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难点:1、贵州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2、贵州的自然资源优势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貌
地貌也叫“地形” ,即地表(包括陆地和海底表面)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 1000 米左右。全省地势可分为三大阶梯:西部大方、织金、普安等地以西,平均海拔1500 米以上,是最高一级阶梯;东部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等地以东及荔波、罗甸一带,平均海拔 800 米以下,为最低一级阶梯;中部广大地区为第二阶梯。从面上看,全省最高处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 2166 米,最低处是玉屏,平均海拔 541 米。从点上看,西部赫章韭菜坪最高,海拔 2901 米,最低处是东南部黎平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 148 米。
(一)地貌特征。
(二)地貌类型。贵州地貌类型可概括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
(三) 地貌区域差异。在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自然力的影响下,贵州地貌区域差异明显。 1. 贵州东部山地丘陵区。范围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势东高西低、除梵净山、雷公山以外,海拔大都在 800 米以下。 2. 贵州北部中山峡谷区。范围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 800~1200 米之间。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也有零星分布。
3. 贵州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范围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和镇宁、惠水以北地区。地势自西向东和自中向南、北倾斜,海拔在 800~1000 米之间。 4. 贵州南部山地河谷区。范围包括苗岭中段以南的地区。地势北高南低, 北部海拔 1200~1500 米, 南部红水河一带海拔 300~400 米。
5. 贵州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 范围包括普安县以南、望谟县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部海拔1500~2000米,南部南北盘江河谷地带海拔 400 米,西部海拔1400~1800 米,东部海拔800米以下。
6.贵州西北部山原山地区。范围包括盘县,晴隆县以北、黔西县、织金县以西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 1400~2400 米,最高峰达 2901米,相对高差一般 400~600 米,最大为 700 米,是全省最高地区。
二、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复杂多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东半部在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区,西部处于无明显干湿季之分的东南季风和干湿季分明的西南季风过渡地带。
(一)气温。由于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因此,贵州的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各地年均气温在 8~20℃之间。南部、北部和东部河谷地带为高温区;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南部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均气温在 20℃左右,是省内气温最高地区。东南部的都柳江和北部的赤水河河谷地带,年均气温在 18℃以上。 (二)降雨量。贵州离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地带,降雨量多,年降雨量在 850~
1600 毫米之间。有 3 个多雨区和2个少雨带。3 个多雨区所降雨量均在 1300 毫米以上。 贵州各地年降雨量比蒸发量多,达 50%以上,常年雨量充沛。
(三)日照。贵州阴雨多,日照少。日照时数在1050~1800 小时之间。日照西多东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
(四)地域差异及类型。由于贵州地面起伏崎岖,加上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差异,使得气候的地域差异比较大。
(五)气象灾害。贵州主要灾害有干旱、秋风、凌冻、冰雹。此外还有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 三、河流
