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媒文化机构与高校合作的途径分析

传媒文化机构与高校合作的途径分析

来源:智榕旅游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5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iton) No.15 2012 传媒文化jIi几构与高校台作的途径分iI1斤 李思雨.彭语良 摘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媒文化机构应当与高等学校进行有效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推动 ,人才培养和传媒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探讨了传媒文化机构与高等学校的合作模式.分析了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校企合作:高等学校:传媒文化机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2)15—0138—02 .作者简介:李思雨(1984一),女,四川南充人,硕士,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航海学院助教从事高等教育及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彭语良(1980一),男,四川普格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2—04-05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 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能够为政府、企事业 单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 定。作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和新生力量.我国 以传媒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 高等学 校具有人才资源和科研的优势,可以为推动传媒产业 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高等学校应该与传媒 第三,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影响力 高校 历来被人们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 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不少知名高校已经在社会上树立 了良好的品牌,不少高校在社会相关领域已拥有相当 的社会影响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品牌效 文化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多渠道、高品 位、深层次的校企互动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应还会越来越大。传媒文化机构在与高校进行合作的 过程中,利用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影响力.能够为 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四.具备区域文化优势 不同地域的传媒文化 机构因其文化背景不同.所关注和涉足的领域也不尽 相同 不同地域的高校也各自具有与当地文化背景一 、合作高校的选择 传媒文化机构是指通过创意设计、生产制作、销 售广告、杂志、图书、动漫游戏、网络平台方式,传播信 息或提供信息服务并以此获取盈利的企业机构 与传 媒文化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高校.必须具备 以下条件: 致的特色。尽管随着科技发展.如今的文化交流比以 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频繁.因地域因素而形成的文化 第一,具有较高的办学层次 目前开办传媒相关专 业的高校不胜枚举.然而不少高校在对办学定位和学生 培养上仅仅以满足市场的最低门槛为标准.忽视市场急 差异慢慢淡化缩小.但是传媒文化机构仍应尽量选择 具有区域文化优势的高校进行合作.在共同的文化背 景和科研诉求中,两者的结合才更能产生共鸣 需高素质传媒文化产业人才的现状.这类高校培养出来 的学生无论从业务能力还是认识水平上来说都无法满 二、合作运行模式 在选定了适合的合作对象后.传媒文化机构与高 校的合作模式,可按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运作: (一)合作共建发展平台 1.合作组建传媒文化公司.成立传媒文化产业基金 足市场的需求。与传媒文化机构进行合作的高校.必须 具有较高的办学层次.并拥有致力于以国际化的办学视 野以及与业界对接的开放式办学理念.不局限于培养应 用型技能人才,而要致力于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复合 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 第二.具有专业优势和较强的科研实力 与传媒 文化机构进行合作的高校是有着一定信息传播研究 背景和科研资源的大学,必须具有传媒特色鲜明、综 合优势突出.在整个传媒领域内占据先导地位的学科 专业体系。这类大学的优势专业致力于传媒内容和形 一随着全球性的竞争不断加剧.传媒文化机构创新 时间的长短对发展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校企 联合成立传媒文化传媒公司.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 势.提高信息质量.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竞争能 力.从而使创新资源组合趋于优化 在不存在竞争性 创新的场合.也可以通过双方的优势.将创新成果向 138— 市场进行及时推广,从而有利于提高文化传媒文化机 构的经济效益.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校企双方成立传媒文化产业基金.帮助传媒文化 机构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拓展采购或销售渠道,融通 具有学科资源及人才的综合优势,可在文化产业高端 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成为传媒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传媒文化机构可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社会 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协调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 的关系 传媒文化产业基金所带来的全方位的增值服 务是传媒文化机构发展的亮点和竞争力所在。 2.共同运作文化产业论坛、杂志及网络平台 上传媒业相关职业资格的要求与高校现有的教学内 容存在脱节的现象,不少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方 向不明确.从而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尽管 不少高校每年都会培养相当多的人才投入传媒文化 结合传媒文化机构的运营渠道和营销手段,以及 高校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校企双方共同运作文化产 业论坛、杂志以及网络平台。一方面通过传媒凝聚社 会关注,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将中外文化产业发 展模式和国内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经验进行 市场.然而企业仍然抱怨难以寻找到具有动手能力和 实践精神的员工 毕业生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而 屡屡望“岗”兴叹 高校与传媒文化机构合作,建立稳 定的实习基地.