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甲午元旦译文
篇一:20XX届海淀高三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20XX.1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短文,完成1~6题。 ①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释】①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1.《甲午元旦》诗中所写的春节习俗,在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的一项是(3分)
1 27
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b.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2.列诗句与《甲午元旦》一诗中尾联所表达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b.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c.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D.饯岁愁虽剧,迎年喜亦深。
3下列对联不适合作“春联”的一项是(3分) A.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b.家居光天化日下,人在春风和气中
c.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D.百福尽随新节至,千祥俱自早春来
4.这首诗语言朴素平实,言浅意浓,请以“竟”“催”“倾”中的一词为例,对这一特点加以赏析。(3分)
5.请根据诗歌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过一个文明和谐的春节,100字左右。(5分)
6.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元旦应酬作苦且阅岁渐深韶光渐短添得一番甲子增得一番感慨庄子曰
2 27
大块劳我以生此之谓乎吾所取者淑气临门和风拂面;东郊农事,举趾有期。江梅堤
柳,装点春工;晴雪条风,消融腊气。山居之士,负暄而坐,顿觉化日舒长,为人生一快耳。 (取材于卫泳《闲赏·元旦》)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
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荫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 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甲】.. “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 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
3 27
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
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 意而已。【乙】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遇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丙】人之遇物,但患不...
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使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实丁未夏四月望日。. 三槐王元老记。
(取材于王寂《三友轩记》)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其旧而新之仍:依循B.窃闻吾子杜门屏迹杜:关闭..
C.不任斤凿任:承受D.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区区:微不足道...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榜其轩曰“三友”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4 27
B.其所友者谁欤予虽欲友,其可得乎.. C.与夫顽石散木夫人情之嗜好.. D.然必先得之于心是则然矣..
9.本文“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句中的“此”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概括回答。(3分)
10.①“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这组例子能证明文章甲乙丙处的哪一个观点?(3分)
②谢康乐指谢灵运,是诗派的开创者;陶彭泽指,是诗派的代表人物。(3分)
11.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遇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所见略同。作者以木石为友,苏东坡则“渔樵于江渚
之上,”(《赤壁赋》),可谓“各适其适”。(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①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一伟大文体的尊严。
②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A)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b) 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
5 27
美。(c)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 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D)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
③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粗粝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 象的外在表现。
④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 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 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要个个鲜活、千姿百态。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⑤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确思想,只有所谓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 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6 27
⑥长篇小说的难度,是指艺术上的原创性,原创的总是陌生的,总是要求读者动点脑子的。难也是指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长篇小说的结构,当然可以平铺直叙,但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