河流是指沿地表线形凹槽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 贵州河流纵横,河网密度较大。流域面积 1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984 条。其中流域面积 10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有 7 条。 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和中部山地,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为 万平方千米,占贵州总面积的 %;以南为珠江流域,流域面积为 万平方千米,占贵州总面积的 %。属长江流域的水系有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及沅江水系;属珠江流域的水系有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北盘江水系及都柳江水系。除地表河流以外,贵州的地下河流也比较多,已探明的地下河流有 1097 条,较大的地下河系有 23 个。全省河网密度按 10 千米以上河流计算,每 100 平方千米河长有 17.1 千米。贵州的主要水系有:
(一)牛栏江横江水系:位于贵州省西部的威宁县,省内流域面积 4888 平方千米。 (二)乌江水系: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东北部,下游部分区域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干流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盐仓镇西南面,省境内河水 889 千米,流域面积 66807 平方千米(含省外为 69313 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 %,是贵州 最大的河流。乌江源流称为三岔河,自西向东流经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市,在织金和黔西交界处与北来的六冲河汇合后称为乌江,自西向东流至思南县后转向北流,在重庆市的涪陵汇入长江。
(三)赤水河綦江水系: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包括直接汇入长江上游段的中等河流赤水河、桐梓河和綦江上源松坎河,省内流域面积 13802 平方千米,涉及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金沙和遵义市的红花岗、仁怀、赤水、习水、桐梓等 8 个县(市、区)。水系内较大河流 有赤水河、桐梓河、松坎河等。赤水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
(四)沅水水系:源于贵州省中部,从贵州东部出省后经湖南、湖北汇入洞庭湖;干流全长 1022 千米,流域面积 89163 平方千米,省境内面积 30250 平方千米。
(五) 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 流经滇、黔、桂交界处的三江口(即黄泥河口)后,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至双江口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 干流在贵州省境内长度 263 千米,流域面积 7651 平方千米。 (六)北盘江水系: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发源于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乡西南,自西向东经宣威,至都格入黔境,再折向东南往茅口、盘江桥、白层至望谟之蔗香与南盘江汇合,全长 450 千米(贵州境内352 千米),流域面积 26538 平方千米(贵州境内 20982 平方千米)。 口处多年平均流量 384 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 121 亿立方米。
(七)红水河水系:南、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自西向东在黔、桂交界处流过 106 千米后折向东南进入广西境内,贵州省内流域面积 15978 平方千米。
(八)都柳江水系:西江的第二大支流。省内流域面积 15809 平方千米。 四、土壤
土壤是指泥土,即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贵州的土壤类型复杂多样。 地带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交错分布。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
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非地带性土壤有石灰土、紫色土等;耕作土壤包括水稻土壤和旱作土壤。 在各类土壤中, 黄壤面积最大, 分布最广, 占贵州总面积的 %;其次是石灰土,占贵州总面积的 %;第三是红壤,占贵州总面积的 %;第四是黄棕壤,占贵州总面积的 %;第五是山地灌丛草甸土,占贵州总面积的 %;第六是砖红壤性红壤,占贵州总面积的 %;第七是水稻土。 (一)黄壤。 (二)石灰土。 (三)红壤。 (四)黄棕壤。
(五)山地灌丛草甸土。 (六)紫色土。 (七)水稻土。 五、植被
植被是指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贵州植物种类繁多,并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地区则发育了南亚热带且具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
(一)常绿阔叶林。
(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三)落叶阔叶林。 (四)针叶林。 (五)竹林。
(六)灌丛和灌草丛。