将产学研进行有机结合,可让学生在 实践中养成行业和社会所需的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综 比较、借鉴,针对当前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关键 问题,从国际发展趋势、体制改革、区域特色以及创意 理念等,多角度对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进行剖析,推动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3.共建传媒文化产业园区 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传媒文化机构与高校合作面临的问题 f一)内部管理的问题 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在传媒文化机构与 高校的合作中.创新主体会涉及到不同行业和类型 为了在目标及项目的达成上获得一致.需要通过充分 传媒文化产业园区是以高校为核心的高技术密 集区.其主体由科研机构和传媒文化机构共同组成。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城市认识到高校教育资源和人力 的信息收集谈判与契约制订 合作协议达成后,还要 对创新项目进行具体的实施 由于涉及到不同主体. 在传媒文化机构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内部管理体制 和人事制度等方面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合作项目 的关注点和重视程度也可能不一致.这些都是校企合 作在内部管理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合作认知上的问题 资源的重要性.并促使大学科技园区为当地文化产业 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如石景山数字娱乐 产业基地、海淀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 实 践证明.共建传媒文化产业园区在科技领域和文化发 展前沿方面.增进了高校与传媒文化机构之间的相互 影响和合作.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加速 了创新进程 这是校企双方合作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二)高校为传媒文化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合作过程中。往往会以己方的诉求为评判标准. 因此对于有利于己方的行为趋之若鹜.但对于对方的 高校在科研方法、数据来源、经费支持、人力资源 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可以协助 传媒文化机构制定战略发展计划 其次.可以协助传 需求则不甚关心 如部分传媒文化机构为高校提供实 习基地热情就不够 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害怕接受学生 实习会增加企业成本,导致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 由于有大量过剩的廉价劳动力.企业在中短期内也普 遍缺乏按较高的标准来培训员工的动力 另一方面. 随着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 资源短缺.也使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去花大价钱培训 实习生。在合作认知上不能达成一致.不能把培养人 媒文化机构进行产品决策 传媒文化机构主要生产文 化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可开展有关实证研究. 分析有关受众的喜好.从而为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开 发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另外,高校可协助传媒文化机 构进行渠道物流设计。在传媒文化产业市场运作中。 市场营销渠道包括传媒文化机构、发行渠道、受众。高 校可开展有关产品的市场调查和营销渠道研究.对传 媒文化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才纳人发展价值链中,就会制约传媒文化机构与高校 的合作。 (三)有关法律法规待完善 我国校企合作工作起:步较晚。政府出面统筹协调 在中国目前的传媒文化产业市场中.单一专业人 员过剩,复合人才匮乏,尤其缺乏既有管理营销基础、 熟悉文化市场。又充分了解国内外文化市场规则、善 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并且熟悉市场运作机制、具备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 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未能 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 目前 尽管有一些法律从宏观上针对教育主体和经济主体 (下转第167页) 战略思维、能够占据文化制高点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 一139~ 的实际发展出发.以服务就业为导向.为学生的未来 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专业办的特色。毕业生就 有特色,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会增加。这样学校就会受 到较多的关注.学生慕名而来.家长放心把孩子送过 来。人口相传。学校的美誉度也会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发展负责,为学生以后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基。要有 开放的办学思想.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 要积极 借鉴和吸收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文化资源.充分利 用人才资源和有关科研成果.提升自己的办学实力。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1]张东娇,李桂英.知名度、美誉度、定位度:学校形象的评价 指标[J】.教育科学,2006(1). [2]罗凤兰.地方性高校品牌建设探析[J】.理论导报,2008(12). [3]董晶,王金辉.地方性高校的品牌竞争提升研究『J].商场现代 化,2010(14). 二是教育教学方面 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富有特 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三是专业体系方面 要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带 (上接第139页) 进行了规范.但是对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规定尚未上升 中国报业,2011(8). [2]汪振军.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定位与学科创新[J].深圳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3]蒋晓丽,邓若伊,雷力.新媒体技术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 到法律层面。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常 常缺乏法律依据.这也是影响传媒文化机构与高校建 立有效的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蔡尚伟,刘锐.中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演变[J]_今传媒, 2010f1). [1]朱光好.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功能和实现途径fJ]. 一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