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建筑构件名称

古建筑构件名称

来源:智榕旅游
古建筑构件名称

1.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副阶:古建的外柱廊,副阶周匝:古建外面一圈都是外廊。

2. 副阶柱:也就是廊柱,宋代称为“副廊柱”。廊柱就是支撑廊檐的柱子,它

应包括单独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围的回廊等所有廊子的柱子。但一般来说,廊柱主要指的是房屋周围的回廊或前后廊子的柱子。我国古代很多房屋,上到皇家宫殿,下到普通人家的住宅,都常在主体房屋外围设有回廊或前后走廊,支撑这种廊子上的屋檐的柱子就是“廊柱”。

3.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

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 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

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5.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古人在做建筑时,将构件或部位

的端部做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形式,使得构件或部位的外观显得丰满柔和。

6. 脊槫(拼音tuán):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明清

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7. 檐槫:檐(拼音yán),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槫:即“桁”或叫“檩”,

宋代称“槫”。

8. 驼峰:两层梁枋间起支承托垫作用的墩木,通常做成骆驼背峰式样,故名。

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两种做法,前者较多,有鹰嘴、掐瓣、笠帽、卷云等式样;

后者少见,辽金又有两侧斜削成梯形的。清代改用柁墩,为高度小于直径的短木。

9. 襻(拼音pàn)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

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10. 丁华抹颏(拼音kē)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颏,脸的最下

部分,下巴。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拼音tuán)。

11. 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早期只用在平

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拼音tà)。

12. 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

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13. 乳栿: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

在铺作上的。

14. 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

15. 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

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16. 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17. 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明清称角背,

缴背或脚背。

18. 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19. 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

椽窝以插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20. 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21. 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22. 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23. 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

衬石。

24. 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25. 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

代不砌象眼。

26. 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27. 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

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28. 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29. 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

杆尽端处理。

30. 步(步架):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总

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31. 坐斗:是斗拱最下的斗,为全攒重量集中的点,亦称大斗。

32. 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

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33. 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

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34. 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

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35. 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

拳式样。

36. 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

37. 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

架在其上,没有受力。

38. 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

39. 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

拱。

40. 明栿:平闇(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

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

41. 草栿:在平闇,平棊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42. 穿插枋:明清木构件(横向)之一,位于两柱子之间,起联结作用。

43. 随梁枋:最长的梁下的枋,起稳固梁的作用,是个联系构件。

44. 桃尖梁、抱头梁: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它一头在檐柱上承担一个檩子

的力,一头插入金柱中。用于柱头科斗拱之上,承托檐头桁檩之梁,其梁头侧面成桃形的叫桃尖梁。大木作小式建筑无斗栱时叫抱头梁。大式建筑有斗栱时叫桃尖梁,桃尖梁作为顺梁安置在山面时,也叫做“桃尖顺梁”。

45. 穿插枋·夹底:位于廊内抱头梁之下,用来拉结金柱和檐柱的枋子,用于有

廊建筑。夹底是位于川下的枋,断面长方形,为增强联系用,仅用于边贴。

46. 斜穿插枋:位于廊子转角部位,用来拉结角檐柱和角金柱的枋子,见于周围

廊转角建筑。

47. 递角随梁枋:用于递角梁下,用于拉结内角粮梁柱的枋子,见于转角建筑。

48. 间枋:用于楼房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建筑物下层檐檐椽后尾的枋子。

49. 平梁·三架梁·山界梁:位于大梁之上山尖处,宋称平梁,清称三架梁,吴

称山界梁。

50. 月梁·顶梁:卷棚顶(回顶)最上一根梁,宋称月梁,上承二根檩及罗锅椽,

跨度为一步架之梁。

51. 四架梁:卷棚顶(回顶)位于月梁下边的第二道梁,其上承四根檩,跨度为

二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52. 五架梁:其上承五根檩,跨度为四步架之梁,吴称四界大梁。

53. 七架梁:其上承七根檩,跨度为六步架之梁。

54. 双步、三步:内四界后边连两界,设一横梁,称为双步。双步上立川童连以

川,此即为短川。内四界后深三界则称三步,其上再架双步与短川。

55. 攒金:若内四界间金童落地,易廊川为双步,则称金柱为攒金。

56. 顺栿串·顺身串·顺脊串: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

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贯穿前后两内柱的称“顺袱串”(与房屋进深、梁的方向一致);贯穿左右两内柱的称“顺身串”(与房屋面阔、檩条方向一致);联系脊下蜀柱的称“顺脊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