第二节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泛指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 如土地、 矿藏、气候、水利、生物、海洋等资源。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山区, 自然资源丰富。 一、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可以开发利用的陆地、水域等形式存在的资源。贵州土地总面积 176167 平方千米,合 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居第 16 位。贵州土地资源的特征,一是山地丘陵多、平地少,土地类型多样。在贵州土地总面积中,山地占 %,丘陵占 %,坝子仅占 %。土地资源分布于 4 个 热量带:其中处在北亚热带或暖温带高原,高中山温凉湿润条件的面积占 %;处于中亚热带山原和湿润条件的占 80%;处于中亚热带 低山丘陵温暖湿润条件的占 %;处河谷南亚热带暖热条件的面积占 %。由于地势起伏大,土地资源垂直差异明显。二是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特征明显。喀期特山地丘陵土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生态环境脆弱、土层浅薄。三是山高坡陡,中低等土地资源比重大。贵州土地平均坡度度, 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占贵州土地面积的%,35 度以上陡坡占贵州土地面积的 %;贵州土地中,一等地约占20%,二等地占 43%,三等地以下约占 37%。中下等耕地占耕地面积的 80%。四是林牧地分布不平衡。贵州可供林牧用的土地中,一等地占 17%,二等地占 33%,三等地占 %,四等地占 %,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治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节和六盘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贵州的土地类型主要有:
(一) 河谷河川与平地。 (二)岗台地。 (三)丘陵地。 (四)低山地。 (五)中山地。 二、水资源
水资源指可资利用、可更新恢复,供永续开发使用的水源。贵州水资源丰富,居全国第 9 位。贵州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一)资源丰富。贵州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1035 亿立方米, 另有入境客水 亿立方米,居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 9 位。贵州单位面积产水量为 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2760 立方米, 丰水年水资源量为 1201 亿立方米, 一般枯水年水资源量为 900 亿立方米,特枯年水资源量为 735 亿立方米。 (二)时空上分布不均衡。受降雨的季节性影响,时间分布上,每年 5~7 月河流水量丰富,是丰水期;冬春季节水量明显减少,出现枯水期。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趋势。流域分布上,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668 亿立方米, 占贵州水资源总量的 %,其中乌江水系为 376 亿立方米,为各水系最多,占贵州径流总量的 %;珠江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367 亿立方米,占贵州水资源总量的 %,其中红水河水系和柳江水系分别为 121 亿立方米、105 亿立方米,占贵州水资源总量的 %、%。从行政区域的分布上,最多的是黔东南自治州,为 亿立方米,占贵州水资源总量的 %;其次是遵义市,为 亿立方米,占贵州水资源总量的 %;最少的是贵阳市,仅 亿立方米,占贵州水资源总量的 4%。 (三)岩溶水分布广、水量丰富。 (四)贵州地表水天然水质良好。多数河流为微硬水、总硬度为140~290 毫克/升,偏碱性。东部河流为软水,总硬度在 70~140 毫克/升。 三、生物资源
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的具有生命的物体, 包括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贵州处于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多类型的土地资源与光雨热同季的良好气候、繁衍了多种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贵州的植物资源可分为五大类:
1.森林资源。贵州有森林面积 44212 万公顷,森林履盖率为%,加上灌木林、林灌覆盖率为 %。
2.草地资源。贵州有各类草山草坡 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
3.野生植物资源。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维管束植物有近 6000种,其中大部分是可供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植物资源。
(二)动物资源。贵州的动物资源包括饲养的畜禽品种和野生动物品种。 四、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是指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能产生能量的物质。 贵州能源资源主要由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组成,形成了煤水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资源优势。