它有时候就是内容。好的结构,能够凸现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构故事。长篇小说的语言之难,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但这陌生化的语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语制造阅读困难,而是将其融入叙述语言,这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
⑦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和难度,造成了它的庄严气象。它排斥投机取巧,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献媚和撒娇。伟大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⑧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它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 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长篇小说,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取材于莫言《〈四十一炮〉序言》)
12.统观全文,从中摘取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5个关键词。(5分)
7 27
13.整体把握第②段内容,将“就像金钱豹子,虽然也勇猛,虽然也剽悍,但终因体形稍逊,难成山中之王”这句话还原到A、b、c、D哪一处最恰当?(3分)
14.下列词语不是作者用来表现“好的长篇小说”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波澜壮阔千姿百态b.粗粝莽荡平铺直叙 c.排山倒海有血有肉D.汹涌澎湃众声喧哗
15.第④段说“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请以一部经典名著为例,简要说明“好的长篇小说”的这个特点。(6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①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一样,张路平通常早上6点就要起床,赶往地铁站去市中心上班,晚上能在8点之前回家,就已经很不错了。到了家,还有一堆家务要做,另外他还要在互联网上、朋友圈里转转,经常熬到午夜后才睡觉。工作日,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大约6个小时。当然,他会在周末补觉,一觉睡到中午。而周末长时间睡眠是否真的能够弥补工作日睡眠的不足呢?前不久,两项关于睡眠的研究开始试着回答这一问题。
②睡眠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不然我们怎么还会花费生命
8 27
里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关于睡眠的功能,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睡眠对机体起着重要的恢复作用:或补充某些消耗殆尽的元素,或清除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积累的某些毒素。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内德高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由侧脑室的脉络丛组织分泌产生的脑脊液,除了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酸碱平衡,缓冲脑和脊髓所受外力的作用外,也参与这一重要的恢复活动。
③内德高的研究组在大脑中发现了一个由充满液体的通道组成的细微网络结构,该结构通过脑脊液的循环来清除大脑中产生的毒素——β-淀粉样蛋白。内德高等人发现的网络结构中,脑脊液的流动受神经胶质细胞膜上通道的调控。这使大脑不可能在进行必要思考活动的同时完成自我清洗。大脑需要将思考和清除毒素这两项活动在时间上区分开来,清醒时大脑主司思考,睡眠状态下大脑主司清除毒素。研究人员发现睡眠状态下有大量的脑脊液流入大脑,而清醒状态下则没有脑脊液流入大脑。他们将大脑毒素——β-淀粉样蛋白注
射到小鼠脑中,研究结果表明,睡眠状态下小鼠脑内的这种外源蛋白被清洗掉,而清醒状态下小鼠脑中的该蛋白则未被清除。
④工作日睡眠严重不足,通过周末疯狂睡觉来弥补,能不能起到清除大脑毒素的作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9 27
的佩约维奇教授及其同事招募30名志愿者,给他们制定一个模仿工作日睡眠时间受限但周末有额外睡眠可以弥补的时间表。志愿者连续4天每晚只有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紧接着有两晚可以睡10个小时,然后研究他们大脑中毒素的清除情况。佩约维奇等人的研究发现,一种炎症反应的标记物——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也在睡眠受限制后显著升高,睡眠恢复后炎症反应也恢复到正常状态。然而,另一部分研究结果则令人担忧。志愿者在睡眠时间受限后,注意力的集中度明显下降,不幸的是,即使睡眠时间得到恢复,该状况也没有得到完全改善。因此,周末补觉给大脑提供额外的自我清洗时间,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绝不是全部。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该研究只探讨了睡眠限制和睡眠恢复的一个循环对机体的影响。长期的累积效应对身体很可能会有更加深重的影响。
(取材于《周末补觉的生理学》) 链接材料1
名词解释:β-淀粉样蛋白,是由细胞分泌的、在细胞基质沉淀聚积后具有很强神经毒性的蛋白。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会造成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是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脑内老年斑周边神经元变性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链接材料2
天地生人以时,动之者半,息之者半。动则旦,而息则
10 27
暮也。苟劳之以日而不息之以夜,则旦旦而伐之,其死也可立而待矣。吾人养生亦以时,扰之以半,静之以半,扰则行起坐立,而静则睡也,如其劳我以经营而不逸我以寝处,则岌岌乎殆哉!若是,则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是睡,非睡也,药也;非疗一疾之药,及治百病,救万民,无试不验之神药也。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
16.下列对文章和链接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在睡眠状态下,会有脑髓液流入大脑,参与对机体内沉淀的毒素进行的清除活动。
b.β-淀粉样蛋白,在小鼠睡眠状态下可被脑脊液清洗掉,在小鼠清醒状态下则未被清除。
c.佩约维奇团队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内白细胞介素-6的炎症反应水平与睡眠时间相关。
D.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脑内老年斑周边神经元病变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脑脊液的沉积。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篇二:诗意元旦 诗意元旦
作者:卢恩俊《光明日报》(20XX年01月08日16版)
11 27
元旦,一个闪烁着诗意光芒的词汇:一元复始,一轮新年初始的太阳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而当我们走进古诗看元旦,则更会见其光彩熠熠!
