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台山菩萨顶导游解说词

五台山菩萨顶导游解说词

来源:智榕旅游
五台山菩萨顶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您这此游览的导游员,叫蒙毅。首先我代表山西省友谊之旅旅行社欢迎您来参观菩萨顶。我在这里祝您玩得开心愉快,通过我的讲解,一定会使您不虚此行。 大家看,坐落在灵鹫峰上的这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就是素有喇嘛宫之称的菩萨顶。我们已经参观了许多寺庙,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大多是红墙灰瓦,,而菩萨顶却是红墙黄瓦。在古代中国,黄色是皇家专用的,可菩萨顶却用了黄琉璃瓦,,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考虑,等我们参观完寺庙,听了我的讲解,您自然会明白。

此寺创建于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传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职文殊。一天夜里,法云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看见一尊文殊菩萨像,并由塑工塑成。传说这便是文殊菩萨显圣,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称菩萨顶。

寺庙经历代修补,尤其是1952年拨款补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楼、石阶等。现占地30亩,分前院、中院、后院和东配院四处院落,有殿堂楼房121间,是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云集,雄伟壮观,布局严谨,独具特色。我们从山麓仰望,阳光下飞檐斗拱,相托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象布达拉宫,所以有喇嘛宫之称。菩萨顶在五台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黄庙首领庙。 大家请跟我往上走。

我们登上这高高的台阶,就进入寺庙了。这台阶、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龙头的地方。这里我们要让大家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台阶,等大家登上这高高的灵峰圣境,我会告诉大家关于这台阶,上面的石狮的说法和传说。 大家数清楚了吗?到底有多少台阶? 我告诉大家,寺庙门前的长长的台阶,一般都会与108有关,菩萨顶也不例外,也是108级台阶。佛家说,人生共有108种烦恼,把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踏上一级台阶,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消除了一种烦恼。当您气喘吁吁地站在悬有“灵峰圣境”横匾的彩绘牌楼下面,远望周围林立的寺庙、翠绿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全部踩在脚下,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了呢?

我们再看台阶上这对石狮,仔细看过之后,您一定会发现左边这只没有舌头。原来啊,是它偷吃工人食物被割掉了舌头,一直饿着肚子蹲到现在。

这座四柱三门七楼的高大木牌楼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它色彩鲜艳,彩绘龙凤,造型优美,形象生动,结构合理,坚固精致,是五台山木牌楼之冠。 穿过天王殿,我们来到前院,院内古树参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静。我们面前的是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殿,寺内重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右侧是带箭文殊殿。殿内骑狮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传说是乾隆皇帝射的,不过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支箭了,它以被前两世班禅取走了。篇二:山西导游考试常用中文导游词:五台山菩萨顶

大家看,坐落在灵鹫峰上的这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就是素有喇嘛宫之称的菩萨顶。我们已经参观了许多寺庙,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大多是红墙灰瓦,,而菩萨顶却是红墙黄瓦。在古代中国,黄色是皇家专用的,可菩萨顶却用了黄琉璃瓦,,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考虑,等我们参观完寺庙,听了我的讲解,您自然会明白。

此寺创建于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传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职文殊。一天夜里,法云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看见一尊文殊菩萨像,并由塑工塑成。传说这便是文殊菩萨显圣,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称菩萨顶。

寺庙经历代修补,尤其是1952年拨款补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楼、石阶等。现占地30亩,分前院、中院、后院和东配院四处院落,有殿堂楼房121间,是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云集,雄伟壮观,布局严谨,独具特色。我们从山麓仰望,阳光下飞檐斗拱,相托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象布达拉宫,所以有喇嘛宫之称。菩萨顶在五台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黄庙首领庙。

大家请跟我往上走。

我们登上这高高的台阶,就进入寺庙了。这台阶、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龙头的地方。这里我们要让大家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台阶,等大家登上这高高的灵峰圣境,我会告诉大家关于这台阶,上面的石狮的说法和传说。 大家数清楚了吗?到底有多少台阶?

我告诉大家,寺庙门前的长长的台阶,一般都会与108有关,菩萨顶也不例外,也是108级台阶。佛家说,人生共有108种烦恼,把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踏上一级台阶,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消除了一种烦恼。当您气喘吁吁地站在悬有“灵峰圣境”横匾的彩绘牌楼下面,远望周围林立的寺庙、翠绿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全部踩在脚下,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了呢?

我们再看台阶上这对石狮,仔细看过之后,您一定会发现左边这只没有舌头。原来啊,是它偷吃工人食物被割掉了舌头,一直饿着肚子蹲到现在。

这座四柱三门七楼的高大木牌楼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它色彩鲜艳,彩绘龙凤,造型优美,形象生动,结构合理,坚固精致,是五台山木牌楼之冠。

穿过天王殿,我们来到前院,院内古树参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静。我们面前的是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殿,寺内重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右侧是带箭文殊殿。殿内骑狮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传说是乾隆皇帝射的,不过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支箭了,它以被前两世班禅取走了。

要说菩萨顶最有特色的建筑,还要数大雄宝殿后的文殊像。大家请跟我来。

我们面前的大殿就是文殊殿。大家看殿前台阶,有许多蜂窝状小眼。原来在殿檐中间的一块瓦上,不论春夏秋冬,也不论阴雨晴天,总是滴水不断,所以又称为滴水檐大殿。由于雨珠滴沥,落地柱石,嘀嗒有声,再加上注溅时水花在阳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艳彩,形成五台山一大景观。您能猜猜为什么滴水不断吗?曾经有很多种说法,其实只是在檐下有一个存水槽之故。不过我们现在已看不到这一景观了,因年久失修和维修时没有注意保存,水槽已不存在了。

