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来源:智榕旅游
《孔雀东南飞》教案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人物形象(着重把握刘兰芝的形象性格) 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二人的死亡原因)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探索焦、刘二人的死因,并了解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以音乐《梁祝》导入课题,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兼葭》中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还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相互间魂牵梦绕的执着痴狂,都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世界。

2、出示课题 《孔雀东南飞》

4、提问同学这是一段什么曲子?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简介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二、文学常识

在学习这篇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关于这篇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 1、自《诗经》、楚辞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谁能讲讲关于“乐府”和“乐府诗”的知识呢?

2、“乐府”,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辞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在汉代,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些制作音乐,出唱片的公司,所以,作曲、配词培养歌星这样的事情由国家出面来做。后来,把乐府这个官署,这个国家机关单位所采集、创作的歌辞就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

3、课本所选的这首《孔雀东南飞》最先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又有人将其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它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三、整体把握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请一、二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 (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 (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

1

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出示课件) 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第二课时

一1.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的作用 孔雀起兴,引出全篇故事。

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3、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第一 个“常”道出了她内心的多少辛酸,反映了她与焦母之间的矛盾日久,深刻而难以调和。第二个“常” 表达了丈夫因公务不常在家,兰芝时时有“空房”“日稀”之感。但“空”“稀”却未影响她对丈夫的感情,这就为表现两人爱情的纯洁与坚贞,也为悲剧性情节发展作了伏笔。

“故”字写出焦母挑剔难,也表现了刘兰芝洞察世情的聪颖。

4、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刘兰芝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反映出:

1、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

2、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 5、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

这段描写作用有三:其一,通过他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卿二人的深厚感情;其二,处次展示了他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其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6、7-8夫妻凄楚夜话9-10兰芝严妆拜别

以铺陈排比,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她的严妆也是她对焦母的与示威。这也表示了她对焦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的矛盾心情。

7、和婆婆告别,小姑告别表现兰芝怎样的性格。

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与小姑告别: “泪落连珠子”,既有与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的归的悲愤。

8、11-12夫妻道口明誓表现什么?

一、再次强调了这对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二、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9、13兰芝含恨还家母亲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焦母的专横无理,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10、14-19兰芝拒绝求婚,刘兄逼妹再嫁。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11、20-23守府忙碌迎娶,兰芝含泪制衣。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反衬焦母的没有眼光;反衬刘兰芝鄙视权贵的品德;反衬刘兰芝不贪图富贵、忠贞于爱情高尚情操;热闹场面与兰芝同焦仲卿的绝望痛苦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悲剧效果。 12、24-26相约黄泉聚首

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仲卿先贺,继怨,后誓“吾独向黄泉”。兰芝先体谅同情,后誓“黄泉下相见”。仲卿的“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兰芝的“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作者的叙述语“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都是极精妙诗句,艺术表现力极强。

13、27-29府吏作计尔立32兰芝仲卿魂化,相爱地久天长

3

14、 阅读课文最后三节,讨论后面两个问题 1、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2.尾声化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二、人物形象分析

五、人物形象分析 (1)、结合以上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刘兰芝的形象性格特点

讨论: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善良、知书识礼、坚强忠贞、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刘兰芝投水自杀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是反抗,还是逃避?如果是反抗,这种反抗有效吗?为什么? (2)、根据以上分析方法,课外归纳焦母的形象特点。 六、课外链接

探究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产生的共同原因 梁山泊与祝英台

陆游与唐婉 封建族权或家长制的横加阻挠、破坏是

造成古典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贾宝玉与林黛玉

焦仲卿与刘兰芝

探索古典爱情悲剧的现实意义 提示: (1)、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你认为此诗最有价值的是什么?你有何感想? (3)、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不作结论性表述。 七、小结 1、结束语

爱情是美,爱情是诗,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歌!我们的古人历尽了爱情的沧桑,饱尝

了爱情的悲苦。让我们牢记这些血的教训,珍惜这人间每一分美好的感情。 2、播放屠洪刚演唱的现代歌曲《孔雀东南飞》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