写元旦最早的诗当属南朝萧子云的《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中国的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元旦一词最早则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宋代吴自
牧《梦梁录》卷一也有“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所以古诗中的元旦,不是现在通行的公历一月一日,而是指的阴历正月初一。然而,古代并没有法定新岁第一日一定叫元旦,因此其他叫法也不少。这些叫法在古诗中多有体现。《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隋元会大飨歌》中称“元春”:“展礼肆乐,协此元春”;曹植《元会》诗中称“元祚”:“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晋·庾阐《扬都赋》诗中称“元辰”:“岁惟元辰,阴阳代纪”;晋·辛兰曾《元正》诗中称“元正”:“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唐·杨师道《奉和正日临朝应诏》诗中称“元辰”:“皇猷被寰宇,端扆属元辰”;唐·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诗中称“新正”:“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唐·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诗中称“元日”:“旧时元日
12 27
会,乡党羡吾庐”;唐·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称“元朔”:“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唐·温庭筠《元日》诗中称“端日”:“绪风调玉吹,端日应铜浑”;宋·范成大《爆竹行》诗中称“岁朝”:“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宋·宋伯仁《岁旦》诗中称“岁旦”等。这些都是元旦的其他叫法。
再就是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也不一致,伴随朝代变更亦有变动。夏在正月初一,商在腊月初一,周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为十月初一,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恢复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的纪年方法,故又称“夏历”,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但当时并未正式公布。直到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才正式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西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品读古诗,尽享乐岁图。“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晋·周处《风土记》曰:“除夕之夜,改年更岁,人们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因此,“守”有“除”与“迎”的双层含义,人们格外看重这一天。古人因此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元旦“乐岁图”。
元旦乐岁诗最有名的要属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那
13 27
首名作《元日》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择取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元旦迎新图;而唐·成文斡的《元旦》——“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则充分体现了年老童心与儿孙同乐的喜庆场面;唐代诗人厉元的“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火连双阙晓,仗到五门春。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读之就像走进了一幅典雅隆重的宫廷贺年图;“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明·陈献章的这首《元旦试笔》,更是将人们欢庆佳节的乐岁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陆游的这首《己酉元旦》,描写一夜细雨融化了残雪,阳光灿烂,晴空一片,阴郁一扫而光,又是何等清新美好。此刻,把酒写联,辞旧迎新,真是一件赏心乐事。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不着“元旦”“元日”等词汇,却写出了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 品读古诗,领悟述怀情。“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元旦是回首旧岁、冲刺来年的起点。北宋·苏东坡《守岁》诗中道:“欲知垂尽岁,犹似走壑蛇……努力尽今夕,少年
14 27
犹可夸”。诗人把飞逝的时光比作钻洞的长蛇,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如同剩下的蛇尾,想捉也捉不住了。诗人如此强烈地感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今日读来仍是醒世警人。而唐·孟浩然《回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既表达了大唐盛世老百姓迎春的喜悦心情,也展示出自己身为读书人却仍惦记百姓疾苦的情怀。宋·宋伯仁的《岁旦》云:“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诗人不仅知足常乐地欢度着新年,还告诉世人:春来了,只要快乐在心,安详沉静,一切顺其自然,定会健康长寿。明代才子文征明,25岁大好年华时元旦挥毫赋诗,既回首感慨“二十
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又激奋“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词”。清·孔尚任的《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一颗赤诚的童心,反映出他脱离官场后恬静愉悦的心绪。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耄耋之年写了《除夕》一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足见老人依然惜时奋进之意,如此守岁
15 27
达旦,心里萌动一股活力,来年与时俱进,怎能不创造出人生新的辉煌?
