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卷(三)(第一至六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喷薄(bó) 侍候(shì) ..污秽(huì) 华众取宠(huá) ..B.收揽(lǎn) 荤菜(hūn) ..恐吓(hè) 无精打彩(cǎi) ..C.憋闷(biē) 隐匿(yì) ..雷庭(tínɡ) 如坐针毡(zhān) ..D.惆怅(chànɡ)峨眉(méi) ..歌谣(yáo) 味同嚼蜡(là) ..
导析:D A项,“侍”读cì,“华”为“哗”;B项,“彩”为“采”,C项,“匿”读“nì”,“庭”为“霆”。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B )
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 ,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 的壮丽景象。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 ,投入大自然的 。 A.光芒 一碧万顷心曲 怀抱 B.辉煌 一泻千里 心扉 怀抱 C.光芒 一往无前 心扉 情怀 D.辉煌 一望无际 心曲 情怀
导析:B 第一空根据与“唱出”动词谓语的搭配关系判断为“辉煌”,第二空根据“河流”来判断应该用“一泻千里”。 3.下列关于各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
A.古代史书体例较多,如,《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水浒》是章回体等等。
B.《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出自这部小说。
C.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又称长短句。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宋词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豪放派代表为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为柳永、李清照。轻松活泼便是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D.《孔乙己》和《故乡》都出自鲁迅的《呐喊》。
导析:C 豪放派词风的特点是气宇昂扬,刚健遒劲,声势宏伟,立意博大,激人向上;不是轻松活泼。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①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②走进图.....书馆,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
映照得明亮。③因此,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
得到寄托和重塑。④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
A.“我们”是代词,“油墨”是名词,“走进图书馆”和“映照得明亮”都是动宾短语。
B.“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这个句子中,“人和事”作主语。
C.“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一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
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④ ①③。
导析:D A项,“映照得明亮”是动补短语;B项,“当……时”是介词结构作状语;C项,“只要……就”是条件关系复句;D项,语段写了读书的过程,按先后顺序排列为②④①③。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分)
我挣脱了跟着我并想留住我的圣·约翰。这轮到我处于支配地位了。我的力量在起作用,在发挥威力了。我告诉他不要再提问题,或是再发议论了。我希望他离开我。我必须而且也宁愿一个人呆着……我从感恩中站起来——下了决心,随后躺了下来,并不觉得害怕,却受到..了启发——急切地盼望着白昼的来临。
白昼来临,拂晓时我便起身了……
以上这段文字是小说《简·爱》中的选段,根据小说情节发展,“我”下的“决心”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答。
答案:“我”下的“决心”具体指:离开圣·约翰去找罗切斯特。 6.诗文填空。(10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2)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3)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4)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张养浩《山坡羊·骊山 怀古》)
(5)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名句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7.阅读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旅游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旅游天地》
【材料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期间,某初中生随同家人开启了文化之旅。他从沈阳出发,途经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再赴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最后到了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寻觅崔颢在浩渺烟波中眺望故乡的身影。
【材料三】 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春夏两季,云低雾浓,古木葱茏,雨后山野空气清新,寺宇庭院一尘不染;秋季水位涨高,乘风破浪,白水秋风;冬季晴雪初霁,“幽峭精绝”的冬景令人称绝。身临这山灵水秀的旷世奇观,把自己完全交给大自然,在峨眉秀丽的山色中尽情吮吸天地间的精华!
——《行走峨眉山》
作为亚洲第一长河,长江是仅次于非洲尼罗河与南美洲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三长河。它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上的雪域中缓缓流出,注入浩瀚的东海。长江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一个个文明。
——《漫步世界看山川》
洛阳这座城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一座美丽的牡丹花城。白马寺和龙门石窟是洛阳的著名景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迄今已有1 500多年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
(1)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 A.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景点的外在之美,更在于理解其文化 内涵。
B.游人在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会感受到白居易勤政爱民的情怀。 C.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这里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D.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亚洲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 长河。
导析:B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细读这几个材料,根据材料二“途经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可知B选项中的“白居易”是错误的。
(2)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2分) 上联:洛阳城中寻历史足迹
下联: 导析:本题考查的是补写对联,也属于仿写。上联可以看作两部分,“洛阳城中”是地点,“寻历史足迹”是所做的事情,并且是动宾短语;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找出具体的地点,如“琅琊山”“西湖”“岳阳楼”“峨眉山”“长江”,从中选择三字的景点,然后根据这个景点的特点,用单字动词+四字名词的形式,仿写即可。 答案:琅琊山里感山水情致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同甫的一首词,全词以“壮”语贯穿始终。 B.上阕有对沙场点兵军容的描绘,并用“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肃杀之气。
C.下阕写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D.全词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善战的将军 形象。
导析:D 全词不是全采用写实的手法,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
(二)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15分)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 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 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2)期年之后(满一年) ..(3)就之如日(靠近) .(4)众功皆兴(兴办) .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
导析:A A项,代词,他的;B项,太阳/天;C项,使……亲和/亲近;D项,命令∕性命。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导析:翻译时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谤讥”“闻”“岁”“时”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能谤讥于市朝”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导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
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答案: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2分) 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导析:比较阅读。问齐威王和尧帝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一个是广开言路,一个是以德治国,具体方法是管理百官和研制历法。这些是使国家大治的原因。
参考译文:【乙】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三)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
明年我回家
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回到那座围墙内的小楼里。母亲一人独守这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差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往老宅跑了,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屋,我们姗姗而行在故乡的小路上,观现忆往,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到了自己家的院子。母亲掏出钥匙,很用力地将“铁将军”拉开——那大门很重,母亲用力时整个身子都往上“跳”了一下,有点“全力以赴”。我伸手帮忙,却被母亲阻止:“你挪不动的!”她的话,其实更让我心痛:我一个大男人挪不动,你一个八十五六岁的老太太怎么能挪得动呀!