(一)煤炭资源。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全省煤炭资源总量超过 2400 亿吨,其中已探明的资源储量 535 亿吨,保有储量 529 亿吨,在全国排名第 5 位,是江南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和。贵州 87 个县(市、区、特区)中,有 74 个县(市、区、特区)产煤,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40%以上。 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 煤种有气煤、 肥煤、焦煤、瘦煤等炼焦用煤和无烟煤、褐煤、贫煤等非炼焦用煤。
(二)水能资源。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
丰富,水能总蕴藏量 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 %,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 6 位,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贵州每平方米 1069 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倍,排名第3位。全省水能可开发量 1683 万千瓦,占全国总开发量的 %。 五、矿产资源
地壳中有开采价值的物质。贵州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矿种众多、门类比较齐全,是中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大省之一。贵州已探明的矿产有 123 种,发现矿床、矿点 3000余处。其中 76 种已探明了储量,有 41 种保有储量排名全国前 10 位。
(一)铝土矿。 (二)磷矿。 (三)重晶石。 (四)黄金。 (五)水泥原料。 六、自然风光资源
自然风光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具有观赏价值, 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物质和形态。贵州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山石、水景、洞穴等自然风景秀丽,是一座迷人的天然公园。 贵州的山,层峦叠嶂,峰耸岭峻,岩奇石秀。苗岭逶迤,乌蒙磅礴,大娄山耸峙,梵净山雄奇,构成一片涛翻浪卷的山海。在崇山峻岭间,流淌奔腾着大小河流上千条,山与水的奇妙组合,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壮观的瀑布,汇成世上少有的“瀑海” ;江河湖泊与山川峡 谷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精美自然的风景画。 (一)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二)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三)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四)森林美景多。贵州山多林茂,森林景观较多。 (五)湖泊与水库景观多。
第三节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贵州的行政区划,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贵州建省前行政区划;贵州建省以后至贵州解放前的行政区划;贵州解放以后的行政区划。 一、贵州建省前的行政区划
春秋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和沿途设郡县、置官吏,西汉王朝建立后, 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 公元前 28 年至公元前 25 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东汉以后,中央政权对边远地区较长时期实行羁縻与郡县并行的政策。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其中乌江以北地区多属经制州,设有务州(后改思州,今印江一带)、珍州(今正安、桐梓部分)、费州(今德江一带)、夷州(今绥阳一带)、播州(今遵义一带)、奖州(今玉屏、岑巩一带)、充州(今石阡、施秉一带)等经制州,由朝庭直接派官员治理。乌江以南属羁縻州,设有矩州(今贵阳一带)、应州(今榕江、三都一带)、庄州(今平塘、独山一带)、琰州(今普安一带)、蛮州(今开阳一带)、盘州(今盘县一带)等羁縻州,由土着首领治理。宋代,大行政区称路,今贵州地区分属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开宝 7 年(974),土着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着语“矩”与“贵”同音、朝廷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 , “贵州”名称始于文献。宣和元年(119),朝廷为奉宁军承