“古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元旦,是盘点人生、领悟生命的驿站。在这旧年与新年交替的门槛上,盘点过往,感悟人生,虽是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岁月不居,但“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我们自醒自悟,不断补给加油,在新的一年里,必能开启一段昂扬向上的新征程。 篇三:校本教材古诗词集锦(1) 序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近几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西方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在中国的盲目泛滥,提出要保护中华传统节日。其建议主要为三方面:传统节日确定为法定假日;重新命名或修改相关节日;重视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全国人民热情关注和政府高度重视下,传统节日放假已指日可待;而吁请设立中华母亲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修改教师节
16 27
(改为孔子诞辰9月28日)等建议也得到大多数国人的支持;而去年韩国人抢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成功,更是刺激了我们
的神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校研究决定,把中华传统节日列为校本课程以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增添新的内涵。 毫无疑问,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可以说,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可以说千年来一脉相承。
细细探究,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
17 27
喜庆,举国同歌,世界各地华人共舞,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强烈再现。 这里所介绍的主要是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今天,通过这一校本教材,如果能使第六小学师生对中华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则实现了我们制定编写这一校本课程及教材的教学目标。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由于时间的仓促与编者水平能力的有限。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挖掘的不够深刻。望各位领导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编者:苏元平 目录
第一篇章:春节古诗词集
锦.............................................................1 1.《除
夜》.......................................................................................1 2.《拜
年》...............................................
18 27
........................................2 3.《甲午元
旦》...............................................................................3 4.《凤城新年
词》...........................................................................4 5.《新年
作》...................................................................................5 6.《癸巳除夕偶
成》.......................................................................6 7.《春节看花
市》...........................................................................7 8.《迎
春》.......................................................................................8 9.《除夜宿石头
驿》.......................................................................9
19 27
10.《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
韵》...............................................11
第二篇章:元宵古诗词集
锦...........................................................13 1.《上元
夜》.................................................................................13 2.《辛亥元
夕》.............................................................................16 3.《鹧鸪天·元夕有所
梦》.........................................................17 4.《十五夜观
灯》.........................................................................19 5.《生查子·元
夕》.....................................................................20 6.《元夕二
20 27
首》.............................................................................21 7.《元夕①无
月》...........................................................................24 8.《青玉案·元夕》
①...................................................................26 9.《正月十五夜
灯》.....................................................................29 10.《上元竹枝
词》.......................................................................31 第三篇章:清明古诗词集
锦...........................................................32 1.《清
明》.....................................................................................32 2.《清
明》...............................................
21 27
......................................33 3.《郊行即
事》.............................................................................34 4.《清
明》.....................................................................................35 5.《清明日对
酒》.........................................................................37 6.《清明
夜》.................................................................................38 7.《清明即
事》.............................................................................39 8.《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
好》.................................................40 9.《清明
日》.................................................................................41
22 27
10.《送陈秀才还沙上省
墓》.......................................................43
第四篇章:端午节古诗词集
锦.......................................................44 1.《端
午》.....................................................................................44 2.《竞渡
曲》................................................................................46
3.《五月五日》.................(:甲午元旦译文)............................................................48 4.《竞渡
歌》...............................................................................49 5.《七律·端
午》.........................................................................50 6.《和端
23 27
午》.................................................................................51 7.《已酉端
午》.............................................................................52 8.《乙卯重五
诗》.........................................................................54 9.《端午日赐
衣》.....................................................................56 10.乙卯重五
诗...............................................................................58 第五篇章:中秋节古诗词集
锦.......................................................60
1.水调歌头·丙辰中
秋.................................................................602.望月怀
古...................................................................................63
24 27
3.中秋
月.........................................................................................65 4.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
子.........................................................66
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
月.............................................................67 6.十五夜望月寄杜郎
中.................................................................68 7.阳关
曲.........................................................................................69 8.西江月·世事一场大
梦.............................................................70 9.中
秋.............................................................................................72 10.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
25 27
赋...........................................73 第六篇章:重阳节古诗词集
锦.......................................................75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75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
昼.........................................................76 3.九月十日即
事.............................................................................78 4.蜀中九
日.....................................................................................79 5.九日齐山登
高.............................................................................80 6.九
日.............................................................................................82
26 27
7.长安九日
诗.................................................................................83 8.行军九日思长安故
园.................................................................84 9.九日送
别.....................................................................................85 10.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
住.......................................................86
27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