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地层产状三要素
1、 产状三要素 走向:断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的延伸方向即为断 层的走向。它表示岩层在地面上的延伸方向。 倾向:断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叫倾斜线或真倾斜线,它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为断层的倾向。 倾角: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叫倾角。 它表示在垂直断层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层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2、 断层走向、倾向、倾角分析 走向:北30°西,就是断层走向为西北330°方向(偏北一些); 倾向:南西,倾向应为南西240°方向(偏西一些)。 倾角: 60°~80°,说明此断层比较陡,应为正断层或高角度逆断层。
B\\煤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1.煤层走向: 煤层底板等高线的方向,即为煤层的走向 用方位角表示。
2.煤层倾向:在水平面内,垂直煤层底板等高线由高到底的方向,即为煤层倾向,用方位角表示 ,并与走向相差90°。
3.煤层倾角:煤层倾斜线与倾斜线之间的夹角即为煤层倾角。
规定:为确保走向的单一性,煤层的走向比煤层的倾向小90°
C\\断层产状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走向及倾向决定了断层的延伸和倾覆方向,同时倾向还确定断层的上下盘关系,
倾角同样确定断层的陡缓~断层产状一般是沿着断层面经行测量,方法与测定岩层产状相同~
走向容易理解,即断裂的方向,自正北顺时针旋转角度即为走向。倾向即断层面倾斜方向。倾角即为倾斜面与水平面夹角,范围-90度~90度。
D\\三量的划分和计算
(一)开拓煤量 在矿井可采储量范围内已完成设计规定的主井、副井、风井、井底车场、主要石门、集中运输大巷、集中下山、主要溜煤眼和必要的总回风巷等开拓掘进工程所构成的煤储量,并减去开拓区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设计损失量和开拓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回采的临时煤柱及其它开采量,即为开拓煤量。 计算公式:Q开 =(LhMD-Q地损 -Q呆滞 )K 式中:Q开——开拓煤量,t; L——煤层两翼已开拓的走向长度,m; h——采区平均倾斜长,m; M——开拓区煤层平均厚度,m; D——煤的视密度,t/m3 Q地损——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t; Q呆滞——呆滞煤量,包括永久煤柱的可回采部分和开拓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开采的临时煤柱及其它煤量,t; K——采区采出率。 (二)准备煤量 在开拓煤量范围内已完成了设计规定所必须的采区运输巷、采区回风巷及采区上(下)山等掘进工程所构成的煤储量,并减去采区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开采损失及准备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开采的煤量后,即为准备煤量。 计算公式:Q准 =(LhMD-Q地损 -Q呆滞 )K 式中Q准——准备煤量,t; L——采区走向长度,m; h——采区倾斜长度,m; M——采区煤层平均厚度,m。 在一个采区内,必须掘进的准备巷道尚未掘成之前,该采区的储量不应算作准备煤量。 (三)回采煤量 在准备煤量范围内,按设计完成了采区中间巷道(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和回采工作面开切眼等巷道掘进工程后所构成的煤储量,即只要安装设备后,便可进行正式回采的煤量。 计算公式为:Q回=LhMDK 式中:Q回——回采煤量,t; L——工作面走向可采长度,m; h——工作面倾斜开采
长度,m; M——设计采高或采厚,m; K——工作面回采率。 上述各煤量的计算公式,仅适用于较稳定煤层。若煤层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时,应依具体情况划分块段分别计算煤储量后求和。三量开采期 (一)三量可采期的规定 为了使资源准备在时间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对大、中型矿井原则规定的三量合理开采期为: 开拓煤量可采期3-5a以上; 准备煤量可采期1a以上; 回采煤量可采期4-6个月以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