宣使知思州军事土着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 “贵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元代,全国署 11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贵州分属湖广、四川和云南三行省。行省下设路。今贵州地区设置八番顺元宣慰司,播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并普遍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唐宋以来羁縻政策的一种变形。所谓“土司”是指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宣慰使”等官职。贵州土司大小有 300余个,大者叫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小者叫长官司、分散的若干部落和村寨则联合成为蛮夷长官司。 二、贵州建省以后至贵州解放前的行政区划
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正式设置布政使司,成为一个行省,下设思南、镇远、铜仁、乌罗、思州、石阡、黎平、新化八府,设置普安、永宁(今关岭)、镇宁、安顺四个州,设置普定、新添(今贵定)、平越(今福泉)、龙里、都匀、毕节、安庄(今镇宁)、清平(今 凯里)、平坝、安南(今睛隆)、赤水、永宁、兴隆(今黄平)、威清(今清镇)、乌撤(今威宁)15 卫以及金筑安抚司(今长顺)。清代初期沿用明制。公元 1665 年,设置黔西府、平远府(今织金)、大定府(今大方),并将乌撤府改为威宁府。将曾一度划归湖广的黎平府划归贵州。公元 1727 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划归贵州,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划归贵州设置永丰州(后改贞丰州),将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今玉屏)、天柱划归贵州,至此,今贵州疆域基本形成。清代后期,贵州的地方行政区划按府、州、厅、县设置。全省设置 12 个府、13 个州、33 个县、11 个厅、1 个直属州、3 个直属厅。贵阳府辖贵筑县(今贵阳)、治 3 个州、4 个县、1 个厅;安顺府辖普定县(今安顺以北)、治 2 个州、3 个县、2 个厅;都匀府治 2 个州、3 个县、3 个厅;兴义府辖安龙城,治 1 个州、3 个县;大定府辖大方城,治 3 个州、1 个县、1 个厅;黎平府辖开泰县(今黎平以北)、治 2 个县、2 个厅;镇远府辖镇远县,治 1 个州、3 个县,2 个厅;思州府辖思州城(今岑巩),治 2 个县;铜仁府辖铜仁城,治 1 个县;石阡府辖石阡城,治 1 个县;思南府辖思南城,治 3 个县;遵义府辖遵义县,治 1 个州、4 个县;平越直属州辖平越城,治 3 个县;松桃直属厅辖松桃城;赤水直属厅辖赤水城;盘州(今盘县)直属厅辖盘州城。
民国时期,1913 年将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省行政长官改为民政长,下设三道观察使:黔中道:治贵阳、辖 31 县,即贵阳、定番(今惠水)、长寨、广顺(后二县合并,称长顺)、罗斛(今罗甸)、平舟、大塘(后二县合并,称平塘)、独山、荔波、三合、都江(后二县合并,称三都)、八寨、丹江(后二县合并称丹寨)、都匀、麻哈(今麻江)、炉山(今凯里)、龙里、贵定、平越(今福泉)、修文、息烽、紫江(今开阳)、瓮安、余庆、遵义、湄谭、绥阳、桐梓、仁怀、习水、正安。黔西道:又称贵西道、治毕节、辖 23 县,即毕节、大定(今大方)、黔西、赤水、威宁、水城、织金、清镇、平坝、安顺、普定、郎岱(今六枝)、兴义、南笼(今安龙)、贞丰、册亨、紫云、镇宁、关岭、普安、盘县、安南(今晴隆)、兴仁。黔东道:治镇远、辖 27 县,即镇远、施秉、黄平、邛水(今三穗)、台拱(今台江)、剑河、天柱、锦屏、黎平、榕江、下江、永从(后二县合并,称从江)、清溪、思县(后二县合并,称岑巩)、玉屏、 省溪(今万山)、石阡、江口、铜仁、思南、凤泉(今凤冈)、印江、德江、务川、后坪(分属沿河、务川)、沿河、松桃。1914 年,改民政长为巡按使,观察使为道尹,省城治贵阳县。1916 年废巡按使,设省长。1920 年废道。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势力进入贵州以后,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设立省政府委员会,有主席一人,下设若干处、厅、局政府机构,各设厅长、处长等处理日常事务。省下设置若干督察区。1935 年设11 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36 年合并为 8 区,1937 年再并为 6 区。各县(市)的区划名称也有改动、调整。1941 年设贵阳市,另于市西南花溪镇设贵筑县;同年改定番为惠水,改安南为晴隆,并广顺入长寨改名长顺县,撤后坪县并分别划入沿河、务川二县,划威宁东北地设赫章县,划务川西北地设道真县。此后,民国政府又根据各县土地面
积、人口、文化、交通等条件,将各县划分成一、二、三等,至 1948 年,设直辖区 1 个、行政督察区 6 个:直辖区(1 市 10 县):一等县(市):贵阳市及贵筑、安顺、惠水;二等县:龙里、修文、开阳、贵定、平坝、清镇;三等县:息烽。第一行政督察区(12 县):一等县:镇远;二等县:黄平、天柱、台江、锦屏、余庆、炉山、雷山;三等县:施秉、岑巩、三穗、剑河。第二行政督察区(12 县):一等县:独山;二等县:榕江、黎平、罗甸、平塘、从江、荔波、都匀、三都、平越、麻江;三等县:丹寨。第三行政督察区(14 县)一等县:兴义、盘县;二等县:兴仁、安龙、郎岱、关岭、镇宁、贞丰、普定、晴隆、普安;三等县:望谟、紫云、册亨。第四行政督察区(9 县):一等县:毕节、黔西、威宁、大定; 二等县:赫章、水城、金沙、纳雍、织金。第五行政督察区(12 县):一等县:遵义、桐梓、正安、仁怀、赤水;二等县:务川、绥阳、湄潭、凤冈、道真、习水、瓮安。