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盾构上跨既有线施工及技术措施

盾构上跨既有线施工及技术措施

来源:智榕旅游
盾构上跨既有线施工及技术措施

(1)既有线概况

XXXXXXXXXXXXXXXXXX项目滨海西站~宁海路站区间与地铁B1线(在建)盾构区间并线,并线长度范围约为900m。两条地铁线盾构间水平最小净距4.2m,区间里程CK49+650~CK49+700处为XX线上跨B1线,竖向净距3.3m。

B1线为在建地铁线,设计单位已在施工中考虑后期与XX线的相互影响,对隧道范围3m进行全断面深孔注浆加固设计。

线路上跨既有线统计表

序区间线路号 名称 名称 情况描述 区间与既有线位置关系 1 区间与B1线盾构区间并线段长度范围滨海约900m,盾构间水平西上跨最小净距4.2m,在里站~B1线 程CK49+650~宁海CK49+700处XX线上路站 跨B1线,竖向净距3.3m。 (2)盾构临近既有地铁施工流程 盾构临近既有地铁施工流程见下图。 (3)施工技术准备

在穿越施工前,聘请专业化人员对既有地铁线隧道进行激光三维扫描,确定既有地铁线区间轴线偏差,同时安排专人对穿越影响段既有地铁线隧道结构现状进行调查,详细记录结构缺陷并留影像资料。结合现状先行编制《穿越地铁专项施工方案》、《地铁自动化监测方案》及《穿越地铁应急预案》并上报上级单位审批。方案完成后编制相关技术交底,并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及施工组织交底,在试验段、穿越段、保护段施工期间分期对关键工序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及施工组织交底。

滨海西站~宁海路站盾构区间(CK49+650~CK49+700)上跨B1线施工在正常区间施工基础上,通过对既有线保护和区间施工技术措施优化强化施工安全质量控制,减少施工对土层扰动,降低地层沉降和线间相互影响。

B1线为在建线路,考虑施工中与XX线相互影响已对隧道周边3m范围进行全断面注浆加固。XX线施工中为保证减小对B1线影响,需对B1线进一步保护加强。

盾构临近地铁施工情况发函至地铁集团地铁集团复函,确定管理部门可行性方案或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应急预案编制施工图审查施工方案编制临近地铁施工安全评估否是否安全是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专家评审是否可行是否行政大厅申请办理行政许可出具行政许可文件临近地铁施工过程监管完成穿越验收

盾构临近既有地铁施工流程

(3)施工技术准备

在穿越施工前,聘请专业化人员对既有地铁线隧道进行激光三维扫描,确定既有地铁线区间轴线偏差,同时安排专人对穿越影响段既

有地铁线隧道结构现状进行调查,详细记录结构缺陷并留影像资料。结合现状先行编制《穿越地铁专项施工方案》、《地铁自动化监测方案》及《穿越地铁应急预案》并上报上级单位审批。方案完成后编制相关技术交底,并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及施工组织交底,在试验段、穿越段、保护段施工期间分期对关键工序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及施工组织交底。

滨海西站~宁海路站盾构区间(CK49+650~CK49+700)上跨B1线施工在正常区间施工基础上,通过对既有线保护和区间施工技术措施优化强化施工安全质量控制,减少施工对土层扰动,降低地层沉降和线间相互影响。区间盾构施工参见2.2.4.3盾构区间主要施工方案、方法及技术措施。

