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001010683

1001010683

来源:智榕旅游
第18卷第2期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8NO.22006年4月JournalofLiupanshuiTeachersCollegeApr.2006感性,理性—萨特美学两维秦刚,周帆,(1、贵州大学中文系2003级美学研究生,贵阳550025)(2、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摘要:萨特美学因其以个性生命体脸,关心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发展趋向被界定为非理性的美学。萨特将意识还原到前反思的状态,运用现象学方法揭示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反映人的主观心理状况,使他的美学处处闪难看感性的光芒。但是其有关自为何以可能与自在相遇及丈艺功用观的思想,表明他仍然没有摆脱理性的束搏。其关学也仍然保持着浓厚的理性色彩。关锐词:禽识;现象学;自在;自为中圈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5X(2006)02-0066-03OnSensibilityandReason,TwoAspectsofSartre'sAestheticsQINGang',ZHOUFan'(1.ChineseDepartmentofGuizhou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2.ChineseDepartmentofZunyiTeachers'College,Zunyi563002;China)Abstract:Sartre'saestheticsisdefinedasirrationalaestheticsonaccountofitsindividuallifeexperienceandthetrendofcar-ingaboutthepeople'smentaloutlookandpsychologicaldevelopment.Sartremakestheconsciousnessreturntothestateofex-introspection,revealsthepeople'sreallivingconditionandreflectstheirsubjectivestateofmindbymeansofphenomenology,whichmakeshisaestheticsflashwithsense.However,hisideassuchasmeetingfreelyandviewsofpracticalliteratureandartimplythathehasn'tfreedhimselffromthereason.Hisaestheticsstillremainsmarkedrationalcolour.Keywords:consciousness,phenomenology,freely,for-itself一复制或模仿。同时,也把美还给了人,美不是人之萨特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的本真状态进行外的独立存在,并只有人才能对其把握或体验。揭示,使美学的感性品格得以凸现。现象学认为,萨特认为人是在意识的意向性超越中获得美的“显象并不掩盖本质,它揭示本质,它就是本质。感受的。而意识总是趋向于尚未,所以,并没有绝存在物的本质不再是深藏在这个存在物内部的对的美本体存在。这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绝对存在特性,而是支配着存在物的显像序列的显露法美本体的消解。萨特又说:“美不是单元素的”,它则。;pb7q作为观照的对象就如它向我们显现的那“需要两个方面的统一,一个可见的方面和另一样,没有在空间上藏在显像外表背后或在时间上个秘密的方面”3。前者指美的可感形象,后者指先于显像存在的意义或本质,通过对现象的直接存在者的存在状态。这也就是说,存在者的“真观照就可以揭示或把握对象的本质。对人而言,理”在有限的感性显像中不仅可以得到淋漓尽致则可通过艺术这一独特的感性认识方式对其本的表现,而且二者融融为一,没有里外,没有上质进行观照。如叔本华所言:’󰀀󰀀󰀀󰀀一句话,在考下。美自始至终是显示人的命运的,它以最复杂察理念,考察自在之物时,也就是意志而恰如其和丰富的方式被组织并在艺术中得到显示。人的分的客体性时,又是哪一种知识或认识方式呢?本质,人的命运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这就是艺术,就是天才的任务。1.[Z1(pM我们把叔本完满的呈现。感性的、审美的艺术是个体生命的华作为本体的“意志”抽出,艺术就是揭示和反映对应形式。同时,萨特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是艺术主观世界的“真”,也就是人的存在状态,作为个家个体生命的反映,是对自身本质的揭示,他说:体生命化的艺术就是美本身,而不是对美本体的“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艺术家自由收稿日期:2005-12-16作者简介:秦刚,贵州大学中文系2003级美学研究生。一66一.进行创作,并通过创作,他作为艺术家的自由得到了肯定。