第六行政督察区(9 县):一等县:铜仁、思南、松桃;二等县:沿河、石阡、玉屏、德江;三等县:江口、印江。国民党政府还在县(市)之下建立了乡镇保甲制。到 1948 年,贵州有乡镇 1397 个,保 12940 个,甲 128435 个。 三、贵州解放以后的行政区划 1949 年 11 月 1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贵州省省会贵阳市。12 月 26 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全省设 1 个省辖市(贵阳市)、8 个专区(贵阳、遵义、铜仁、镇远、独山、兴仁、安顺、毕节)、1个专区辖市(遵义市),改雷山设治局为雷山县,共置 79 个县。1952 年,贵阳专区更名为贵定专区,专署所在地由贵筑县迁至贵定县;独山专区更名为都匀专区,专区所在地由独山迁至都匀;兴仁专区更名为兴义专区,专署所在地由兴仁迁至兴义。1953 年平越县改为福泉县。1955 年春,贵州省人民政府改为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同年 3 月 将遵义市由专区辖市改为省辖市。1956 年 4 月撤销贵定、镇远、都匀 3 个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自治州)。黔东南自治州辖原镇远专区(除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外)11 县和原都匀专区的黎平、 榕江、从江、麻江、丹寨 5 县,共 16 个县。黔南自治州辖原都匀专区的都匀、独山、荔波、三都、平塘和原贵定专区的长顺、罗甸、惠水以及安顺专区的紫云、镇宁,共 14 个县。同年 7 月,撤销兴义专区,将所属望谟、册亨、安龙、贞丰 4 县并入黔南自治州,其余各县并入安顺专区。1957 年 11 月,撤销安顺专区的贵筑县,并入贵阳市。至此,全省共辖 2 个省辖市、4 个专区、2 个自治州、75 个县和 3 个自治县(松桃、三都、威宁)。1958 年,全省行政区划有两个大的变动:一是增加建制市的数量, 扩大市区范围———撤销安顺县, 设置安顺市, 由安顺专区管辖;撤销都匀县,设置都匀市,由黔南自治州管辖;撤销遵义县,并入遵义市,并改为专区辖市;将清镇、修文、开阳、惠水 4 县划归贵阳市管辖。二是小县并为大县,县的数量减少,县域范围扩大,道真县并入正安县,凤冈、余庆两县并入湄潭县,福泉县并入瓮安县,龙里县并入贵定县,荔波县及平塘县的东半部并入独山县,平塘县的西半部并入罗甸县,紫云县分别并入望谟县和长顺县,册亨县并入安龙县,贞丰县并入兴仁县,关岭县并入镇宁县,晴隆县并入普安县,江口、玉屏县并入铜仁县,天柱县并入锦屏县,台江县并入剑河县,从江县并入榕江县,施秉县并入黄平县,岑巩、三穗县并入镇远县,丹寨、雷山、麻江、炉山 4 县合并,设置凯里县。同年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息烽县划归遵义专区,瓮安、福泉、龙里、贵定划归黔南自治州。全省共辖一个省辖市、4 个专区、2 个自治州、3 个专区辖市、49 个县、3 个自治县。1959 年,婺川县改为务川县,鳛水县改为习水县。1960 年,撤销郎岱县,设置六枝市。1961 年,恢复遵义、道真、凤冈、余庆、江口、玉屏、关岭、贞丰、册亨、晴隆、岑巩、天柱、从江、雷山、麻江、荔波、平塘、紫云、龙里、福泉 20 个县。1962 年,恢复施秉、三穗、台江、丹寨4 县;撤销安顺市,重设安顺县;撤销六枝市,改设六枝县;撤销都匀市,重设都匀县。1963 年,恢复开阳(划归遵义专区)、修文、清镇(划归安顺专区)和惠水(划归黔南自治州)4 县。1966 年,
重新恢复兴义专区,辖兴义、兴仁、晴隆、普安、望谟、册亨、贞丰、安龙 9 县,开阳、息烽县划归安顺专区。1966 年,为适应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加强“三线建设”的需要,全省增设六枝、盘县、水城、万山、开阳 5 个特区,并复置安顺、都匀 2 市。同年,六枝县改为郎岱县。1967 年,设置六盘水地区,辖六枝、盘县、水城 3 个特区。1968 年,撤销开阳特区和万山特区。1970 年撤销郎岱县,并入六枝特区,撤销盘县,并入盘县特区;撤销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并恢复万山特区。同年,遵义专区改名遵义地区,铜仁专区改名铜仁地区,安顺专区改名安顺地区,毕节专区改名毕节地区,兴义专区改名兴义地区。1978 年 12 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六盘水市,为省辖市,辖六枝、盘县、水城 3 个特区。1981 年 9 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3 年 8月,撤销都匀县,并入都匀市;撤销凯里县,设置凯里市。1986 年11 月,沿河、印江、道真、务川 4 县,分别改置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 年,撤销水城特区,改置六盘水钟山区和水城县。同年,撤销兴义县,改置兴义市;撤销铜仁县,改置铜仁市。1990年底,撤销赤水县,改置赤水市。1992 年,撤销清镇县,设立清镇市。1993 年,撤销毕节县,设立毕节市。1995 年,安顺地区的修文 县、息烽县、开阳县划归贵阳市管辖,安顺地区的清镇市由省直辖,委托贵阳市管理。同年撤销仁怀县,设立仁怀市。1996 年撤销福泉县,设立福泉市。1997 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为遵义市的直辖区。遵义市辖原遵义地区的遵义县、绥阳 县、桐梓县、习水县、凤冈县、正安县、余庆县、湄潭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的赤水市、仁怀市由省直辖,委托遵义市管理。