B1线为在建线路,考虑施工中与XX线相互影响已对隧道周边3m范围进行全断面注浆加固。XX线施工中为保证减小对B1线影响,需对B1线进一步保护加强。保护措施如下。

既有线保护技术措施

序号 1 质量控制点 技术措施 2 3 (1)适当加大管片配筋量,以满足管片的各项受力要求。 结构加强措施 (2)采用多孔可注浆管片,为后续隧道加固预留条件。 (3)管片采用错缝拼装方式,以增加衬砌的空间刚度。 (1)通过下部隧道向所夹土体进行注浆。在下部隧道掘进过程中,加大同步注浆量和注浆压力,以保证盾尾的土体与管片空隙及相邻土体的密实性。 所夹土体加强(2)在管片预留注浆孔中设置长度3m的注浆管,深入地层中,通过注浆措施 管向隧道周围3米范围地层进行注浆,以提高所夹土体的强度。 (3)上部隧道施工中应加大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量,并应采用结硬性双液注浆。 下部隧道临时由于上、下部隧道的净距较小,在上部隧道掘进过程中,为保护下部隧道保护支架的设施工中的安全,在盾构机械所处位置对应的下部隧道内应设置钢结构临时置 支架,保护下部隧道管片的安全。 滨海西站~宁海路站盾构区间(CK49+650~CK49+700)上跨B1线施工前,需进一步强化施工措施降低对B1线影响。通过前期准备

工作完成上跨B1线各项手续办理工作,通过盾构机及后配套性能检查保障设备完好率,通过盾构掘进施工各项参数、同步注浆、二次注浆、深孔注浆工艺的合理优化降低对土层扰动和地层沉降的影响,通过强化施工监测措施及时反馈相互影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各项参数,以达到平稳快速通过,降低不利影响的目的。

盾构穿越既有线施工技术措施

序号 质量控制点 技术措施 1 2 3 4 5 (1)盾构下穿既有线施工要点计划上报既有线管理单位审批。 (2)与既有线管理单位签订安全协议、配合协议。 (3)盾构施工相关人员要认真接受既有线管理单位施工现场防护安全培前期准备工作 训。 (4)盾构下穿既有线工前状态检测、下穿既有线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评审等为盾构下穿施工的前置工作。 (1)盾构穿越影响区50环前对盾构机及后配套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确保所有设备性能均处于最佳状态。 (2)检查各大系统工况:盾尾密封油脂注入系统、盾尾止水密封、同步注浆系统、集中润滑系统、刀盘驱动装置、主传动装置、螺旋输送机驱动密盾构机性能检封、皮带机、拼装机系统、顶进装置等。 测 (3)检查所有线路,接线端子,控制按钮,电缆卷盘、传感器、感应器、遥控器等对损坏部分进行修复和更换。 (4)检查后配套装置:垂直运输系统、水平运输系统、浆液补充运输系统等。 (1)盾构穿越前100m作为下穿试验段。 (2)通过试验段对地面及既有隧道的变形监测数据和盾构施工所采用的参数,不断优化调整。 盾构掘进各项(3)盾构在全线推进过程中,应随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具体情况进行,环参数控制 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随之动态调整施工参数,合理的确定各种参数和采取相应措施。 (4)按照最佳参数掘进施工跨越段区间盾构。 (1)同步注浆采用商品砂浆,经现场试验确定最佳配合比。 (2)质检员每日均对进场砂浆进行抽检,确保浆液质量合格。 同步注浆 (3)严格控制浆液注入量,注入了要达到150%~200%。 (4)根据盾构机推进速度均匀注入,盾构机推进开始后注浆开始,推进完毕注浆结束。 (1)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是否二次注浆,一般在管片脱出盾尾5环后实施。 (2)二次注浆浆液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0.2MPa~0.3Mpa。 二次注浆措施 (3)根据地面监测情况随时调整注浆参数,控制地层变形量减至最小。 (4)采取少量多次原则,即可减小对土体扰动,又能减少地表沉降量。 (5)根据后期持续监测情况,为提高注浆质量,必要时采用跟踪补浆,跟序号 质量控制点 技术措施 踪补浆液采用与二次注浆相同的浆液压注。 6 (1)为控制工后沉降变形,跨越段视监测情况对土体进行微扰动深孔注浆加固。 (2)通过注浆孔进行径向注浆,注浆范围3m。 微扰动注浆加(3)浆液采用二次注浆浆液。 固 (4)施工时应通过现场试验调整注浆压力确保注浆扩散半径。 (5)施工过程中严密监测地表及建构筑物隆沉情况,及时反馈指导现场施工。 (1)建立严格的隧道沉降控制网,及时定期进行复核工作。 (2)加密穿越段地面及既有隧道沉降及变形监测。 监控测量 (3)通过持续监测掌握重叠隧道施工时和建成后对周围环境及对隧道结构本身的影响。以备必要时采取技术措施来确保既有线的安全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 (4)设备检查、保养技术措施 在穿越之前对盾构机及其后配套系统进行全面检查、保养,确保穿越期间盾构机及其后配套系统具备良好的状态,顺利实现穿越。

