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教海探索 25 ■李迪华 诗言志,文载道,千古诗文传家宝。文言文是历 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在我们整个语文学习内容的构架中,文言文占着非 情随文动,心随文跳,与文章脉搏共振,透过文字和 那些文人雅士进行心灵的碰撞。 第二步,润喉——美美地读。 常重要的地位。可是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 面前:文言文教学已进入一个死角——教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考试一定考,考完全扔掉。我们深有体 会: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故如何 让文言文教学朝着一个健康光明的方向前进,是语 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根据 主张学习语言的洪镇涛在《构建语文教学新体 系》一文中说:“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 的金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 味。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所以教学与现代有 代沟的文言文,必须重视反复诵读,读是让文言文教 学焕发生机的钥匙。 。 读的过程就是由口人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 作品的过程。读多了,读准了,就会把握文言文一般 的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 界,就会让自己的思想逐步走向丰富和深刻。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读”为主阵地,把读书贯穿于教 学始终,让学生在读中获得自己丰富而真实的感受。 二、操作 现将我的粗浅做法与大家共斟酌。 第一步,闻香——美美地听。 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移情人文,把学生 带进作者精心营造的艺术氛围中。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 情”。阅读,本质上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要做到 “披文人情”,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就必须与文本作 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所以,首先可借助多 媒体或录音机听语言名家的朗读,引导学生移情人 文。但我总认为这些比不上教师现场的范读。教师 现场的范读,通过手势、表情、眼神将文章的情感直 接传递给学生,比录音磁带更有感染力。美国心理 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的研究表明:信息传达的效果 :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所 以在授课中,我总是结合自己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声 情并茂地朗读,充分表现作品内在的蕴含及艺术魅 力,这样不仅使自己“满121余香”,更重要的是能把学 生带进作品所营造的美妙境界中。记得有很多次每 当我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时,很多学生都是凝神静 气聆听,有的还在默默地跟读,直到读完文本好一会 儿后,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此时我相信我已经悄 悄把学生带进了作者精心营造的情境中,让他们的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化文为白,透过 语言文字的屏蔽,理解作品的内涵。 在此阶段我强调在读中把握文理情思。主张在 读中再现复活形象,体味情趣意境,从而渐入佳镜, 沉浸在作家的艺术世界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古代的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代的读书人日诵 不辍,甚至“口舌成疮”。但一味地强迫学生读下去, 恐怕适得其反。我一般采取以下读的形式,当然形 式不同,要求及教学目的自然不同。包括自由读、交 流读、分组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背台词式 的朗读等新颖的形式。最值得一提的读法是唱读: 即让学生自由选用符合文本意蕴的曲调去吟唱,让 音乐的触角去拨弄学生情感的琴弦。实践证明,唱 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让学生的情感穿越千年的时空与作者的情感交汇在 一起,酿成最冽、最醇的琼浆。 第三步,品鉴——美美地品。 撷取精彩语段,反复赏读、咀嚼,品出文言文的 滋味。中国语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读文言 文,就要善于品鉴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 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会到流淌在先人们 血脉里的绵绵情怀,感受到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使 他们受到文与质的熏染和陶冶。所以在此阶段的教 学中,我常精心挑选或让学生自己摘选最喜欢的或 最触动心灵的或最优美的或最能体现主旨的句段进 行“品鉴”,让学生反复赏读、咀嚼。例如在教授《兵 车行》时,我拿出《兵车行》的首尾部分给学生“品 鉴”。诗的开头是响彻云霄的人哭,结尾是哀怨凄厉 的鬼嚎。单独拿出来不仅能让学生体会诗歌首尾呼 应的结构艺术,而且顺理成章地引出全诗的“诗眼”, 造成人哭鬼嚎的最根本原因——“点行频”,从而理 解诗歌的主旨。 第四步,畅饮——美美地诵。 注重诵读,直至融于生活。语言学家黎锦熙先 生就曾说:“学生学古文,如果只限于听讲,不读不 背,那效果等于零无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读文言文应有意识地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 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还可以提高写作 水平。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大师 也认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众多名人大家从中受 益匪浅,比如自居易、韩愈、鲁迅、郭沫若等。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