂,实现教 学与科研的一体化发展。(3)建立和完善青年教 师成长长效机制。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 除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这些特征之外必然注重 于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院系应当提供 更多的资源、机会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比如在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方面, 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优秀教师主导的教学研 究计划中,使之在团队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积累教学经验。(4)加大外聘专家和社会优质师 资引进力度。为加强教师成员在知识、技能的互 补,提高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际联系程度,应当 鼓励各院系加大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聘请知名 学者、省市以及区县各部门领导、各行业精英等 社会师资进行授课,并把优质师资的引进使用稳 定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第二,以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主要课 题,建设一批高水准的教学团队。这主要包括5 个方面的举措:(1)多渠道、多方式创建教学团 队。教学团队的搭建以创新教学改革、提高教学 水平为主要任务,因而要发扬勇于创新、敢于突 破的精神。在组建渠道上,大多数学科单一的课 程都可以由专业院系内的骨干教师组建教学团队; 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则可组建跨专业、跨院系、跨 学校甚至跨系统的教学团队。在组建方式上,不 应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合作方式,还可通过运用 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合作。(2) 引导和支持学术精英组建教学团队。学术精英具 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是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和院系应该适当通过 政策、信息和资源倾斜,支持学术精英以提高教 学水平为目标的学术活动,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教师资源的目的。(3)打造结构合理、战斗力强 劲的品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胜于单个教师的大 和任务分工。在团队中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等级差 异,只有变动的学术权威和分工差别。因而,在 学术教研中团队的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往往都是 依据任务需求而具有共享性的。其中,教学团队 的学术带头人发挥着沟通、协调和组织的作用而 非管制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是基于尊重、信任、 协商及服务。(5)发扬包容精神,营造协商、争 鸣型团队文化。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本身 对人的思维发展具有刺激作用但同时也具有抑制 作用。作为知识探索者和传递者的高校教师尤其 是学术带头人,理应充分认识到特定教学的局限 性,在团队合作中大力倡导“和而不同”的包容 精神,努力创造争鸣与协商为主旋律的教学团队 文化 三、营造有利于教学队伍持续 发展的制度环境 第一,细化教学师资队伍管理办法,整合教 学师资。这包括3个方面的制度建设:(1)完善 各专业院系教研室的运作管理制度,加大专业教 师整合力度,形成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品牌教 学队伍。一方面要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精品课程 的开发研究力度,探索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和 创新;另一方面要形成学校范围内的合作教学机 制,鼓励教研室之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 学团队建设与教学合作。(2)改革和完善社会师 资引进制度,强化优秀社会师资力量的引进和使 用。这需要学校通过政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 院系加强教学师资建设,努力形成稳定性、开放 性与流动性俱佳的师资队伍。(3)建设有利于教 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平台。跨院系、跨部门、 跨校的团队组建与合作,离不开经费、财物与信 息支持,更离不开有效率的制度资源。高校必须 加快研究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扫除多 头管理、考核标准滞后、资源分配低效率等任务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型教学队伍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 要。在考核上细化标准,激励青年教师为主体的 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参与其中,是提高教学水平 的必然延伸。 第二,创建同提高教学质量相适应的考核机 制和激励机制。教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改革 与完善,要由注重过程管理向注重目标管理转变, 由注重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注重质量评价转变,不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体系,为提高教学水平 提供制度保障。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为主体、以知 识为中心的相对独立体系,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和 独立性要求。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团队自主 性与独立性较低的现象,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和完 善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理顺行政事务与学术事 务的边界。一方面要确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 断探索有利于激发教学热情和团队合作的评估与 激励机制。(1)建立教授、副教授与精英教师为 主体的教学梯队评估制度。把教授、副教授上讲 台的最低标准作为一个硬性要求,并从津贴方面 激励他们上讲台授课的志趣,鼓励其参与提高教 学质量、实现课程优化、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的改 革。(2)增设教学团队相关评价指标。教学团队 当分离的原则,通过明确的制度规定将教学事务 的教学科研成果,是团队合作、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考核上必须改变过去只认第一责任人,忽视其 他骨干力量贡献的做法,从而形成与教学团队建 设相适应的考核标准。(3)重视课程改革、教学 的管理权力进一步下放,确保教师在具体推进教 学内容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自主权; 另一方面也要深化管理层专职行政、人事、监督、 考核与服务,教师专事教学与科研的管理规范, 形成教学与行政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方式与方法创新的考核。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 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周明.高校决策者的素质及决策技术[J].教育经济与管理,2005(1). [2] 陈晓琳,王平祥.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3):71—73. [3]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O一42. [4] 王玉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J].陕西教育,2005(4):38. [5]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Level Teaching Faculty XU Bo YANG Shao-xing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ng a high level teaching faculty is a systematic project.We should focus on the improving of teaching level to create a first—class teaching faculty possessing common teaching goals,complementary advantages,good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as well as effective incentive systems and academic leader.The key to improve teaching level and teaching quality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uctring of teaching faculty and teaching team which carl complement each other by different knowledge and skills.In addition,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reate a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o keep the teaching force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Key words teaching faculty;teaching team;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