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XXX车站围护结构采用φ800@650全套筒钻孔咬合桩形式,钻孔咬合桩通过桩间咬合来保证其整体连续性、密闭性,咬合桩桩径0.8m,桩中心距离0.65m,相邻两桩最大咬合部分为0.15m。钻孔咬合桩混凝土结构分两种类型,其中Ⅰ序桩采用C20超缓凝素混凝土桩;Ⅱ序桩为钢筋混凝土桩,砼强度等级为C30。XXX车站共有钻孔咬合桩378组。混凝土灌注至桩顶标高以上0.5m。主要工程数量见下表所示。 序号 1 2 类别 素桩 荤桩 数量 378根 378根 单根有效桩长 10.3m 10.3m 单根桩砼 5.43方 5.43方 桩低标高 1892.359 1892.359 设计桩顶标高 1902.659 1902.659 浇筑后桩顶标高 1903.159 1903.159 钢筋笼标高 1903.399
二、咬合桩施工工艺
Ⅰ1桩施工Ⅰ2桩施工Ⅱ桩施工砼导墙Ⅰ1桩砼导墙Ⅱ桩定位孔Ⅰ1砼导墙Ⅱ桩定位孔Ⅰ1ⅡⅠ2砼导墙Ⅱ桩定位孔Ⅰ1ⅡⅠ2冲击抓斗砼导墙Ⅰ1桩Ⅰ2桩砼导墙取土面Ⅰ1桩套管底口刃脚套管Ⅱ型桩孔Ⅰ2桩
1、施工场地平整,测量放样,导墙施工 见导墙施工技术交底
2、成孔施工
钻孔咬合桩拟全套管钻机成孔。在钻孔桩成孔过程中,用套管正反扭动加压下切,管内冲击抓斗取土,使套管压入至桩的设计深度,形成套管护壁成孔,施工速度快,成孔精度高、质量好,桩间相互咬合排列形成围护墙。
①钻机就位:待导墙有足够的强度,验收合格后,将套管钻机就位,使套管钻机抱管器中心对应在导墙孔位中心,并调整好套管垂直度,首节偏差不得大于2‰。
②取土成孔:压入第一节套管(每节套管长度约为6米),压入深度约2.5~3m,然后用抓斗从套管内取土,一边取土,一边继续下压套管,始终保持套管底口超前开挖面2.5m以上。第一节套管压入土中后(地面上留1.2~1.5m,以便于接管),检测垂直度,如不合格则进行纠偏,合格则安装第二节套管继续下压取土,如此重复,直至达到设计孔底。成孔质量应符合下表规定:
成孔质量检验标准
检 验 项 目 孔位偏差 允许误差 50mm 检验方法 全站仪测量 孔径 垂直度 孔深 不小于设计 0.3% 不小于设计 钢尺量 锤球吊 测绳量 3、钢筋笼吊放及安装
钢筋笼采用采用履带吊整体吊装至现场,起吊共设3个吊点,吊点间距为4~6m。为保证起吊时的刚度和强度,钢筋笼起吊点用φ22圆钢加固,纵向采用2根φ48钢管加固。或人工抬至施工现场,然后采用履带吊吊装。
钢筋笼下放后采用两根吊筋(φ20圆钢)固定,吊筋一端与钢筋笼主筋单面焊,焊接长度25cm,另一端做成弯钩挂在钻机平台上,吊筋长度应根据钻机平台高程经计算后严格加工长度,以控制钢筋笼顶标高,同时可防止钢筋笼下沉。钢筋笼安装时保护层厚度为7cm,安装误差必须控制在+5以内(钢尺量)。
钢筋笼桩顶标高为:1903.399 4、水下灌注砼
由于本工程地下水水位较高,桩身混凝土均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法施工,其中Ⅰ桩为C20超缓凝混凝土,Ⅱ桩为C30砼,超缓凝混凝土最短缓凝时间按60小时设计。混凝土采用商品砼,施工时砼坍落度控制在180mm~220mm之间。水下混凝土灌注前应再次用测绳检测孔深,以测定沉渣厚度,厚度不宜超过200mm,如超过必须予以清除,可采用抓斗直接清除。
水下砼灌注施工方法如下:
① 混凝土灌注导管采用螺丝扣套橡胶密封圈联接,内径25cm,连接好后详细检查,使用前进行水压试验,试水压力在0.6~1.0Mpa,保证导管密封耐压。 ② 采用吊机徐徐下放导管至孔内,导管底口应高出孔底30~50cm,保证下口出料空间,导管上口连接混凝土漏斗。导管上口用隔水栓密封,根据以往施工经验,隔水栓可采用直径比导管内径稍小的橡皮球制作。
③ 砼通过滑槽流入漏斗内,条件困难时可采用吊机通过料斗吊入漏斗。漏斗内存入2m3以上混凝土后,拔出漏斗底盖,向导管内灌注混凝土,并保持砼连续灌注。
