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惠崇春江晚景》阅读答案

《惠崇春江晚景》阅读答案

来源:智榕旅游


《惠崇春江晚景》阅读答案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注释

①惠崇:北宋大画家,建阳人。《图绘玉鉴》说他最会画鹅、鸭、鹭鸶(l sī)等小动物。

②春江晚景: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③蒌蒿(lu hā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茎可以食。

④芦芽:即芦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梅圣俞诗:“春洲生荻芽”,荻芽即芦芽。

⑤河豚(tn):鱼名,味鲜美,但含有毒汁。

⑥欲上:想浮上来。春江水暖,河豚鱼就抢上水出游。 《惠崇春江晚景》习题

1.这首诗的作者和( )、( )并称为“三苏”

2.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态的景物有( )、( )、( )、( )和( ),动态的景物有( )和( )

3.从物候角度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令的景物?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明这一时令特征?(列举两例)(3分)

4.试描绘“竹外桃花三两枝”所展现的美景。(2分)

5.这是一首题画诗。画幅中没有,而诗中出现了的景物是什么?(2分)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惠崇春江晚景》答案

1.这首诗的作者和苏洵、苏辙并称为“三苏”

2.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态的景物有(竹)、(桃花)、(蒌蒿)、(江水)和(芦芽),动态的景物有(河豚 )和(鸭 )

3.早春(初春)(1分) 示例: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蒌蒿、抽出短芽的芦苇(2分)

4.示例:(江岸边,)一片竹林稀稀疏疏,颜色青翠;远处,三两枝桃花悄悄绽放,色彩鲜艳,(似乎向人们报告着早春的到来)。 5.河豚(或“正是河豚欲上时”或“河豚欲上时”)。

6.表达了诗人对惠崇画作的欣赏]、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看画中之景时的喜悦、高兴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

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