1)盾构操作手对同步注浆系统4路管路逐条进行检查,已封堵的要求维保人员进行疏通。

2)盾构机操作手对泡沫、各项油脂系统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正常使用,并确定泡沫剂和盾尾油脂已更换为益隧通泡沫剂和盾尾油脂。

3)盾构操作手对前盾9点、12点、3点前盾注浆孔进行疏通,经检查注浆孔通畅后关闭球阀。

4)电工对二次注浆机、搅拌桶接通电源检查是否正常运转,盾构操作手监督执行,并将二次注浆系统以及水泥、水玻璃提前1天吊放在井下注浆专用电瓶车平板上,确保随时可投入使用。

5)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盾构机维保队相关专业人员,对设备其他部位再次进行全面检查、维修、保养,并出具维保记录。

6)设备管理部门要组织后配套维保队相关专业人员,对后配套龙门吊、电瓶车等设备再次进行全面检查、维修、保养,并出具相关

的维保记录。

7)盾构机及后配套设备检查完成后,由盾构副经理带队,设备管理部门、盾构机维保队、后配套维保队、盾构操作手参加,对设备进行最后检查、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开始掘进。

(5)穿越前设立试验段技术措施

选择地质条件相近的断面做为穿越试验段,通过在试验段的试推进,来摸索盾构推进参数和地面沉降变形规律,确定渣土改良方法及措施,确保盾构土仓循环正常,盾构前方土压均衡,刀盘扭矩适中,尽量减小刀盘掘进对周围土体的挤压或扰动,以保证盾构穿越既有线施工期间,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参数,将穿越段的沉降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确定好穿越试验段后,要求现场土木工程师、盾构操作手及测量组每环严格详细记录掘进参数和施工参数。掘进参数包括《盾构掘进原始记录表》、《盾构掘进出土量记录表》、《成型管片测量记录表》。施工参数包括《二次注浆记录表》、《进场管片检验记录》、《沉降监测报表》、《盾构操作手交接班记录表》。穿越后根据掘进参数和施工参数统计总结盾构掘进控制标准,总结的控制标准包括土压、掘进速度、刀盘转速、刀盘扭矩、螺旋机转速、渣土改良的泡沫注入量及水的注入量、出土量、同步注浆量及二次注浆量等。根据穿越试验段的数据统计分析,最终确认下穿既有线的盾构掘进参数。

(6)盾构掘进参数优化技术措施

平衡压力的设定是土压平衡式盾构施工的关键,维持和调整设定的土压力值又是盾构推进操作中的重要环节,这里面包含着推力、推进速度和出土量的三者相互关系,对盾构轴线和地层变形量的控制起主导作用,所以在盾构施工中要根据不同土质和覆土厚度、特殊地段

情况,根据对穿越前试掘进参数的分析,配合监测信息,及时调整平衡土压力值的设定、推进速度、出土量和注浆量等施工参数。同时要求推进中盾构姿态保持相对的平稳,控制隧道轴线和折角变化不能超过0.2%,以减小对地层的扰动,进而确保特殊地段施工的安全。

(7)沉降控制标准

既有地铁线隧道结构变形控制标准见表2.2.4-31。

既有地铁线隧道结构变形控制标准

序号 1 2 3 4 5 6 7 安全控制指标 隧道水平位移 隧道竖向位移 隧道径向测量 隧道轴线变形 曲率半径 隧道变形相对曲率 盾构管片接缝 张开量 隧道结构外壁附加荷载 预警值 6mm 6mm 6mm / / 1.2mm / 控制值 10mm 10mm 10mm 15000m 1/2500m 2mm ≤10kpa 安全控制指标 轨道横向高差 轨道高差 (矢度量) 轨间距 道床脱空量 振动速度 结构裂缝宽度 预警值 2.4mm 2.4mm -1.2mm +1.8mm 3mm / 0.12mm 控制值 4mm 4mm -2mm +3mm 5mm 12mm/s 0.2m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