换言之,作为审美的、感性的艺术是艺术家自由行动的结果,是艺术家实现个体生命超越,获得自我,是“认识到意志客观化的最高境界,即人的填密和抱负”[21(p366)的一种方式。诚然,着存在者的存在状态,审美欣赏也不需逻辑推理或概念分析就可直接洞见存在者的精神内核。审美是感性个体生命的心灵慰藉和实现自我超越的途径。他认为,审美欣赏总是一种“预测和期待的过程。󰀀……没有期待,没有未来,没有无知状自由创作是“放弃严肃的精神的。11p)(p796)不是理智化的创作,而是自由生命的表现,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他说“当然不是说这一豪情应该旨在感化人的说教或由敦品励行的人物来体现,它甚至不应该是蓄意安排的,而且千真万确人们带着善良的感情是写不出好书来的。”(4)(p21)可见,萨特认为美“不是‘人工’的存在”而是“一个真正的存在”。不是目的论的被动创作,而是个体本质的确证。由于人总是在不断地在自我选择、自我创造中确定自己的本质,人的一生表现出不定的本质,因而,他极力反对传统的“性格剧”,而倡导新型的“处境剧”。他说:“性格之间的冲突不管有多么跌宕变化,永远只是几种力量的组合,而组合的效果是不可预见的,一切都已事先决定好了。”而他,“并不相信人有共同的,一经形成就一层不变的‘人性’,而认为它在一定情境的影响下是会变化的。\"[41(x436)因此,他要求艺术家将当下的主观情感,即人的变化不是存在状况以及在生存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摆脱不开的思想情绪,如焦虑、烦恼、失落、陌生感、荒诞、痛苦、恶心等揭示和表现出来就行了。并且不需要加以阐发和转换。这不仅是文艺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是对人的实际观察和体验中提炼出来的对人的本质的看法。艺术作品要揭示和反映在不恒常的环境,是芸芸众生之中,怎样自我谋划,自我设计,最终超越自己,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途达超越的人生境界的自由。他说:“不管作家写的随笔,抨击文章,讽刺作品,还是小说,不管他只谈论个人的情感还是攻击社会制度,作家为自由人诉诸另一些自由人,他只有一个题材:自由。\"[41(p78)这种自由其实是奠定于艺术家的想象中,而不是对现实世界所做的客观反映,所以这种自由仍然只是属于艺术家个人的。文艺作品其实是作家的自白书。正如萨特所说:“我们在作品中认出来的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爱情和我们的欢乐󰀀……主体在创造中寻求并且得到本质性,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创作者自己”。0[41WA作品就是作家的镜子,也就是作家把自身体现在作品中。换言之,艺术作品传递态,就不会有客观性’'[sbq。这种审美期待是对审美主体能动性的肯定,肯定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也肯定了自己的本质性和自由,实现自我价值而进人超验境界,“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萨特运用现象学方法,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方式就能对人的本质进行考察时,彰显了美学的独立品格。但是,他在把“自在”作为人的一切行动和出发点时,表明他仍然没有走出理性的怪圈,其美学仍然美的浓厚理性色彩。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将意识的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如前所述,“自为的存在”是意识的意向性表现及意识的否定性与超越性。而“自在的存在”的表现特征是:“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地。存在是其所是。to[lypn也就是说,“自在”纯粹地、绝对地存在,不以人的意识是否显示为转移,不与任何他物或自身发生关系,没有可能性与必然性。对此,刘放桐说:“‘自在’既然没有联系,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那它就只能是一种僵死的,无任何区别的王国。”阎萨特也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本题论证明。n[lb2l)“自在”作为形而上本体,却与传统形而上本体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着重大区别: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人们趋赴的目标,“自在”则是无可名状的,使人感到苦闷、烦恼、恐惧甚至绝望的世界,是令人逃遁的对象;“绝对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自在”则是对人的异化;“理念”是美的,“自在”则是丑的。而“自为”就是试图从“自在”超升。并在超越中确证自己的本质、自由、体验美的。但是,萨特说:“自为作为虚无化,是凭借自在而被存在的,.'[l]WW这也就是说,“自为”永远无法摆脱“自在”羁绊。“自为”的所谓超越永远是在只能是在“自在”这张密织的网中。“自为”行动所表现的美就只能是在“自在”的归摄下。美就被抽象化了,成了虚无的概念,在抽象的王国中漫游。