殿内原有三尊高约两米的铜质三大士像,就是正中文殊。左观音,右普贤。它们距今应该有四百多年了,是铜铸艺术的珍品,可惜这三尊名冠五台山的铜像,早已被毁。现在的塑像是1985年新塑的。大家仔细看,黄庙殿内的塑像与青庙有所不同,从塑像就可以分辨出是 青庙还是黄庙。这里的菩萨像都有肩花,脸微侧,且有华丽的背光,这正是与青庙塑像的不同之处。 在后院,,还有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铜锅。大家看,如此巨大的铜锅一年也只是腊月初八煮腊八粥用一次。据说有一次小喇嘛因洗锅后,锅内表面结冰,还差点上不来呢,可见这铜锅有多大了。

佛教寺院都有一点神秘气氛,而殿顶的神兽仙人,更增加了一份神奇色彩。这些神兽是龙的儿子,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把他们安置在殿顶是为了防火、避邪,又有龙凤象征和谐祥瑞。

菩萨顶之所以能保持黄庙领袖庙的地位,与清代康熙、乾隆几次来五台山住在菩萨顶有关。康熙在寺内留下了“五台圣境”御笔。大家看这石碑坊上四字就是康熙亲笔题字。因历来是政教合一的政权,所以清统治者极力笼络人心,以巩固对的统治。这样,五台山黄庙就更加兴盛起来,尤其是菩萨顶,地位极高,寺庙的大喇嘛在清代相当于朝廷一品官的地位。

由于菩萨顶相当于皇帝行宫,再加之为了笼络喇嘛教,所以代表皇室“至高无上,尊贵富有”的红墙黄瓦便也成为菩萨顶的特色了。各位游客您明白了吗?

好了,各位游客,我的讲解就告一段落,希望通过我的讲解,您能对菩萨顶留下深刻的印象。祝大家旅途愉快。篇三:史上最全的五台山旅游攻略 史上最全的五台山旅游攻略 2011-05-18 21:49:12

山西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山西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坭花园、印度拘尸那迦、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在《2008中国避暑名山榜》上,五台山位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榜首。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米,为华北最高峰。层峦叠蟑,峰岭交错,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做“清凉山”。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8.8度。台怀地区比台顶早1个月入春,迟1个月入秋,温差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为30度。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近,湿度大,常有雨水。

写字崖

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揭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6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 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

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级荣誉。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五爷庙

五爷庙创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现时殿宇多为清代所建。坐东向西的文殊殿系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面宽三间,分上下两层,三檐歇山顶,檐建繁复,上下左右勾连,坚固牢实,装饰性很强,在五台山殿建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文殊骑狮,观音骑“朝天吼”,普贤骑象,塑像高大。塑工传神,着彩鲜艳。殿内下层左、右、后三壁,立有木制方格,

格内或两排或三排放满三寸高的泥塑贴金小佛像。二层楼上正中悬有明万历年间铸的铜钟一口,

较显通寺铜钟略小。殿台正中供地藏王菩萨,左侧立地藏王菩萨的弟子道明和尚,右侧

立道明和尚的父亲,塑为员外的装束打扮。神话传说地藏王菩萨开创九华山道场,当地的一名员外不卖予地片,后来员外的儿子把地片奉献出来,并出家当了和尚,取法名为道明。放在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于上首,他的父亲立于下首。地藏王菩萨的左右外侧,各排列五尊塑像,称为“十殿阎王”。楼上左、右、后三壁同样立有木制方格,内放小佛像,就连楼顶横梁上,也排放着小佛像,上下两层有泥塑小佛像万余尊,故文殊殿又名万佛阁。该寺即以这座佛像众多的万佛阁命名。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规模较大,历史最古。寺周山峦起伏,寺内殿客巍峨,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一派佛教胜地风光。据《清凉山志》记载,始建于东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曾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字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殿宇七座,无一协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柱额花纹,格扇棂花,全以铜铸钩勒而成。铜塔两座,高8米,形制秀美。门前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 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檐山顶,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 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均为有价值的历史遗物。 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 菩萨顶

菩萨顶位於山西省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菩萨顶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後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此後,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咧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其进贡。这是清廷以黄教怀柔蒙古、的重要。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窿顶在五台黄庙中的统领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为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又敕命“於菩萨顶前後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在清朝,五台山的喇嘛教事务,除镇海寺等6所黄庙归章嘉呼图克图管辖外,绝大多数喇嘛寺则归驻节菩萨顶的扎萨克大喇嘛统率。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制式营造,殿宇上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五台。全寺占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楼房11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

罗苍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据说由于此处显过圣灯,所以名落佛寺。明代弘治年间重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又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由青庙改为黄庙,而落佛寺也改名为“罗苍寺”。

罗苍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据传,罗苍寺过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黄教的信徒,经年络络不绝,它成为五台山黄庙中很有影响的一座寺院。在山门前有一对唐代石狮,大而雄壮严的气氛。

罗苍寺既然已经从青庙变成黄庙,难怪罗苍寺文殊大殿内的骑狮文殊菩萨像面部并非金色而早呈乳白色,故名白文殊;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卧在莲台上而不是站着或卧在砖台上;肩膀两边伸出肩花,花在分别放着经书和智慧剑。这些都体现了黄庙中文殊像的特点。 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一。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设廊屋,东列禅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

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引人(转载于:五台山菩萨顶导游解说词)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大多数到过五台山的人五台山,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也是由于台怀镇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间,因此,人们通常就把到过台怀镇视为去过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