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 房间。
“阿爹,小明回来看你了!”父亲含笑地看着我们,只是那笑一直是凝固的——那是他相片上的表情。呵,十年了,只是一转眼的工夫!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我忍不住哽咽起来,像少时在外受了委屈后回到家的孩子。
“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
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放在原位,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差五回家就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而陌生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和姐姐亲手织的,尽管摸上去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与姐姐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梳头柜,也叫书桌,上面的相框内,是父母引以为豪的他们的儿子在部队时当兵、当军官的照片,以及与他们的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好像有我这个当小连级干部的军官就知足了!
“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让我看。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了。母亲一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是你的衬衣,没穿两次。”“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看,这是你爹让你从部队拿回来的解放鞋,还是新的,他都没来得及穿……”二三十年了,母亲竟一件不少地将我曾经用过和我孩子用过的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整、完好!
“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你们第一次春节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这个暖水袋吗?”
“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眼睛很快模糊了……那一年冬天,我带女儿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她奶奶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孙儿们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他们都回来你也不用担心,我这里啥都有……”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竹扇……一年四季所用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是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棉被和床单,放在我手上。
棉被柔软软、绵温温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进我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 母亲惊诧地看着我,问:“你懂啥了?” 我说:“明年我就回家来!”
母亲有些不安地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作者:何建明,选自《读者》2018年第2期)
14.母亲执意回家守着空荡荡的老屋,回家她都做了些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4分)
答案:擦洗物件,珍藏旧物,打扫院落,整理房间等。母亲想守着原来的那份温情,想让那份家庭和谐与亲情延续。回家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
遍,好让去世的老伴感觉家里还有人,不感到孤独。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也好等子女回来生活方便、舒服。
15.文章结尾写到,“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请问“我”到底懂了些什么?(3分)
答案:“我”读懂了母亲的真实内心,对家的牵挂和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16.联系全文结合加点字,分析下面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或心理。 (6分)
(1)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进我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3分)
(2)母亲有些不安地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3分) .....答案:(1)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了“我”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的体味,内心无比温暖和幸福。(2)母亲为儿子明年回家感到欣慰,为儿子理解自己而感动。
17.作为子女我们知道感恩长辈,却不知道如何回报他们。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3分)
答案:在生活中多跟长辈沟通交流,理解长辈的内在心理和精神需求,让感恩有力量,回报有意义。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1分)
读书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做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
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作者:赵畅,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第20期)
18.作者围绕“读书是一种‘遇见’”依次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4分)
答案:(1)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2)读书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3)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4)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
19.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导析: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答案: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20.请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4分)
导析:考查对论证过程的把握。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此文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接着列举葛剑雄教授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解开了巴人一度很强势之谜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此过程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答案: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接着列举葛剑雄教授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解开了巴人一度很强势之谜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三、写作(50分)
21.调整新的思维角度,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生活。
题目: 也美丽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600字左右。
参考例文:
平凡也美丽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一颗螺丝钉可以带动机器的运转。尽管世间繁华万千,但你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
平凡的一滴水很美丽。茫茫人海中,洪战辉便是一滴平凡的水。他不是星光闪闪的明星,也不是家缠万贯的富豪,他,只不过是个平凡的大学生。他打工挣钱,不是为了“推动祖国经济发展,实现伟大复兴”,而是为了撑起困境中的家庭,让妹妹生活得更好罢了。平凡的心愿,平凡地去实现,可他却感动了中国。洪战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他的美丽所在,他的行为所折射的正是精神文明的光辉。 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也可以拥有那份美丽——只要我们向洪战辉 学习。
平凡的一朵花很美丽。许多人喜欢牡丹花,因为它雍容华贵,高贵典雅。而邰丽华让我发现:平凡的一朵花也美丽。如果说一般的人是平凡人,那么残疾人更是平凡中的平凡。邰丽华,正是一朵受到上天不公待遇的花朵,如果没有那次春晚的绽放,她根本不为人所知。可她身残志坚,那纤弱的双臂,舞出了天地间绝美的姿态!我忽然嗅到了生命的芳香。邰丽华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她的美丽所在,她点缀的正是心灵春天的美丽。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也可以拥有那份美丽——只要我们向邰丽华那样散播内在的芳香。
平凡的一颗螺丝钉很美丽。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使聂海胜、费俊龙两位英雄航天员受到所有人的鲜花与掌声,他们的背后,有一群扎根在戈壁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像一颗螺丝钉,
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认真刻苦,毫不张扬,这就是他们的美丽所在,他们的工作带动了航天机器的运转。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也可以拥有那份美丽——只要我们能踏踏实实、默默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平凡不是平庸,那是一种比伟大更值得尊敬的品格。平凡何尝不美丽?就让我们去做那一滴水、一朵花、一颗螺丝钉,于无声处绽放我们最光彩夺目的美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