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EXPLORATION
No2,2010SerialNo22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林倩婷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当树立大德育观 ,寓德育于教学中,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路是:教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德育渗透的阶段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重要性;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2-0062-03
文以载道,道以载人。作为启蒙教育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是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它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统一的过程,也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人生底色的过程。教师应用思想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求知之心,用深厚的人文底蕴去感染学生的童稚之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新课标指导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使德育喧宾夺主或流于形式。从古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 的德育渗透艺术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 的德育渗透艺术,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语文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要求教师要树立大德育观 ,寓德育于教学中,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材情感的多边移情感知的互动过程,它与教师的言传身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学生的感知、体验和实践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教材的挖掘和利用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情感调控的引导62#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其内涵和实质是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立场以及道德规范,通过科学的组织和一定的教育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活动。
现代教学理念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知识专家。因而,全面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正因为德育如此重要,所以它一直居于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第一位。然而,纵观近年来的学校德育,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德育实践中的人文关怀日益缺失,显示出急功近利的倾向;重政治教育灌输,轻人格培养;把德育同教学平行,默认教学属非德育工作 的范畴,忽视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等等。而实际上,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通过显性德育 与隐性德育 来共同实现。显性德育 ,即为德育专门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政治教育课程、形势教育课程等。隐性德育 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隐性德育指的是附着、渗透在其他相关媒介中的间接的、不暴露的德育。课堂教学中的隐性德育是通过精神感召力、教师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凝聚力、吸引力来实现的。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个统一的过程,纯粹靠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上的理论说教,学生会较为抗拒,其效果也并不理想。人的培养在于教育,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为培养人的基本素养服务的。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德育已不再仅仅是德育课的任务,各学科的教学都有渗透德育的义务。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措施。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林倩婷(1986-),女,广东深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者,其移情感知表现为对学生及教学内容的移情感知;学生则是教学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知表现为对教师及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利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富有情感、声情并茂的描绘,引导、点拨和启发学生,尽可能不着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知的心理体验,注重的是点点滴滴,有机渗透,以自然穿插的形式出现,使学生自觉地、反复地思考,使德育渗透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可以说,师、生、教材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是语文教学内涵发展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就是尽可能地化解三者之间的矛盾,使之趋向一种教师情感、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和谐统一、共鸣共振的理想状态。
1.教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因而,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更需要德才兼备的老师,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高为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作为德育渗透的引导者,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积极的生活态度甚至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榜样示范性与内在感染力,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不易察觉的潜在作用。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向师性,会在耳濡目染中产生模仿和学习教师的意向,从而自觉地以教师为学习与生活的楷模,亲其师,信其道###模仿教师的品质,热爱教师所教的学科,进而逐渐升华为热爱党、热爱国家的高尚情操。
(1)严以律己,率先垂范
教师应不断完善、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品德修养,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既言传,又身教,处处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教育活动,处理好每一件教育事件,处处体现出为人师表的风范,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师德师风陶冶学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
(2)在教学中体现人格魅力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学态度,如仪表、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独特的创新性和敏锐的教育触觉等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直接的。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并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学生,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精美的板书设计,生动的语言表达,使学生不仅学得愉悦,而且会由衷地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并在潜移默化中以这种积极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3)在教学语言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关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目光、手势、表情、态度等都蕴涵着教育价值。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细微的动作,甚
#
至是一颦一笑,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移情感知来实现的,一般通过教学的口头语言以及身体语言来表露。在口头语言上,教师要常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当学生有了进步时,要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激励他们勇往直前。在身体语言上,常以殷切的目光关注学生,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当学生接收到了这种情感 信息,便会在心底泛起涟漪,并从中得到力量。随后,在反馈 的信息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德育之果,如学生对师长产生了信赖感,增强了自我存在感及自信等。教师的情感倾注 与学生的情感反馈 交融为一种前进的力量,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想要做到在传授知识中育人,关键是要全面地把握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他们具有的阶段性心理特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古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讲的是古代君王要治国平天下,先要做到齐家;要想齐家,首先要做到自我修身。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同样可分为这三个阶段。