也如他所说:“美是一种而且只能一67一运用与想象物的价值,++151(,75)与此同时,他也把作为审美直观的艺术作品悬置在抽象的王国中。他说:“艺术作品是一种非现实。,,(5YjM它的本质是想象力意向性对象,因而它是被虚无化了的,不是实在之物。这割裂了感性的现实性与美之间直接的联系。正如威廉󰀀巴雷特说:“在萨特这里,我们看到世界再度被分割成主观与客观的二元论”,叨(P44)美在主观的想象中,在神秘的自在的统摄下。三萨特也认为文艺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缔结的一项协定。如此,唯一所表现的内容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普遍的共同的原则内容。而不是个体生命的感性化。这使以个体生命体验的至臻境界的美沽上了概念的、含目的的瑕疵。朱光潜先生在对康德这一理论评价时说:“他所谓的实践理性不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根本不是一种认识能力,它是‘先验的’,由上帝在造物时设立来帮助人窥视本体和精神界的自由,揭示宇宙的和谐秩序,指导人发出道德意识的,这一切都还不能给人任何认识萨特还要求文艺介人社会生活并影响社会生活,这使他的美学思想浸染了浓厚的伦理色彩。萨特说:“不管你以什么方式来到文学界的,不管你曾经宣扬过什么观点,文学把你投人到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已经介人了。.,(81(r306)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介人”行动既是作家个体自由的体现,又是对别人的自由的唤醒或吁请,“他在选择他自己的同时,他也为所有的人作选择”,“人在对他的本质负责时,我们并不是说对他个人负责而已,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0[81(p318)可见,原本美和道德是完全不同的,但在他的思想中美的根底里也潜伏着道德的命令。文艺成了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工具,文艺创作就具有目的论的意义。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之间也通过一条晦暗不明的线连接起来,这其中残存着“先验综合判断”的痕迹。康德说:“美是德性—美的象征,并且也只有在这种考虑中(在一种每个人都很自然的且每个人都作为义务向别人要求着的关系中),美才伴随着对每个别人都来赞同的要求而被人喜欢,这时内心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某种高贵化和对感官印象的单纯感受性的超升,并对别人也按照他们判断力的类似准则来估量其价值。\"191的内容……这是理性派哲学的传家衣钵…...\"1101可见,萨特对读者的吁求,以及文艺的功用观的思想,使无利害计较的审美判断遭到断流。“这是他缺乏鉴赏力的例证。rr[71W47)同时,萨特倾力将文艺的表现内容向其哲学靠拢。这就难免削足适履。使他的文学浸染着更多理智成分。诚如威廉.巴雷特所说:“萨特是所有存在主义中最富理智的了。”[n(aA46)如是观之,萨特美学仍然没有撩开理性的迷雾,在思想精神上仍然是把理性作为内核。总之,萨特在批判理性的同时,通过揭示人的主观心理状况并将其视为人的本质,自由的体现,并将创作行动本身也视为艺术家实现价值超越的途径。无疑闪耀着感性的光辉。辨者辨矣,筋于斯遁于斯,当他把“自在”作为逻辑、概念之外的抽象物时,当他把创作自由认为是对读者自由的召唤时,使他的美学具有了神秘的色彩,这是他整个思想二律背反的表现。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人本学说被称为非理性的学说,但在每个哲学家,美学家面对无法解释且只能通过体验的方式对美进行观照时,不自觉地就导向了神秘主义。这昭示,也无法预期建立独立品格的美学里程到底有多远?参考文献:Ill萨特.存在与虚无[Ml.北京:三联书店,1987:788,796,27,21,789[2l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l.北京:商务印书馆,258,366周.张德兴.萨特存在主义关学迷评田.学术研究,1980(5):55-59.[4]柳鸣九.萨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1,436,78,24[5]萨特.想象心理学【M].it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80,75,80.[6]刘放祠.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71.[7l成康󰀀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44,247,246.[8l考夫变.存在主义[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06,318.[9l康德.利断力批利[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0.[10].朱光潜.西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98.一68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