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来源:智榕旅游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5.伤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

称前时之闻(相当) .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

彼其受之天也(他) .

泯然众人矣(完全) ..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

三、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10.木兰诗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旦辞爷娘去(早晨) .

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

万里赴戎机(战争) ..

策勋十二转(记功) ..

赏赐百千强(有余) .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

出郭相扶将(扶持) ..

雄兔脚扑朔(动弹) ..

双兔傍地走(并排跑) ...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

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

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

二、句式积累

1.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此”,可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2.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的语序为“问女所思何”。

15.孙权劝学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

刮目相待(擦) .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

2.但当涉猎(应当) .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

乃:1.乃不知有汉(竟) .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20.口技

一、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者,……的人) ..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

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

众宾团坐(围绕而坐)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 ..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

其夫呓语(说梦话) ..

妇抚儿乳(喂奶) .

众妙毕备(全、都) .

宾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

虽人有百手(即使) .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

以为妙绝(以为,认为。妙绝,极点) ..

变色离席(色,脸色。席,座位) ..

奋袖出臂(扬起、举起) .

两股战战(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 ...

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走,跑) .

曳屋许许声(拉) .....

②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

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

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

③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

④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

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

妙: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

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

是:1.当是时(介词,这) .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

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

2.众宾团坐(动词,坐) .

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

⑤古今异义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中的“宾客大宴”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会大宴宾客”。

25.短文两篇

一、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聪明)。 .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饮于河、渭(黄河、渭水) ...

北饮大泽(大湖) ..

化为邓林(桃邻) ..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

见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 ..

问其故(缘故,原因)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 ..

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日中,正午) ...

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冷的意思) ....

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

孔子不能决也(判断) .

两小儿笑曰:“孰为人多知乎?”(讥笑) .

②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的意思。

“孔子东游”中“东”是名词,在这里作壮语,“到东方”的意思。

“而日中时远也”中“远”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离人远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为:1.化为邓林(动词,成为)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判断动词,是)

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

2. 孰为汝多知乎(动词,说)

其:1. 问其故(代词,那)

2. 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

3. 弃其杖(代词,他的或是他们的)

④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孰为知多乎(古义:代词“你”。今义: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主语:

1.“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语“夸父”,可补充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2.“问其故”中省略了“问”的主语“孔子”,可补充为“孔子问其故”。

省略介词:

3.“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北饮于大泽”。

省略宾语:

4.“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宾语“大泽”,可补充为“未至大泽,道渴而死”。

省略状语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中省略了壮语“去人”,可补充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30.狼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

缀行甚远(紧跟) .

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 .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 .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 ..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

一狼径去(离开) .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

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

屠暴起(突然) .

又数刀毙之(杀死) .

一狼洞其中(打洞) .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 .

止露尻尾(屁股) .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

狼亦黠矣(狡猾) .

只增笑耳(罢了) .

②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

③一词多义

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④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

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默写总复习

(一)《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木兰诗》中写爹妈、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哪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口技》中描写宾客听到失火时的反应是: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口技》中描写一家四口由醒入睡的过程是: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5、《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6、《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8、《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0、《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1、《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2、《送灵澈上人》中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3、《约客》中用对句写景,道出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的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4、《论诗》中道出诗歌创作应求新求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