2000 年撤销安顺专区, 设地级安顺市, 原县级安顺市改设西秀区, 安顺市辖西秀区、普定县、平坝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2000 年,在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设小河区,为贵阳市辖区。2003 年 12 月,在原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设汇川区,为遵义辖区。 四、民族自治区域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解放 50 多年来,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2 年,撤销炉山县,设置炉山县苗族自治区;撤销惠水县,设置惠水县苗族补伊族(后改为布依族)联合自治区;撤销丹寨县,设置丹寨县苗族自治区。1954年,撤销台江县,设置台江县苗族自治区;撤销威宁县,设置威宁县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撤销雷山县,设置雷山县苗族自治区;撤销罗甸县,设置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区;并将惠水县苗族布依族联合自治区改为惠水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区。1955 年 12 月,将威宁、罗甸、惠水、雷山、炉山、丹寨、台江 7 个自治区改为自治县。1956 年 4 月,撤销贵定、镇远、都匀 3 个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改两州所辖雷山、台江、炉山、丹寨、罗甸、惠水6 个自治县为县。同年 11 月,撤销松桃县,设置松桃苗族自治县;撤销三都县,设置三都水族自治县。至此,全省设置两个自治州和威宁、松桃、三都 3 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区域面积 72194 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 41%。 1958 年 12 月, 黔南自治州的惠水县划归贵阳市,安龙、册亨、贞丰 3 县划入安顺专区,安顺专区的瓮安、福泉、贵定、龙里 4 县划归黔南自治州。1963 年 4 月,又将安龙、册亨、贞丰 3县划归黔南自治州,5 月,撤销镇宁县,设置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5 年 12 月,从黔南自治州划出望谟、册亨、安龙、贞丰、紫云 5县归兴义专区管辖,并分别设置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册享布依族自治县、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81 年 3 月,撤销关岭县,设置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9 月,撤销兴义地区,改设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各自治县改为县。1983 年 9 月,撤销玉屏县,设置玉屏侗族自治县。1986 年 11 月,沿河、印江、道真、务川 4 个县分别改设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
族苗族自治县。
五、2004 年的行政区划状况
截止 2004 年 12 月 31 日,全省共设 4 个地级市、3 个自治州、2个地区、9 个县级市、56 个县、11 个自治县、10 个市辖区、2 个特区、760 个乡、253 个民族乡、692 个镇、88 个街道办事处)。贵阳市:辖 6 区 3 县 1 市即: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代管 1 市清镇市(省直 辖县级市,委托贵阳市代管)。
六盘水市:辖 1 区 1 特区 2 县即: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
遵义市:辖 2 区 8 县 2 自治县即:红花岗区、汇川区、正安县、桐梓县、遵义县、凤冈县、余庆县、湄潭县、绥阳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代管 2 市:赤水市(省直辖县级市,委托遵义市代管)、仁怀市(省直辖县级市,委托遵义市代管)。
安顺市:辖 1 区 2 县 3 自治县即:西秀区、普定县、平坝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铜仁地区:辖 1 市 1 特区 4 县 4 自治县即:铜仁市、万山特区、德江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毕节地区:辖 1 市 6 县 1 自治县即: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织金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 2 市 9 县 1 自治县即:都匀市、福泉市、瓮安县、贵定县、惠水县、长顺县、独山县、龙里县、荔波县、 平塘县、罗甸县、三都水族自治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 1 市 15 县即:凯里市、雷山县、黎平县、施秉县、麻江县、锦屏县、台江县、剑河县、三穗县、黄平县、从江县、镇远县、天柱县、榕江县、岑巩县、丹寨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 1 市 7 县即:兴义市、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安龙县、兴仁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