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政、行、企、校四维度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探析

基于政、行、企、校四维度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探析

来源:智榕旅游
Liaoning Economy 基于政、行、企、校四维度的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探析 ◎曹 爽 [内容提要]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为立足点,不断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打造政府引导、行业引领、企业培养,学校统筹的校企合作 新模式。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更贴近于社会,人才培养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维度都能实现新的跨越。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四维度 一、前言 15%、10%。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校企合 作质量不高,合作深度不足的现象,如何更深层次的推 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 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切入 。2005年 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今高职院校应思考的问题 之一。通过对校企合作的调查得知,校企合作存在以下 几个维度上的问题。 1.从政府层面上看,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前言中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第十条指出: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 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 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及2010年颁布 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笔者虽已引用了相关的政府颁布的政策、规章,但是却 存在着相关问题不明确等问题。一是政府自身如何有 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 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 企合作制度化。”表明我国首次提出了校企合作法规,并 纳入了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教育部《关于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模式,把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 切人点。”以上文件显示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 大变革。表明了我国各级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推进了职 效发挥引导作用不明确,如何进一步发挥出校企合作的 制度作用不{青楚,政府主导不充分,对于经费投入及制度 保障措施不成熟;二是社会化评价作用不强,参与校企合 作的企业资质无明确规定及认定,对于校企合作的最终 效果缺乏相应的评价准则;三是如何有效彰显高等职业 教育的特色,与其他层次教育的区别。 2.从行业层面上看,行业引领效果不明显。我国行 业指导作用不强,未形成行业完全指导职业教育的机 制。行业认为培养人才仅是高职院校的责任。行业本 业教育校企合作,对各行政职能部门间的壁垒逐步消除 并打破,积极探索并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身无义务培养高职院校人才,只有进入企业后,行业企 业才有培养的义务。我国行业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水 平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引领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目的之一是如何使学校培养的 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将校企合作的领域大小、紧密程 3.从企业层面上看,认知的角度存在偏差。一是校 企合作双向沟通机制不健全,例如有的学生已离职,但是 度与实际效果进行划分,可分为四个层次:无合作层次、 浅层次合作、专项深度合作和全面深度合作。根据相关 资料调查统计;这四个方面所占的比例为18%、57%、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教集团视域下高职专业 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14EB219)的阶段性成果 学校教师却未能第一时间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 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从目前人才培养中可看到高等 职业教育停留在就业前的教育上,而企业的培训属于就 业中的教育,两者本应是紧密结合的,但是现在却存在一 定的脱节。二是校企双方未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学 76 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点不同,企业关 利润,学校则重点 是育人。企业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仅依靠与校方的 感隋维持,并缺乏可行的制度、保障措施,企业方对高职 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并无太多的话语 权,难免双方的关注点不同就会导致合作浅尝辙止。 4.从学校层面上看,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从高职 院校层面上看,一方面学校的品牌推广意识淡薄,并且 社会服务能力偏弱,难引起企业的共鸣;另一方面,人才 培养模式中专业创新不足,学校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监督 监管机制落实不到位,与企业沟通不畅,校企合作浅层 次、表面化,缺乏长期及深层次眭。 三、加大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高职校企合作的模式包括“订单式”培养,“校中厂、 厂中校”、“政、校、企三方联动式”、“工学交替”、“2+1”、 “2.5+0.5”等模式。具体J立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合作。 1.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要想积极发挥政府引 导作用,一是要完善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政府通过制定 相应的政策法规细则会为校企合作提供完善的制度引 领。新制度主义理论阐述,制度具有约束性、激励性和 扩展性的特点。如果地方拥有完善的校企合作法律法 规,并出台了相关的细则,那么这个地方的校企合作就 会吸引企业、学校的积极响应,形成多种多样的校企合 作方式。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中鼓励性、优惠性的措施还 有待完善。例如,针对中小企业可通过减免相关税收的 措施号召企业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高职院校共同承担 培养人才的任务。二是应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指导中 心,可由省(市、区)教育部门统一部署,联络行业企业与 学校,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搭建平台。认定参与校企合 作的企业资质,对于校企合作的最终效果评价。三是有 效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本科教育及中等职业教 育有效区分,有效衔接职业准人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 关联度,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职称评审体系, 将高职院校教师单独评审,可以更加激励高职院校教师 参加校企合作的热情。 2.校企合作重视行业引领。高职院校可与行业共 同成立行业指导委员会,汇集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岗 位能手,从行业发展的高度来全方面引领行业发展,从 而对校企合作形成战略指导意见。并认识到培养人才 同样是行业的责任和义务。行业可通过举办各种研讨 理论实践 会、论坛,阐述行业先进的观 ,这样会对校企合作起到 指南针的作用。 3.加大相关企业参与力度。建立以市场为驱动的 校企合作。一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学生入学条件,学 习时间,开设课程,学习类型,课程标准,考核标准,教学 实践比例。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机构,如院系校企合作二 级办公室,增设校企合作专兼职岗位,这样,会解决校企 合作开拓与管理的难题。如何增强企业自觉意识,笔者 认为,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5+0.5”校企合作模式, 可在此基础上建立“4+l”工学结合模式,即学生学习了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专业课可采用让学生4天 在企业工作,l天在学校上课的方式,真正实现基于工作 过程的课程建设。学校学生与企业签学徒合同,企业付 给学生少量报酬。二是校企合作除了硬性的特点,有形 性的特点,还应注重实效性的特点,校企合作同时兼具 备无形性的特点,可塑造校企合作的文化,维系感情沟 通型的校企合作关系。 4.学校统筹多方培养人才。高职院校邀请企业运 营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等与学院各专业负责人及教 师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制 订教学运行与管理,开发与企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共同 编写教材等。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出科学计 划,使工与学紧密衔接,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提供了保 障。达成校企合作协议,设立由企业冠名的奖学奖教基 金,高职院校可为企业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及晋升培训, 并利用高学历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的优势,联合产 业集团的优势,开展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 度,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加大校企合作的保障, 解除企业的后顾 陇。企业担心如果先期对学生进行 相应的培训,并投入了相应的财力,人力成本,那么如何 保证学生减少流失率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成立校企 合作联盟,借助计算机建立校企合作的信息网络,这样, 可以使行业、企业与学校共享先进的教科研成果,共享 人力资源信息。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加大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 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勇于探索,积极仓惭,打造政府 引导、行业引领、企业培养,学校统筹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作者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