④ 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施工,严禁中途停工。灌注过程中,注意孔内水位升降情况,随时测量砼面实际高度并计算导管埋深,保证导管底端埋入砼面以下2~6m。导管应避免埋深过大造成拔不起管,同时埋深也不能过小使钢筋
笼产生上浮或导管拔出砼面造成断桩事故。
⑤ 随混凝土面上升拔高套管和导管,逐步拆除套管和导管。根据导管埋深情况,每次拆除1~2节导管,导管拆除后应立即冲洗干净,以便下次使用。套管提升时,慢慢上拔并左右摇晃,使砼能流入套管所占空间,同时注意观查钢筋笼有无上浮,套管埋深应控制在2m左右。
⑥ 为保证设计桩顶混凝土质量,混凝土灌注至桩顶标高以上0.5m,施工冠梁前再凿除此部分混凝土。灌注结束后,拔出套管和导管。
⑦ 灌注过程派技术人员全过程值班,并填写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 三、钻孔咬合桩施工控制要点及主要技术措施
1、咬合桩定位与桩垂直度控制
钻机就位后使套管中心、钻机摇管装置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在同一轴线上,利用钻机的调平系统,调整水平。第一根套管下压时采用2m靠尺附贴在套管外壁两垂直方向校核,确保套管垂直度小于2‰。套管在切压过程中, 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定时采用2m靠尺测量套管垂直度,发现偏差及时纠正。通常采用以下方法纠偏:
(1)利用钻机油缸纠偏:如果偏差不大或套管入土不深。可直接利用钻机的两个顶升油缸、推拉油缸调节套管的垂直度,即可达到纠偏的目的。
(2)Ⅰ桩的纠偏方法:如果Ⅰ桩入土5m以下发生较大偏差,可先用钻机油缸纠偏,如达不到要求,可向套管内填砂。边填砂边拔套管,直至将套管提升到上一次检查合格地方,然后调直套管,检查其垂直度合格后重新下压。
(3)Ⅱ桩的纠偏方法:Ⅱ桩的纠偏方法与Ⅰ桩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能向套管内填砂,而应填入与Ⅰ桩相同的混凝土。
2、孔内沉渣控制
通过计算套管底至地面高度可准确计算孔深,然后通过实测孔深可得出孔内沉渣厚,及时用抓斗对孔内虚土和沉渣进行清除,确保孔内沉渣厚不超过200mm,不得以超挖代替沉渣厚。
3、分段施工接头的措施
一台钻机施工无法满足工程进度,需要多台钻机分段施工,这就存在一个段与段之间的接头问题,采用砂桩接头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先施工的端头、设置一
个砂桩(成孔后用砂灌满),待施工段到此接头时,挖出砂灌上混凝土。
4、遇到地下障碍物的处理方法
套管钻机施工过程中如遇地下障碍物处理较困难,但对一些比较小的障碍物,如砾石、卵石层能穿过。如遇大块石可将冲抓换成十字冲击锤冲砸击碎后下压套管清除。对地下管线、钢筋、型钢等大型障碍物可抽干积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吊放人员下孔切割处理。特殊情况可由潜水员下孔处理。
5、Ⅱ序桩切割成孔困难时的处理措施
(1)由于特殊情况假如造成Ⅰ1桩混凝土超过终凝时间较长,混凝土强度超过10Mpa时,Ⅱ1桩无法切割Ⅰ1桩成孔。此时将Ⅰ2附近导墙破除,在Ⅰ2桩不调整桩位的情况下先保证Ⅱ1与Ⅰ2咬合施工,Ⅱ1桩与Ⅰ1桩相切,然后按顺序继续施工Ⅰ3、Ⅱ2、…,最后沿Ⅰ1、Ⅰ1两桩外侧施工旋喷桩进行封堵。
(2)咬合桩施工的流水作业中断,迅速移机对末端桩进行切割,单侧咬合面成孔,然后在孔内灌注河砂拔管形成砂桩,待后续咬合施工至该桩时重新成孔完成连续咬合桩的施工。
5、防止管涌的措施
在成孔过程中,依据套管的切割下压能力,一般情况下始终保持套管超前于冲抓面至少2米以上,轻抓慢挖,使孔内留有一定厚度的反压土层,防止管涌现象的发生。主要措施如下:
(1)在地下水丰富的含砂地层施工,钢套管要尽量压入砂层中一般2~4m,就不会出现管涌。
(2)对于地下水位过高,可以在套筒内补水,以平衡套筒外的水压力。 (3)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注意套筒内涌沙现象,有问题及时处理。 6、防止串孔的措施
在Ⅱ桩成孔过程中,由于Ⅰ桩砼未凝固,还处于流动状态,Ⅰ桩砼有可能从Ⅰ、Ⅱ桩相交处涌入Ⅱ桩孔内,称之为“串孔”,防止串孔发生通常有以下几 个方法可以采用:
(1)Ⅰ桩砼的塌落度应尽量小一些,为16±2cm,以便降低砼的流动性,Ⅱ
桩为20±2cm。
(2)套管底口应始终保持超前于开挖面一定距离,至少不应少于2.5m,以便造成一段“瓶颈”阻止砼的流动。
(3)如有必要(如遇地下障碍物套管底无法超前时)可向套管内浇注入一定量的水,使其保持一定的反压来平衡Ⅰ桩砼的压力,阻止“串孔”的发生。
(4)Ⅱ桩成孔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相邻两侧Ⅰ桩砼顶面,如发现Ⅰ桩下陷应立即停止Ⅱ桩开挖,并一边将套管尽量下压,一边向Ⅱ桩内填土或注水,直到完全制止住“串孔”为止。
(5)Ⅱ型桩成孔期间加强过程控制,保证桩的垂直精度,在成孔过程中冲击抓斗轻抓慢进,套管钻机尽量减小摇管幅度,以此减弱对两侧Ⅰ型桩混凝土的扰动,可以预防混凝土“串孔”问题。
7、水下混凝土灌注事故处理措施 (1)导管进水 其主要原因如下:
A 首批混凝土储存量不足或导管底口距过大,混凝土下落后,不能埋设导管底口,以致泥水从底口进入;
B、导管试压不好,接头不严,接头间橡皮垫被管内气囊挤开,水从接头流入;
C、导管提升过猛,或测探错,导管底口超出原混凝土面,底口涌入泥水。 预防和处理方法:
查明事故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可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A如是上述Ⅰ中原因引起,应立即提出导管,抓斗清除桩底混凝土,储存足够的首批混凝土,重新罐注。
D、如是上述B、C中原因引起,应视具体情况,除原管重新下管,或是原管插入继续灌注。但灌注前必须将进入管内的水泥或沉泥清理出。
(2)埋管
导管无法拔出称为埋管,其主要的原因是: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或混凝土初凝使导管与混凝土间摩阻力过大。
预防方法:应严格控制导管埋深,使其不超过6m,在等待混凝土期间,每隔10分钟上下移动导管,使导管周围的混凝土不致过早初凝。导管接头螺栓事先应检查是否稳妥,提升导管时不可猛拔。若埋管事故已发生,可用吊车拔出,拔时详细测算桩底的埋置深度,以防超拔。
(3)钢筋笼上浮
钢筋笼上浮,除了由于套管上拔、导管提升钩挂所致外,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表面接近钢筋笼底口,混凝土的灌注速度过快,使混凝土下落冲出导管低口向上反冲,其托力大于钢筋笼的重力时所致。为防止其上升,应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最大速度不超过0.4m3/min,另外可在钢筋笼下端焊接混凝土块(直径70cm,厚度10cm),防止其上浮。
采用φ20吊筋将钢筋笼吊在钻机平台上,可防止钢筋笼下沉,钢筋笼底端的混凝土块也能增加钢筋笼浮力。
8、断桩事故的处理措施
如因不可抗拒原因造成断桩事故,应先重新下导管将该桩灌注完成,然后按顺序施工其它桩,最后在该桩外侧施工两根高压旋喷桩以加强此根桩水平推力,必要时采取背桩补强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