首先是修身 阶段,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思想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地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与美丑;其次是齐家 阶段,即注重引导学生处理好身边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与亲人、师长、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正确理解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学会感恩;最后是治国平天下 阶段,即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治理和建设祖国做贡献,为人民谋福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优势,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受到熏陶,有所感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体验德育的魅力。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许多进入社会的人都可以讲出,如何得益于早年在语文教材中受某篇或某些课文的启迪从而影响自己以后的生活态度与方式,最后获得成功的例子。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与替代的。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材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带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一个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影响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逐渐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理性的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沉淀为他63#
们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今天的学生具有思维活、观念新、信息广等特点,语文教材的选文应与之相适应。!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可以说,新课改语文教材已基本符合这些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与趣味性,语文教学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或带着哀怨、悲壮的情感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感受课文,体悟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言语或笔端去诠释各自心目中的形象和意念,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撞击、交流、放飞,情有所钟,情有所溺,因文悟道。可以说,这样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人生中一段充满着个人体验的生命经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深层的、隐含的德育因素,选准德育与知识点相融的最佳结合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
(1)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
在教学中,若只是把语文教材中可利用的德育因素,以老套的归纳文章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或是像对待文章重点段落那样字句剖析,那么它们原本能被阐述出来的道理或思想精神,就很难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把握事物的适度性,对于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把握火候,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渗透内容的度 ,把握渗透时间的度 ,以及激活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相切合的度 ,既要防止过 ,又要防止不及 ,使德育渗透做到到位 而不越位 。
(2)注重德育渗透的多样性
如果德育渗透仅局限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课文讲授教学,就课论课,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应尽量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德育渗透才有色有味、有情有趣且富有实效。
一方面,应尝试以体验式教学 替代生硬的课文讲授。教材中某些作品反映的内容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致使学生对作品反应冷淡,甚至无法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体验式教学,即根据课文内容,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如角色扮演、小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把教材的此情此景 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地观察、思索、分享以及接受熏陶,从而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的环境获得新的感悟和认识,并把这些认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由于在这样一种茶馆 式的、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师生民主平等的心灵对话,打破了学生对于知识、道理学习的抗拒心理防线,为学
生提供了探究和创新的契机,帮助他们排除影响自身成长的障碍,同时促进其团队意识的形成。可以说,在体验式教学 中进行德育渗透有不说一字,尽得风流 之妙。
另一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的要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户外实践型的写作教学,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又使他们体验了社会,体验了自然,从而产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感情,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针对重大节日、纪念日进行的演讲、朗诵和专题辩论活动等,既能提高学生的演讲、朗诵和辩论技能,又能对学生进行无形的集体意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些都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延伸和拓展,也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处处蕴涵着德育因素,但如果教师不能适宜、适时、适度地激活这些因素,并将其渗透到教学之中,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只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利用教学表达的多样性与艺术性,使语文学科在坚持自身的品格的同时,激活其蕴涵的德育因素,丰富德育的内容,达到文道统一 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种语文教育与德育相得益彰的结合理念,是语文教学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更是一门难以到达顶峰的教育艺术。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艺术的构思与表达的主体###教师,就是德育渗透的源头活水 。若要这活水 常流,语文教师必须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找寻文 与道 的交融点,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美。对于一名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教学应是理性的右手,德育则是灵动的左手,当左、右手相遇,并合适地交融时,必定能开创语文教学一举双赢 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道宝.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管理观察,2009(18).[2]陈江涛.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2).
[3]林和红.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教书育人,2009(16).[4]王德友.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5]芮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文学教育(下),2009(5).
[6]朱勇.张晋藩学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3.[7]朱成甲.郭沫若睿语[M].长沙:岳麓书社,1995:4.
[8]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6.
%责任编辑:张华&
#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