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设计分析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设计分析

来源:智榕旅游
2014年l2月第12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桥梁结构53 钢一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设计分析 王 猛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摘 要:结合实际设计桥梁,讨论分析了一些钢一混凝土连续组合粱桥的设计要点。通过合理的控制连续梁中间支座顶升的方法,可以 使连续组合梁得到很好的预加应力效果。通过增加中墩附近底板混凝土,可以增加桥梁结构的刚度,降低钢梁下缘的应力,并提高局部 的稳定性。 关键词:钢一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中间支座顶升法;底板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U448.2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7716(2014)12—0053—03 0 引言 面,箱梁跨中高度为2 m,支点位置3 m,腹板间距 为4.2 m。桥梁全宽为25 m;双向六车道。设计荷载 组合梁桥是由钢梁和混凝土板组成,并由剪 标准:公路I级;设计车速:8O km/h。设计基准期: 力键确保两者共同工作的结构。近年来,在我国许 100 a;设计安全等级:一级;耐久性设计环境类别: 多城市道路建设中,钢一混凝土组合梁结构形式 I类;该桥的总体布置及横断面布置见图1、图2。 越来越多的被采用。其中建成的上海长江大桥非 主通航孔桥采用的是85 m+5×105 m+90 m连续 2连续组合梁预施加应力 组合梁【l1,杭州九堡大桥主梁采用的是3×85 m的 2。1方法的选择 连续组合梁【2]。相对于其他的一些结构形式,钢一 连续组合梁施加预应力通常有两种做法,预应 混凝土组合梁充分发挥了钢材的抗拉强度与混凝 力筋法和中间支点顶升法Hl。预应力筋法,通常在 土的抗压强度高的特点,具有结构轻巧美观、跨越 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混凝土板内配置预应力筋, 能力大、施工快速方便、不中断现况交通等优点『31。 不允许混凝土产生拉力,来提高组合梁桥的耐久 在建的上海中环线浦东段(军工路越江隧道一高 性。中间支点顶升法,即采用中间支点升降的方法, 科中路)新建工程4标段,跨龙东大道段由于交通 在组合梁混凝土桥面板内预施压应力,而不设预应 繁忙和环境保护等要求,设计采用跨径为39-3 力筋使连续组合梁桥的混凝土裂纹得到有效控制 m+63.4 m+39.3 m钢一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结构。其 的方法。本文分别比较了施加预应力钢筋和中间支 中中支点附近采用顶、底板双结合形式,以增加抗 点顶升两种方法的效果,其中预应力法计算时,桥 弯刚度;并采用中墩支座顶升位移法施加预应力。 面板中配置58根@250的5 15.2预应力钢筋;支 本文结合该实际设计工程展开以下两方面的研 座顶升法计算时,中墩支座顶升40 em。比较结果 究: 见表1。 (1)针对该桥实际设计条件,比较分析预应力 由计算结果可知,两种预加应力的方法都可以 的施加方法和效果; 使桥面板在成桥状态时得到理想的应力效果,考虑 (2)比较分析了中支点采用顶、底板双结合的 收缩徐变后应力和内力的变化趋势也是一致的。但 效果。 考虑因混凝土徐变引起预应力损失和徐变设定值 1 桥梁背景概述 的不确定性,密集预应力管道导致截面削弱对结构 承载力降低和施工的复杂性,以及锚固位置可能 钢一混凝土组合梁位于中环线浦东段(军工 引起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等因素,本桥设计时未采 路越江隧道一高科中路)新建工程4标段,组合梁 用张拉预应力筋法,而采用中间支座顶升法。支座 跨径为39.3 m+63.4 m+39.3 m,结构采用三箱室截 顶升法不仅对连续梁全长施加了预应力,而且基本 不需要额外增加辅助材料,省却了预应力筋、锚具 收稿日期:2014—10—10 等费用,经济实用。施工时避免了张拉预应力筋需 作者简介:王猛(1982一),男,辽宁沈阳人,工程师,从事桥梁设 精确定位预应力钢筋、确保波纹管的畅通以及张 计工作。 2014年12月第12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桥梁结构55 表2不同顶升量效果比较 施加预应力方法 恒载作用下 支点钢梁上缘 支点钢梁下缘 支点混凝土桥 应力/MPa 应力,MPa 面板应力/MPa 墩支点处混凝土桥面板会开裂,设计时通过配置 合理数量的钢筋可以将裂缝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内。根据文献[5]可知,混凝土桥面板可按轴心受拉 构件计算裂缝宽度并配置钢筋。设计时先假定混 凝土桥面板不开裂按全截面受力,使用有限元软 计算得到桥面板的保守轴力为770 kN/m。根据欧 洲规范规定,组合梁负弯矩区的开裂长度0.15L范 围内混凝土桥面板不计混凝土作用,但可以考虑 钢筋作用。计算时按3%配筋率的钢筋替换掉支点 两侧10 m范围内的桥面板,得到桥面板最不利轴 力为1 270 kN/m。实际受力情况应介于两者之间, 设计时取2/3最不利轴力计算配筋。该桥配置三层  ̄22@125钢筋可满足裂缝控制在0.15 mm的要求。 3顶、底板双结合承载力提高 传统的单面组合连续梁,在中支座处的混凝土 桥面板容易开裂,造成截面刚度降低,钢主梁下翼 缘和受压区腹板容易失稳。如果在中支座负弯矩区 加设下混凝土板,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根据文 献[5]可知,双面组合连续梁在距中支座0.27L范围 内,按承受负弯矩考虑,即下混凝土板的布置长度 以大于0.27L为宜。该桥设计时取中支点两侧各 13.5 m范围设置底板混凝土,并计算比较了增加底 板混凝土对结构承载力的改变。计算结果见表3。 由于双面组合连续梁中支座处负弯矩区下混 凝土板的存在,钢梁支点下翼缘的应力值大幅减 小,对局部稳定是有利的。由于增加的底板混凝土 也增加了结构的自重,故中墩支点和跨中上、下翼 表3有无底板混凝土效果比较 恒载作用下 工况 无底板混凝土有底板混凝土 缘的应力都有所增加,但是幅度不大,总体上增加 底板混凝土增大了结构的刚度和局部稳定性,对结 构是经济合理的。 4结论 本文以实际设计桥梁为背景,讨论分析了钢一 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关键设计要点,得到以下主要 结论。 (1)钢一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可以通过中墩支点 合理顶升的方法,得到很好的预加应力的效果,并 通过适当的计算方法得到中墩混凝土板的合理配 筋量。 (2)通过设置中墩附近的底板混凝土,可以增 加桥梁的刚度,并大幅减小中墩支点附近钢梁底板 的应力,增强了局部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邵长宇.主跨105m连续组合箱梁桥的技术特色与创新[J】.桥梁 建设,2008(3):33—36. [2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同济大学.特大跨径的组合连续梁 设计技术研究[z】.2008. 【3]徐德标,黄才良,刘春城.钢一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的理论分析 和试验研究【J]_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87—90. 【4]白玲,史永吉.组合桥梁施工[J].桥梁建设,2004(6):42—44. 【5]段树金,霍军会,安蕊梅.钢一混凝土双组合连续梁桥承载能力 研究[J1_铁道学报,2010,32(5):82—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