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幼儿园 执教:眭徐文
教材分析:
《猫捉老鼠》是一首充满童趣、富有情景、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我们根据小班幼儿思维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以及情感外露、不稳定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注重游戏化、情景化,让幼儿扮演小老鼠在玩耍、吃米、睡觉等不同情境中反复感受音乐旋律和歌词,学习分辨乐曲的快慢,并根据歌词的词意自由做表演动作,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幼儿基础分析:
小班幼儿能自如地运用手、臂、躯干做各种单纯的动作,如拍手、跺脚等等,但由于受神经系统协调性发展的局限,其平衡及自控能力还较差,特别是腿部力量较弱,脚掌缺乏一定的弹性,身体左右摇摆比较大,所以对幅度较大的上肢运动易于掌握,对下肢肌肉力量及弹性要求不是太高的单纯移动动作如小碎步、小跑步等较易掌握。
小班幼儿在听到喜爱或熟悉的音乐时,往往会自发地跟着音乐踏脚、拍手,但这种身体动作并不能做到完全合拍。随着音乐活动机会的增多,很多幼儿能努力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一致,使动作的速度逐步变得均匀,但这种均匀性往往又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很难在长时间里保持。
小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动作表现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运用动作与同伴配合、交流、共享。但在动作的创造性表现方面有了初步的意识和发展。 活动目标:
1、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乐意用动作表现歌曲。 2、能听辨音乐中的滑音部分并作出反应,遵守游戏规则。 3、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场景中主动地参与游戏。 活动准备:
1、小老鼠头饰每人一个、大猫头饰一个; 2、《猫捉老鼠》音乐; 3、幼儿学会歌曲1~3段。 4、幼儿围坐半圆形。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天气真好,鼠宝宝和妈妈一起出去玩吧!”(听音乐伴奏,跟随教师模仿小老鼠走路,进入活动室。)
二、创编动作,表现音乐。 1、创编第一段:
“小老鼠是怎样跑来跑去的?哪个宝宝来表演一下?” “宝宝们,我们一起去找吃的东西吧!” 2、创编第二段:
“肚子好饿啊,我们怎样吃米?”一起来试试。 3、创编第三段:
“小老鼠们吃饱了吗?”引导幼儿揉揉肚子,伸个懒腰。 “小老鼠睡觉啦!”教师唱第三段歌曲,幼儿自由创编。 4、完整表演。
“宝宝们听着音乐,跟着妈妈出去找东西吃吧!” 三、讨论玩法,明确规则。
1、播放第4段音乐,“宝宝们听,是谁来了?大猫来干什么?” 2、再次倾听并观察:
(1)当歌曲唱到哪一句时,大猫才发现小老鼠的? (2)听到大猫的叫声,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四、师幼共同游戏。
1、由教师扮演大猫,师幼共同游戏。 2、由幼儿扮演大猫,师幼共同游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